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4月28日

學生手冊

教育心語 20130426

        不少學校每年的訓輔品德教育工作大綱﹐大致是按時進行品德周﹑禮貌周﹑秩序周﹑守時周或服務周之類;有些學校則辦有感恩月﹑愛校月﹑清潔月等﹐期間各科組配合辦些活動如壁報比賽﹑口號比賽﹑舊曲新詞比賽等﹑計分設獎﹐以倡導個別品德項目﹐雷厲風行一個時段﹐以醒精神﹐以增印象。
負責教師都明白:學生在活動期間﹐該項表現的確有所改善﹐主題活動過後又漸漸故態復萌。翌年又再重複舉辦﹐年復年如是。
然而﹐學生的品德行為﹐其實是生活習慣的表現。主要由平日生活長期所形塑﹐由周遭環境與人際互動所陶造。作為宣傳起動或鼓勵提點﹐以上的短期活動都可以辦﹐卻非長久之計。
孩童品德行為的規範標準﹐實由平日潛移默化養成。就如每天早上刷牙洗臉﹐見人要招呼早晨午安﹑按性別入廁所之類。這些生活常規﹐不會無端發生﹐而是由若干具體的指引規範而達成。就如學生每天在校排隊﹐要有具體指引才會高效整齊;每天放學前要寫好家課冊﹐翌日方有機會交齊功課。再三斥責喝駡要「排好隊」﹐總不及各生排隊時唸著口訣:「腳踏白線﹐手放兩旁﹐眼望老師」;寫家課冊後﹐需由同學互相檢查方保証「寫家課」不致淪為口號。這些雖是「小事」﹐卻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規範著孩子的行為﹐日久便養成習慣。
學生手冊不單是校規全書﹑獎懲規定和家課記錄﹐更應是學生的生活指南﹐行事曆和通勝:提醒學生作息宜忌和省思事項。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工具。

2013年4月21日

由【周記】到 facebook

教育心語 20130419

有中三的班主任為了掌握學生的情況﹐ 設立了該班的 facebook 群組。全班各生均自動成為「朋友」﹐可在臉書上分享各種想法或生活點滴。另有班主任則在手機上為全班同學成立了What’sApp 的群組。他們的想法相似:同學們自發地已經建立各式各樣的社交群組﹐相談甚歡樂在其中﹐教師又焉能與之脫節?
青少年在互聯網上的社交網絡已經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教師欲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關心的議題﹑焦慮或不滿的事情﹑認同並興奮的人物﹑ 參與其電子社交網絡是應有之義﹐理所當然。
面對學生時興的生活模式﹐ 教師是避而不見不明不知不問﹐ 還是主動認識瞭解關注﹐洞察其中優缺和長短而善加利用?須知學生組成網絡群組後﹐未必會主動邀請或批准教師加入。 然若教師在學年初早著先鞭﹐建立在前﹐邀約學生加入﹐爭取主動﹐總好過被拒諸門外後﹐徒呼荷荷﹐望網興嘆。當然﹐學生為免教師阻手阻腳﹐也許會另起爐灶。
十五年前﹐學生們己經開始在網上討論區談論學校的生活﹐小至八卦瑣事﹐大至校政和批評教師的教學;更有各類是非﹑真真假假的傳聞或流言。當時我們已經要不時留意網上的風雲﹐ 偶或軟性參與討論﹑開導澄清﹑協助同學理解學校的政策﹑導引學習處理群體事務的矛盾﹑關顧個別同學的情緒與不安。
訓輔老師的工作範圍隨時勢而變。廿年前﹐訓導工作範圍已經由學生的「周記」擴展到校外的商場﹑桌球室和機舖。如今手機流行﹐社交網絡全面滲入學生生活﹐訓輔工作的空間範圍和手段形式又再改變了。

 

2013年4月11日

「私框」與專業下班



教育心語 20130412
 
  澳門的學校九成是私校。
  2012年其立法會通過了《非高等敎育私立學校敎學人員制度框架》 (簡稱「私框」)。其中規定了教師每周工作時數上限是36小時﹑教師每周上課不得超過18節。換言之﹐倘每天工作八小時﹐每周工作五日﹐那就超出了上限。
  在甚麼政治背景下﹐為何會通過這條法案﹐日後有機會再談。但此例立即對各校行政管理制度提出不少新挑戰。除要新聘教師外﹐也要重新安排人手﹐甚至要調動學校的課時。
就入校實地所見﹐某學校午飯時全校清場﹐沒有學生在校。減少了教師當值負責的時間﹐家長電話也不接入教員休息室﹐以保証教師當時不會「工作」。
  為了符合法規﹐有某些學校教師的上下班時間計算得極之精細。每天早上八時零五到校﹐下午時四十五分離校等﹐分秒不差。有校長要求教師早十分鐘到校﹐照顧學生;放學後多留十分鐘與學生交談或跟進功課﹐即被投訴每天超時廿分鐘﹐一個月超時400分鐘。
  筆者理解要立法保障教師權益﹐但如何保障﹐如何實施﹐值得細緻討論。
  持分者要理解﹐現今華人社區教師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教師課堂外的工作 (包括備課﹑進修﹑批改作業﹐製作教具之類) 能否準確計時?關顧學生的身心發展﹐如何計算工時?陪學生練波﹑帶領並籌劃學生課外活動﹐如何計算?與家長聯絡﹐跟進品德操行和輔導﹐算不算進工時之內呢?教師於課時外﹐目睹學生在校門外行為不檢﹐教師應否上前處理?
  教師的專業信念﹑責任和操守應否/可否下班?

2013年4月4日

三萬呎高空上的抉擇

教育心語 20130405 

          由杜拜飛往伊士坦堡途中﹐前兩排座位有一位女士發冷不適﹐空姐先後兩次加添毛毯都未能舒困﹐後來女士暈倒了。幾位空中服務員商議後﹐由領班在廣播中呼籲:機上有病人昏厥﹐請問機上有否醫生可以協助。
          機上乘客約三百﹐沒有醫生也很正常。即使有醫生﹐醫生不站出來﹐根本就沒有人知道誰是醫生。站出來承認自己是醫生﹐就意味著要要承擔救人的任務。在狹窄的經濟機艙內﹐以極有限的資源救治一個不易溝通﹑沒有病歷背景的病人﹐成敗參半己算幸運﹐責任實在不輕。
          此時﹐有兩位分別年約三十和六十的醫生站出來救人。我替病人高興。更特別尊敬這兩位肯站出來的醫生。這是專業棈神的表現﹐沒有利益驅動﹑與面子聲譽無關﹐而是踐行自己的承諾和期許﹐是對自己專業的尊重。
          空中服務員搬出一個書包大小的醫療用品﹐不外乎紗布繃帶和基本的小儀器﹐依稀見到有兩包生理鹽水之類的液體。兩位醫生商議後﹐在廣播中向乘客徵求血糖計。老妻有糖尿病﹐血糖計經常隨身﹐便提供使用。
          經診斷估計﹐病人多因低血糖致昏厥﹐便餵之以糖水果汁﹐並靜脈輸液﹐廿分鐘後病人徐徐甦醒﹐走出鬼門關。
          專業的精髓﹐不在其年資和取得的學歷﹐而在其決策的水平;在遇到危機時﹐會否承擔責任。專業是當環境條件不足﹐資訊缺乏下仍要盡量蒐集最多資料以作決策參照﹐制訂不同方案﹐在考慮到諸種限制和副作用後﹐依據服務對象的最佳利益而作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