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4年4月20日

夢溪筆談

【935】    20240419

  

 

    《夢溪筆談》堪稱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科技史書。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稱之為「中國科技史的座標」。

    《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是北宋神宗年間人﹐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同期。熙寧變法時參與治水﹑修曆法﹑出任太史令兼管司天監﹑改造渾天儀﹑又出使遼國﹑升至權三司使,總攬全國財政。官曾至龍圖閣直學士。因變法黨爭而有升貶﹐也坐過三年牢。《夢溪筆談》是沈括晚年整理出版的百科全書式巨著﹐內容廣博﹐記載了當時中華不少STEM科技工數的成就。包括:天文、數學、物理、地理、醫藥﹑樂律﹑氣象、化學、冶金、兵器、水利、建築、動植物等領域。

     南宋乾道二年(1166)揚州知府重建州學而需籌款。經市場調查﹐知悉《夢溪筆談》需求甚殷﹐便重印此書出售而籌得資金。可見本書雖非科舉系統中「考試範圍」﹐卻在暢銷書流行榜上持續了七十年﹐真不簡單。

    德叔在地理課堂上﹐教到沉積岩課題時﹐每引述沈括到遠離海岸千里的河北省太行山坡崖﹐見到螺蚌化石﹑被海河磨蝕的石卵等﹐從而推論出當地本來在海中﹐因地殼變動﹐滄海桑田﹐成為今天在內陸的沉積岩。他的觀察和推論都符合現今地理學的論述。他還是中國首位創作了「石油」一詞的人﹐沿用至今。

    書中記載歐陽修藏了一幅牡丹花下有貓圖。貓眼瞳孔縮成一線從而判斷畫家畫貓時當在中午時份。沈括讚賞畫家觀察認真仔細﹐更指出時人不少只凭畫家名氣而論優劣是不懂評畫。

    在教學中﹐加插這些課外花邊趣聞﹐既增強學生知識點的連結﹐復消減學生對古代中國文化的無知和誤解。善莫大焉。

 

 

 

 


2024年4月13日

天工開物

934       天工開物     20240512

  

        大學時因修讀宋元明清的社會經濟史興起了看雜書的興趣。才知道有《天工開物》﹑《夢溪筆談》﹑《考工記》等與民生科技相關的古籍。其中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堪稱是中國十七世紀的STEM課程的教科書﹐值得向老師們介紹。或有助於向學生介紹中華科技發展的往迹。

        宋應星是明末崇禎年間書生﹐五試不第﹐便立心不再考科舉。因感於讀書人埋首書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何來﹐日用紙墨﹐身着棉絲,卻不解怎樣造紙﹑墨煙;更不懂蠶絲棉花如何變成衣服。他走遍大江南北,蒐集資料﹐寫成《天工開物》一書共三篇18卷。圖文並茂﹐附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生產工序。

        書中內容當然有農作物和日常手工藝的生產過程。更包括如何釀蜂蜜與用甘蔗製糖﹑解釋車輪和火藥熱兵器「萬人敵」(即旋轉火箭彈)。他曾到過新疆見識和闐玉的開採和加工﹒到南海看如何採珍珠﹑描述了採礦冶金鑄造錘鍛的工藝﹑書中紀錄了十六種油脂的提煉和植物染料的配製﹑磚瓦陶瓷燒製和船舶車輛的構造等。

        不少學生誤以為中國科技一向落後於歐西。卻不知中國十七世紀時的科技水平與歐西各擅勝場﹐甚至有些明顯領先歐西。教師宜舉實例說明﹐而非空喊建立民族自信的宣傳話。台灣把《天工開物》和《夢溪筆談》中摘錄其中章節選輯在中小學語文課本的範文﹐我是認同的。

        STEM教育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資訊存在歷史經濟政治等文獻都有﹐不是非用電腦不可。日常衣食住行都有大量科技數工的元素。關鍵是善於採選教材。

 

 

 

2024年4月6日

粵港澳大灣區

933       n       20240405


 

    到學校跟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年青老師問:為甚麼要跟學生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呢?跟中小學生有何關係呢?

    對!教學內容要跟學生的生活或已有知識牽上關係﹐師生才更有動力和興趣花精神去教去學。那麼﹐非洲東部有個大島叫馬達加斯加﹑美國東岸有個城市叫巴爾的摩﹑佛教始源於印度﹑以巴戰爭四個月死了三萬多人﹑日本的沖繩原來叫琉球群島。那又跟學生有甚麼關係?是以教師要花點心思導引學生做好知識連結的工作。

    舉了澳門為例。澳門人口約六十多萬﹐與香港元朗的人口相若。元朗的青少年中學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他們會只著眼於元朗天水圍嗎?同理﹐澳門的青年人不會把自己的前途局限在澳門氹仔路環﹐他們至少會思量在人口七百多萬的香港尋找出路和發展機會。如果香港的青少年有機會去新加坡曼谷或台北工作﹐會否抗拒呢?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成員之一﹐我們的學生怎能對這個地區無知呢?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超過七千萬(約香港的十倍)﹐經濟發展迅速﹐2023GDP已達14萬億元人民幣(1.9萬億美元)以上﹐超越南韓﹑俄羅斯﹑巴西﹑澳洲等國家。在這個社經充活力﹑正在上升的地區找工作和發展機會﹐不是很自然合理嗎?至少﹐都要認識或關注其發展﹐知悉其優缺長短。

    人的心胸視野有多闊﹐可選的路就有多寛。我們小時候不就是盼著有一天會走出維港﹐到外國去闖嗎?如今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崛起中的新世界﹐又怎能視若無睹甚至無知呢。最可惜的是﹐將自己的識見停留在過時的資訊﹐宥於偏見和誤解因而作出錯誤的選擇。

 

  

 


 

 

2024年3月30日

整合碎片成知識

932   n 20240329

 

    將資訊切碎餵給學員﹐可能方便學員吸收﹐但吸收後能否成為學員的「知識」呢?

    按現行多數人接受的學習理論﹐散亂的資訊必須由學員自己建構成為「知識」。也就是把各種資訊﹐篩選整理後按一定關係或規律放在一個理念框架裡﹐才成為知識。

    這個框架可以由學員自己全新建構(創造發明)﹐但更多的是向前人學習﹑複製﹑借用﹑參考﹑移植﹑模仿﹑抄襲…。中小學教師課堂上的授課操作﹐主要是把前人歷年整理總結出來的框架和成果向學生介紹﹐示範如何將各種事物放進框架/系統中﹐讓學員知悉事物間的關係。也就是重蹈前輩的足跡路徑。故「學習」絕不單是接收訊息﹐更重要的是懂得整理好事物的關係。這些關係包括而不限於:時序﹑空間﹑方向﹑因果﹑層級﹑對比﹑矛盾﹑排斥﹑關連﹑依存﹑量變和質變﹑隨機離散或按規律變化……等。

    資訊碎片進入學生的腦中﹐能否記住已經不易確定;很少學生有能力自己創作發明出一個框架系統以整合資訊。更多是有導師引領參照前人的成果﹐重組成為系統化的「知識」。

    今網上介紹微學習的文獻﹐多聚焦於資訊發放接收的優長﹐較少論及後續的整合配套。教師的工作﹐既要精煉視聽圖象碎片外﹐復要導引學生認識前人成果。這工作量不會減少。

小結:我輩教師要逐步適應碎片化的學習世代﹐檢視尋覓更佳的教學方法。

 

 

 

 

 


2024年3月23日

微學習

931    n 20240322

 

 

    幾年前接觸「微學習」Micro-Learning一詞。大致是指:隨著現代生活節的急促化﹐時間碎片化﹑一般人的專注力和記憶負荷量弱化﹑學習碎片化成了常態。

    實況是:在街上瞄一下剛接過的宣傳單張﹐一面聽著電台新聞和音樂﹐眼看手機上視頻學做咖喱雞期間﹐停了一下搞清下班巴士何時到站。坐上巴士後﹐回覆了四條面書和社群傳來的訊息。接著便看抖音上日本各地的旅遊行程﹐準備下周到九州自遊行。

    黃昏電視新聞報告中﹐頭條新聞說中東死了三萬多人也不過60-90秒﹐政府決定樓市撒辣招﹑破了2億元毒品大案也僅43秒和34秒。半小時內流進我們腦中的訊息可能數百項﹐我們是如何淘選其中有用的成為我們有用的知識?對於師生的教學互動有何啟示呢?

    微學習可視為「碎片化教學」或「一口大小的教學」Bite Sized Learning。也就是把資訊切割成為容易吸收的小塊﹐輔以視聽圖像媒體﹐基於移動通訊的手段﹐讓學員在短時間內掌握小量資訊。再輔以快問短答互動方式﹐測試是否掌握。學員可於手機或雲端輕易取得視頻重看複習。簡言之﹐就是「細細粒容易食」。

    這種教學方式﹐是遷就學員的喜好﹐據說特別適切成人的學習模式:有明確目的﹑重視掌握實用﹑不受時空限制﹐不長篇大論…等。所以在職業培訓行業中頗受重視。

    具體來說﹐教師或培訓者應如何理解這種教學和課程設計?如何選材和「切割」資訊?如何備課?學員懂得如何配合或整石碎片嗎?學術研究有否証明成效呢?對學生成長和學習有何優缺影響呢?看來問題不少。下周再談。

 

2024年3月16日

唐招提寺

930       唐招提寺

德叔 n  20230315

 

 

 

    遊日本﹐參觀了天平時期的古都奈良的國寶「唐招提寺」。當天遊人不多﹐大概不是遊客打卡點。

    公元八世紀日本皇室感於日本佛門律法混亂﹐派人到中國請來律法專家﹐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和尚到日本傳法。日本使者更帶來長屋親王的禮物:一千件袈裟﹐緣上繡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鑑真感其誠而多次東渡日本都不果﹐第六次才成功﹐但已經年老雙目失明了。到日本後得到天武天皇的皇子新田部優待﹐賜了親王舊宅邸予鑑真﹐並於公元759年建成了唐招提寺。被尊為日本律宗總本山。現今唐招提寺在奈良郊區五條町﹐有巴士可達門口下車。

    唐招提寺歷經1200多年風雨地震火災的毀傷﹐佛法輝煌和廢佛毀釋的滄桑起落﹐主建築「金堂」和背後的「講堂」仍得以保留。迄今寺內仍保存了國寶十七件,重要文物二百餘,成為日本天平時代文化繁榮的有力見證。是扶桑的大伽藍、東洋名刹。

    唐招提寺金堂歷經多次維修。特別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有部份建築坍塌了。1997年倡議重修﹐花了兩年研究﹐於1999年開始了四千日的「平成十年大修」。先在主體建築「金堂」上蓋了工作大棚覆蓋整座建築﹐紀錄了每一塊磚瓦柱樑的位置狀況和編碼,全部拆缷﹐經復修後按原貌重組。現今只更換了主柱36根中的1根。朽木壞了才換新。我近觀舊柱﹐方見到用相近顏色木皮覆蓋補貼其上。主要原則是「修舊如舊」。

     維修時﹐拆下屋頂的兩個鴟尾﹐發現一個是1200年前原裝古物。另一則是七百年前換上去的。但「新」的已經有裂縫,決定要重新燒製才裝回屋頂。希望這個最新的可以再支持1200年。

 

 

2024年3月14日

遊日本見民風

929        n 20240308

 

 

    周前到日本關西旅遊。這是廿多年來首次重訪日本。上次是公幹。前後七天全在東京跟文部省和各級教育負責人開會﹑參觀學校。旨在瞭解日本教改的思路和措施。今次則是自由行和自駕遊﹐除了京都奈良等大城市外﹐也住在和歌山縣附近較小的市鎮﹐如:宇治﹑八日市﹑東近江﹑近江八幡市等。有機會見識中小城鎮的風情。

    有幾點觀察:昔日印象中﹐日本乾淨企理﹐物價高昂。今次見到整潔依舊﹐但消費物價普遍不高﹐大概因為多年經濟衰退和通縮﹑日元對港幣貶值。日常用品不少比香港更廉宜。例如超市購物的白色膠袋每個港幣15仙。

    街上整潔如昔﹐卻絕少見到垃圾桶。經旅遊達人指示方知道一般在購物機旁才有。

    在大城市主要公共車站(如京都奈良)有安排專人報告將到站的路線號並指示乘客上車。在主要景點附近的行人斑馬線安排專人指引保証走正道﹐免生危險。這不單是便民安全措施﹐我看更是減少失業人口的方法。

    市民普遍守規有禮﹐這應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育成果。在公車中途遇上司機要換班。原司機臨走時執齊物品﹐戴上制服的帽子﹐向乘客立正鞠躬才下車。新上車的司機穿戴整齊向乘客立正鞠躬才坐上司機座位﹐除下帽子才開車。

    在火車站地下街連鎖快餐店晚膳。侍者送餐並介紹後﹐立正退後一步鞠躬才轉身離去。讓人感到該食肆的員工培訓和執行一絲不苟。讓人覺得工作人員敬業。這也應是多年累積的文化成果。

  

 

2024年3月5日

分校的承傳

928

20240301

 

    粵港澳大灣區的社經發展﹐因而促進了與港澳各方面交流激增;包括資金流﹑人力流﹑物流和資訊流等。早在十多年前筆者也曾參與討論過邀請本地名校在內地建立港人子弟學校﹐旨在讓港澳居民在內地安居樂業﹐促進大灣區融合。最近澳門橫琴深度合作規劃開展﹐澳門也有學校在橫琴開設分校。

    我想:與其在外地開設分校﹐為何不索性開辦一間全新的學校?這使我們省思﹐名校在異地設分校是否真的會延續或承傳原校的一些特點和教學效能?掛上相同的招牌校徽﹐就能培養出跟原校相同/相似的學生?在一個全新環境和校舍設備裡﹐招聘了一批新教師任教﹐只是採用原校的課程綱要﹐就會教出相同的果效?

    分校也許繼承了原校的校徽﹑校名﹑校歌﹑校服甚至校譽﹐因而收得較多尖子﹐就能繼承「名校」之所以「名」嗎?分校有否承傳了原校的教學效能?學生有否習得並保留其文化傳統?教學效能或文化傳統又如何才得以延續和遷移落地呢?

    記得廿年前山東杜郎口中學因為其《導學案》教學模式頗有成效﹐故吸引山東全省紛紛仿效﹐進而後來全國大批學校引進其教學模式。當年廣州聘了杜郎口的崔其升校長﹐帶了一名山東原校教師南下在廣州天河區搞了一所民辦的「思源學校」﹐教學模式與杜郎口基本相同。

    曾兩次聽崔校長談辦學和改革﹐他說這種移殖大約是生產方式或技巧的學習與遷移。他指出:課堂形態相對還較容易模仿﹐但杜郎口中學當年在人口外移﹑生源下降的殺校環境中﹐艱苦改革﹑摸索求存求變﹑還課堂給學生的精神﹐大概少有人瞭解和掌握了。

 

 

2024年2月24日

小校?大校?

927   n 20240223

 

    大校(人數多)好還是小校(人數少)好?主要看「好」的定義。各學習階段的學生需要不同的學習環境。能達致期望的學習效能﹐就是「好」。

    幼稚園學生由家庭的環境﹐進入幼稚園﹐其中目的之一是學習群體生活的規範﹑學習人際互動﹑探索家庭生活體驗以外的世界和增加對自己的認識等。學校(幼稚園)的人數有數十人至百多人便有相當足夠的變化和剌激了。

    中小學生生活常規和品德常規仍然在形塑期間﹐師長細緻關顧和引導非常重要﹐班中的師生比例宜大一點(即班中人數較少)。但學校人數的多﹐卻有另一種影響。

中小學生要學習更複雜的社會生活﹐在學科學習上要求更專精一點的專業引領﹐教師分工也就更精細﹑對教師的多樣化能力要求更高了﹐很難一人兼教多科。大校在調動教師人手較有優勢。

學校的學生數目應該多到有足夠的集體生活體驗﹐有機會養成小領袖體驗。例如可以在校內組成各類球隊﹑合唱團﹑樂團﹑童軍旅團等。人數過少﹐校內組成團隊的機會下降。學生群體活動中的人際互動是群育的基礎。

    近年中小學人數減少﹐活動組團已出現困難。校際合唱/集誦比賽的最低人數下限已經下調﹐有些學校反映連40人也不易成軍而會繼續下調。課外活動組織種類和參與人數也縮減。

    近年不少中學由24班減至18班後﹐校內田徑運動會也辦得愈來愈吃力﹐搞氣氛也不容易。有個別學校正思量需要聯校合辦運動會呢?

 



2024年2月17日

元認知

926         元認知 n 20240216

   

    出了氣力﹐卻沒有成果﹐還會繼續努力下去嗎?如果勤懇認真溫習﹐成績卻沒有上升﹐仍會堅持嗎?對手太強﹐沒有勝算﹐仍會走上去打一場必敗的仗甚至送死嗎?

    這就要判定成敗原因。若方向方法不對﹐再努力也沒用?方法和方向都對了﹐就可堅持下去。就像煲老火湯﹐材料方法都對了﹐只是火候未夠﹐繼續熬多若干小時就成﹐那就耐心堅持。關鍵是:真的是火候時間不足嗎?

    學生學得不好﹐是不夠認真勤懇嗎?有否更有效的方法?有否更佳的工具?教師作為過來人或受過訓練的超然觀察者﹐應該找出成敗原因﹐而非一味要求學生勤力。

    如果方向正確﹐果真是欠火候﹐學習者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鼓勵不是喝采拍掌﹐更需要「有人」告訴學生已經取得哪些成果﹐讓他知悉路途中的位置﹐前路還有多遠﹑大概還有何種困難。原來學習者在未成功前﹐就像在迷宮中﹐迷茫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不知前路還要走多遠捱多久。就會徬徨沮喪甚至放棄。簡言之﹐就需要一張知識地圖。

    上文中的「有人」是誰?這個人可以是任何路人甲﹐也可以是自己。知悉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狀況﹐學術上叫「元認知」metacognitionmeta為希臘字,原意是超越;以超然或旁觀的立場來看事物,因而對事物的大局有更宏觀及成熟的了解。元認知就是知道自己已懂或不懂甚麼﹐與目的地相距有多遠﹐這叫做心中有數﹑有自知之明。這才有機會衡量今後採取何種策略前進或放棄。

    學生未必有這種元認知的能力。學習過程中﹐這個「有人」最可能是教師。教師要協助學生搞清楚方向和進度﹑是否有寸進﹑如何走下去。

 

2024年2月10日

【差】 和 【異】

925      

n 20240209

  

       甚麼是差生?不明白教師所教﹐理不順知識點的關係?考試不合格?如果真的如此﹐就要追問為何會「不明白」?為何會「理不順」?測考不合格是因為試題太深?是教師教得不好?學生不認真勤力?還是學生基礎差弱﹐先備知識缺乏?學生勤力就會明白﹐就會優秀?

       在中學當教師卅多年了。對差生有幾點看法。

       「差」就是按一定標準衡量比對﹐就會辨別出強弱優劣﹑犯錯過多不達標﹑以致未能完成指定的任務。這裡關鍵詞是「一定的標準」﹑「指定的任務」。故測驗考核的尺度是關鍵。

       如果用另一把尺﹑另一標準去衡量﹐強弱優劣就未必相同。考核的要求是完成另一種任務﹐先前的「差生」表現未必輸﹐先前的強者未必會贏。

    我保存了一幅教育界著名的漫畫:主考官召集森林中各種動物來比賽。大象﹑猴子﹑飛鳥﹑馬﹑鱷魚﹑龜兔子和穻山甲等都來了。關鍵是考甚麼?比賽爬樹過河鑽洞靈巧高飛比大氣力?百米短跑的冠軍與馬拉松長跑的冠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運動員。

    故多元智能論者關注用哪種標尺去評量﹐關注走哪一條跑道﹐終點在哪裡﹐目的何在。在教育範疇就是問:不同階段的教育目的何在?要求學生有哪些素質?各種素質又用何種方法工具量度?是否在一定空間(例如課室試場/泳池/厨房/商場/野外/作坊…)和限定時間內(例如一小時/一天/一個月…)裡表現出來﹐而且得以檢核紀錄量度?

    現今社會需要不同能力的人才。多一把另類的尺﹐就多一批人才。教育工作者要省思我們有否用過於單一的課程 (跑道) 和考評方法。故教師對評核的「異」應有更高的醒覺。

 


 

 

2024年2月3日

見家長…STU

924       見家長…()

n 20240202

  

    教師見家長是大學問。注意事項還包括…

    【場地安排】:會面商談可在課室﹒會客室或校園安靜的角落。近年不少學校為了避嫌﹐將會客室牆壁改成玻璃間隔。僅在適當高度貼上膠膜而保留上下仍然透明﹐不宜落下窗簾遮密。簡言之﹐室外如有需要﹐仍可見到室內正在會議商談。

    【座位安排】教師可按實際需要決定彼此座位。例如面對面坐時﹐中間有桌是否合適?何時平排坐會較好?轉角梳化又如何?教師面向房門﹐會否方便跟房外聯絡?

    【先問後評.多問少評】溝通是雙向的。宜盡量掌握家長的資訊。故先詢問澄清有關訊息免生誤會﹐不宜急於表態評議﹐予人家覺得你先入為主有成見。當評價人事物 (如家長/學生/其他人)都會用一既定標準﹐用甚麼尺度就不容易有共識﹐會惹起爭議。教師謹記:你不是路人甲或巿民乙﹐而是學校的代表。如果有具體的建議給家長﹐家長會認為你的意見就是校方的政策/建議。故要慎重思量各方案做法的可行性和副作用(配套措施)

    【第三者】親師商議過程中﹐如提及第三者﹐例如其他家長﹑學生或教職員工等﹐都要先在心中估量一下﹐應否披露其身份姓名。更不宜披露其家境/經濟特點/職業/婚姻狀況等資訊。如家長批評第三者﹐不宜輕易表態附和認同。或可表示收到你的意見﹐我會進一步瞭解。教師或可解釋說明學校的一般政策和大方向﹐具體細節會向有關部門轉達查詢。

 

 

2024年1月27日

見家長 ABC…...PQR

923  20240127

 

 

    此欄寫過多篇關於親師關係的短文。皆因不時遇到新進教師問及見家長的技巧。有校長也表示不少教師對這個工作常顯得老鼠拉龜﹐無從入手。莫以為年青教師入世未深﹐未諳人情世故而致壞了家校/親師關係﹐原來資深教師也會「撞板」。這有可能是心態上視為額外工作而不予重視﹐掉以輕心﹑或準備不足﹑誤觸地雷;也許師訓課程中沒有深究﹐致使心態技巧都無充分準備。教師見家長﹐有幾點心得供參考:

一﹑親師溝通是教師專業的份內工作﹐必須重視和做好。

二﹑親師溝通首先是為了共力匡扶協助孩子健康成長。也利於建立學校的形象﹐促進家校合作。

三﹑溝通是雙向的。既聆聽瞭解家長的觀點和困難﹐也要解釋學校團隊的工作和原因。切莫在這場合發泄情緒﹐而是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法。

四﹑先講情。以情入手﹐要讓家長感受您真的關心學生的品學成長。故宜先交流學生的信息﹑有了共同話題﹐強調共同立場﹐方能有利傾談商議。這就要備課:翻查學生檔案﹑瞭解學生最近活動有何特徵/瑣事/亮點(例如參加了哪項比賽或活動,表現如何﹐取得了甚麼獎項之類﹐作為入手點。又要摸一下家長社經背景特徵﹐做到知彼知己。秉持同理心﹐將心比心﹐欣賞各方的付出和努力。

五﹑後講理。教師既然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講教育道理/經驗都應強於一般家長。家長處理孩子的問題﹐多是新手﹑又多未受過教育專業訓練。教師更有學校專業團隊/資深前輩作後援﹐親師相比﹐教師應有信心﹐耐心一點﹐舉實例解釋學校的政策和和處理方案背後的理據。

六﹑以終為始。會面就是為了完成目的和任務。見家長有兩類目的:一是定時溝通﹐例如派成績表之類。二是要針對個別事項(例如學生的品行難題)商議具體對策。前者的過程主要是讓親師有機會知悉更多關於學生的家居生活和習慣﹑在校與同學群體相處交往的點滴﹐包括課外活動等非學業成績的狀況。這也是建立家校關係﹑介紹學校政策的上佳時機。如果商談旨在討論個別項目的解難方案﹐就宜心中先有個底:要爭取最佳結果是哪機項?次佳方案或至少要取得何種成果?教師就要引導商談﹐向著結局推進。

七﹑親師雖然同是為了學生的利益為先﹐但觀察角度不同﹐入手點或考慮輕重有異﹐故處理方法也會不同﹐因而意見分歧和矛盾。不妨先讓家長講一下在此事項下了哪些工夫﹑果效和感想。我們儘管不認同對方的做法﹐也要肯定各方面付出的努力。以維持合作關係。

八﹑單人上陣會見﹐還是有同事陪同?新進教師找一個合拍的資深夥伴﹐既可壯胆互補﹑包抄補鑊和提點學習。資深老師找個年青同事出席﹐藉口是協助紀錄或筆記﹐其實是對新進教師的現場實地培訓。

九﹑開局:為免泛泛而談而浪費時間﹐在會面開始時﹐宜先定下散會時間。準備好相關文件(學生檔案﹑相片或道具)﹐包括紙筆﹑會面記綠表﹑紙巾/飲料﹑小禮品或學校刊物宣傳單張之類。

十﹑適當稱呼家長。如今家庭結構狀況複雜﹐家長不一定其父母。而單親或隔代教養者眾。故稱呼家長前要問清楚。免得開口夾著脷。亦可事先與資深同工交流一下。

 

 

 

2024年1月20日

見家長ABC

922      20240119

 

    此欄寫過多篇關於親師關係的短文。皆因不時遇到新進教師問及見家長的技巧。有校長也表示不少教師對這個工作常顯得老鼠拉龜﹐無從入手。莫以為年青教師入世未深﹐未諳人情世故而致壞了家校/親師關係﹐原來資深教師也會「撞板」。這有可能是心態上視為額外工作而不予重視﹐掉以輕心﹑或準備不足﹑誤觸地雷;也許師訓課程中沒有深究﹐致使心態技巧都無充分準備。

    教師見家長﹐有幾點心得供參考:

一﹑親師溝通是教師專業的份內工作﹐必須重視和做好。

二﹑親師溝通首先是為了共力匡扶協助孩子健康成長。也利於建立學校的形象﹐促進家校合作。

三﹑溝通是雙向的。既聆聽瞭解家長的觀點和困難﹐也要解釋學校團隊的工作和原因。切莫在這場合發泄情緒﹐而是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法。

四﹑先講情。以情入手﹐要讓家長感受您真的關心學生的品學成長。先交流學生的信息﹑有了共同話題﹐強調共同立場﹐方能有利傾談商議。這就要備課:翻查學生檔案﹑瞭解學生最近活動有何特徵/瑣事/亮點(例如參加了哪項比賽或活動,表現如何﹐取得了甚麼獎項之類﹐作為入手點。又要摸一下家長社經背景特徵﹐做到知彼知己。秉持同理心﹐將心比心﹐欣賞各方的付出和努力。

五﹑後講理。教師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講教育道理/經驗都應強於一般家長。家長處理孩子的問題﹐多是新手﹑又多未受過教育專業訓練。教師更有學校專業團隊/資深前輩作後援﹐親師相比﹐教師應有信心﹐耐心一點﹐舉實例解釋學校的政策和和處理方案背後的理據。

 

 

 

 

 

 


2024年1月13日

整理碎片

921】           2024012

 

 

    玄奘.法輪.法顯.戒律.鳩摩羅什.藏密.禪宗.般若.敦煌.那爛陀寺.大雁塔.觀世音……讀書時遇過不少這些詞語﹐大概知道與佛教有關。但彼此有何關連?倘未能理順這些資料﹐大概只是資訊碎片而已﹐尚未成為有意義的知識。

    學生到澳門遊學時﹐接收大量散亂的訊息。如何整合呢?大三巴牌坊.南懷仁.菊花.骷髏.聖保祿教堂.利瑪竇.欽天監.萬曆年.哪吒廟.世界文化遺產……以上各種事物之間有何關係?學生未必能自我整理悟出其中關係。故教師遊學前要做個基底簡介Briefing﹐事後要做總結簡釋Debriefing。也就是協助學生將碎片放進一個知識框架裡﹐整合成知識

    做心理輔導時﹐常牽涉到這些內容:生涯規劃.我是誰.生無可戀.職業.債務.朋友網絡.婚姻.快樂.樣貌儀容.體力勞動.多巴胺……。輔導員就是要跟輔導對象一起探討﹐企圖找出其中的「正確」的關係﹑一種人生觀﹐從而找到方向﹐走好以後的人生路。

    教師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學習。也就是使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一套知識體系。然後備課﹐使之切合學生的水平和需要﹐讓學生也能掌握並連繫到生活。不同課節傳輸的知識點也許是散亂的﹐是以教師不時要將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闡明點撥﹐使學生明瞭其中的關係﹐讓學生也能掌握這個知識系統。

    知識點或資訊間的關係﹐包括時序﹑因果﹑空間位置﹑體量對比﹑關連﹑平行﹑輕重﹑排斥兼容﹑歸屬﹑依存等。釐清事物間這等關係﹐就是學問知識。

    理順資訊的關係﹐方能便於記憶(重檢).思考(重整)和應用解難。協助學員理順這些關係﹐ 是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