搜尋此網誌

2018年1月26日

職訓:情境教學法

613 n《教育心語》2018026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不同的學員學習不同的內容﹐採用的方式各異。 職業培訓特別重視情境學習Contextual Learning 因為職場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大多非課堂聽書可以習得。
       職業訓練局旅遊服務業培訓中心以其多年經驗﹐總結出情境教學法的設計為五點:R.E.A.C.T
v Relating聯繫: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的情境聯繫﹐在實境中解難。使學生明白到學校作業的意義,因而動機更強學得更好。
v Experiencing體驗:創造一份精美的餐飲美食,絕非三時兩日偶然可成。乃是經過多次反覆試驗,方能在造型、質量、色彩與質感各方面取得平衡。在創作過程中,導師踐行促導者的角色,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邊學邊做。
v Applying應用:在真實情境應用知識過程中﹐學生須自我主導學習,包括擬定計劃、分析資料、審視不同的可行方案、作出決定並承擔責任。當學生遇上困難,導師不宜即時給予解決辦法﹐而是鼓勵學員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檢討﹐引導審視長短而自行作出結論。
v Contextual Cooperating在合作溝通與分享中學習:面對不同的意念構思、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從中獲得新的啟發,找到具創意的解難方案,並在過程中培養共同決策和處理衝突的技巧。
v Transferring遷移:學生要將知識應用到新情境。並須將工作的困難與解難思路與辦法記錄在反思報告中﹐以助學生鞏固和擴展所學知識。
  其實﹐主流學校的某些學習生活﹐也需要以上的 REACT﹐以增進學習果效。
  
   

2018年1月18日

述說自己的故事

612nnn《教育心語》201801019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Student Learning Profile的設置﹐原旨不在建立一個嚴謹的資料系統﹐以詳盡紀錄學生的課外活動或各種學習經歷。
       關鍵是教師要協助學生按時作一個回顧和總結﹐檢視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內 (例如一個學期/三五年/甚至十多年) 有甚麼長進﹑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難﹑有甚麼教訓﹑以後有甚麼長中短期的目標和計劃。 其實應視之為學生「個人輔導計劃」的一部份。
       升學就業的面試最常見的開場白就是自我介紹。 如何在一分鐘內不亢不卑地把自己介紹得令人有深刻印象?如何總結自己是個甚麼樣的人?有何種成就值得人家看重?過去的經歷裡﹐有甚麼故事值得向人家介紹?
       英美著名大學入學多要求考生寫一篇一千字內的短文以述說自己的故事或抱負之類。 除了看考生的語文能力﹐也看重學生如何總結自己的過去經歷和心得。
       曾有學生申請插班入學時﹐帶著一大袋獎杯獎狀來面試。 我就讓她挑選其中一件最有價值或最重要的向我介紹一下。 而她們往往手足無措地﹐胡亂拿個甚麼冠軍之類出來﹐原因也就是「冠軍」而已。
       SLP不是流水帳般羅列獎牌証書﹐而需要懂得在其中挑選一兩個重點並述說其中的經驗教訓﹐讓人家知悉你成長的經歷。
好的SLP﹐就像在自己珍藏的相簿中精選幾張有代表性的照片﹐然後言簡意賅地串成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2018年1月11日

學壞

611 《教育心語》20180112

       學生是怎樣學習說謊﹑測考作弊﹑吸煙吸毒的?不是說人天生都有好奇心﹑都有學習的意願和能力嗎?那麼學生是怎樣學到厭學﹑拒絕學習﹑覺得自已無能﹑最終無助地自暴自棄呢?
       教師學校總認為自己已千方百計教導學生做好人﹑做乖學生﹐可學校裡社會上就偏有不少差生和壞人。 人是怎樣學壞的?學校裡設計課程﹐訂立規章制度﹐都不會認為自己會教壞學生﹐卻偏就有不少這樣的產品﹐不是應該省思嗎?
       教師家長和學校企圖教的﹐學生卻不一定學會﹐而似乎無人教的東西﹐學生卻心領神會明白了﹑掌握了﹑深入心肺骨髓了。
       原來人不一定按學校正規的課程而學﹐而態度知識技能更多由生活實踐中﹑社會或網絡傳媒而來﹑在文娛消閒活動和人際互動中習得。 遊歷大江南北的千里路﹐所得不下於皓首窮經於萬卷書。
       白紙中央有紅色圓點當然觸目﹐卻不能忽略白色也是圖中的元素。
       宋人程顥有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人往往在無形的氛圍中感悟﹐在社群互動中親身體驗﹐點滴烙印在心頭!
       學習是對所得現象給予意義。 經歷同一事物﹐會有不同感悟和理解﹐故如何解說世間事物很重要。 這就是debriefing 師長宜敏感於學生的經歷和困惑並給予導引。 學生方會感悟到: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亦文章。 此所謂全方位學習。
         

         

2018年1月5日

全方位學習

全方位學習                                                                       德叔
610 nnn《教育心語> 20180105


       廿年前教改討論初始﹐為要回應新世紀人才的要求﹐時代急變的需要﹐而提出了我們要培育「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下一代。 這等素質多不可能光在課堂中乖乖聽書受教而得﹐而需要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在環境中探索感悟﹑在互動中掌握熟練﹑在嘗試中總結成敗的經驗﹐方可以習得。
       故提出了學校和社會各界都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課堂和校園以外經歷學習﹐既增潤豐富其學習環境﹐復拓闊學生視野﹐増廣見聞新知﹐掌握時代的脈搏﹐方不致於閉門造車﹐落後於急變的世界。
       於是提出學習宜衝出課室﹐不應局限於校園﹐而應善於充份利用社區中的環境條件﹑物質和人力資源。 因而提出「全方位學習」這個方向和策略。
        事實上﹐學習科學的先賢學者﹐多年來總結的學習理論都指出學校的正規課程或課室從來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甚至強調教育不要被學校所囿。 相關理論包括:隱蔽課程﹑非正規()課程﹑體驗學習﹑情境學習﹑師徒制﹑認知師徒制﹑社群學習﹑職場實習﹑服務學習﹑非學校化和網絡學習等多個不同的範疇。
  學習是一個中性的詞語或現象。 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白人是怎樣學壞與遷善改過﹐如何習得厭學和上進﹑如何學會吸毒和戒毒﹑如何習得優雅的氣質和文化素養﹐方能做好一個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