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3月28日

中九龍幹線

828        nnn    20220325

 

五年前曾在中環「展城館」的講座中向教師介紹「中九龍幹線」即要開工。當時絕大多數教師同行均茫無所知。如今工程如火如荼。不少配套工程也進行中﹐例如搬遷重置工作也大致完成。(例如油麻地玉器市場/ 廟街的多層停車場等)

中九龍幹線是一條由九龍灣直通油麻地的高速交通幹道。主要由隧道組成﹐穿越整個九龍市區中心地底﹐繞過了現時擠塞路面。這將大大節省行車時間。預計完工後,在繁忙時間取道幹線來往西九龍與九龍灣的車程約為5分鐘。與未通車情況相比,車程節省約25分鐘。

因為分流了東西走向的道路交通流量,就紓緩了路面擠塞情況。周邊地區如黃大仙、何文田及九龍城等的交通﹐亦因此改善。現時來往九龍東西的主要道路,包括龍翔道、界限街、太子道、亞皆老街、窩打老道、加士居道行車天橋以及漆咸道北等的交通流量已接近或已超出道路的容量而經常塞車。致使擠塞情況蔓延而影響周邊地區。

這個影響民生的大計劃其實早於1998提出。因保護海港條例和法庭程序又再修訂。2007-2010年做了勘測及初步設計工作。公眾諮詢了三年。尚幸工程多在地底﹐不牽涉大量賠償爭議﹐2017年開工﹐預算2025年完工。

這類龐大的民生工程﹐政府要多向市民介紹。不宜把圖則文件放在網上供人查閱便完事﹐更應主動向一般市民以淺白語言和影象說明。讓市民對前景更有信心和早作籌謀。這是政府各部門的公關任務。

市民身邊事物是STEM教育的上佳素材。也是普及科學常識的實例。教師也宜敏於取材﹐擴濶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創意和好奇心。

2022年3月20日

心想就事成?

827    nnn   20220318 

 

   作為地理系學生﹐不少同系師弟妹參與了城市規劃﹐所以知道一點城市發展的冷知識。茲介紹一點背景。

為了配合社經發展﹐緩解積存多年的房屋供應瓶頸﹐坊間對城市發展有不同的要求和建議﹐希望政府施行。然而﹐由建議到落實﹐卻往往滯後多年而未見踪影﹐使巿民不滿。

重大的長遠公共政策(包括醫療﹑房屋﹑運輸工程﹑教育﹑社福﹑保育…等)由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反覆研究各類方案﹑諮詢持分者和公眾﹑到修訂圖則﹐爭取撥款﹐實施而初見成效往往滯後多年﹐甚至廿年以上。絕非今天說了﹐三天兩日便可實行。

且不談政黨利益意氣之爭﹐就是同心協力認真商討﹐要在政府﹒議會﹑公眾和持分者之間達成共識﹐也並不容易。即使有了共識﹐還要爭取撥款。就以開發新界北邊境地區為例﹐十多廿年前提出﹐在政黨/地產商/環保團體/地區勢力等角力下﹐連撥款做「可行性研究」也拖了多年。即使今天立即通過開發邊境的大方向﹐若加上完成規劃和基建配套等工程﹑賠償賣地等﹐看來至少要十多年後才可見到居民可以遷入生活。

因為即使計劃大綱定了﹐分區工程細節指標製訂需時﹐如果外判給商業機構實施﹐則招標談判也一樣耗費時日。而相關配套措施﹐如引入新技術與發展概念﹐則其規範和操作則例要再審視。絕非立竿見影﹐心想就事成。

長遠的公共政策是跨越多屆政府的事﹐為政者要有與民同心﹑急民之所急﹐也要有遠見洞識先機﹐復要有執行魄力。

一般巿民未必明白其中過程﹐為政者的公關解說非常重要﹐做不好政策解釋﹐徒惹民怨。傳媒或議員應明瞭其中的複雜性﹐固然可以督促監察﹐但也要協助解釋澄清﹐對不合理的民粹輿情不宜推波助瀾。

2022年3月13日

寶藏在身邊

 824  nn  20220311

 

      幾年前在電台一個實時兒童節目中向小學生介紹生活中的科普知識。發現如今的孩子知識面廣﹐見聞多﹐真不像當年我們笨頭笨腦。看來小學教師也要周身刀並與時俱進才成﹐因為孩子們牙尖咀利﹐頭腦轉數快﹐奔跑在互聯網的高速公路上﹐速度極高。老師稍一慢了﹐就追不上孩子。

      節目中我介紹家庭污水的去向和屯門的「T.Park 源區」如何燃燒污水殘渣的「屎餅」發電﹐卻原來不少孩子已參觀過該設施或污水處理廠了。我介紹飛機餐的特徵和機上廁所產物的去向﹐便發現不少孩子是飛機常客﹐更追問撞機時﹐機艙中哪個座位比較安全。幸好德叔平素也有點好奇心﹐八卦兼喜尋問雜事趣聞﹐臨時便再加飛機的燃油和儲油裝置之類﹐才應付過去。以前是中學才會提及的飛機航線和大圓航道等問題﹐都要隨時備用上場應急。

      反而不少生活上的細節﹐孩子們卻往往茫然不知﹐甚至從未留意或想過。例如汽車路面是中高側低呈圓拱形斜向兩邊方便瀉水;理髮店門前的三色旋轉標誌有何意思?蝴蝶和蜜蜂的生命有多長?冷氣機為何裝置在室內高處?穿三件半厘米的薄衣還是穿一件厚三倍的衣比較暖?如何選購羽絨服及其原理…等。這類問題的答案﹐不少是德叔兒時從《兒童樂園》或《十萬個為甚麼》學來的。

      其實生活中不少科技數工元素的冷知識﹐都很吸引孩子﹐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善用之則不一定花巨資購置時髦的電子設備。即使是《十萬個為甚麼》也有網絡電子版了﹐只怕教師也不知而已。

 


2022年3月6日

水塘山.蓄洪池

825   20220304

 

825    水塘山.蓄洪池

德叔 nnn  20220225

  

       前年曾觀小四一節常識課﹐教師大概少出門又疏忽了﹐竟然不知港鐵有機場快線﹐給孩子們噓哄得無地自容。

       掌握時事與科技新知﹐終身學習﹐是市民基本素養﹑是教師專業的本份。這除了應付個人生活實際外﹐也有利於從中汲取素材用作教學資料﹐既增學生新知﹐也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結合社會實況。

       作為地理教師﹐德叔就要經常留意城鄉中的建設和細節特徵﹐從中選取教材。例如:我常向學生指點路旁山坡的護土牆上的排水孔﹐斜坡面排水渠道的設置﹐說明水土保持和減少山泥傾瀉的風險。

       也嘗用學校附近的「水塘山」上的配水庫為例﹐說明香港如何利用多山地形製造水壓供水給市民使用。原來不少大學生也未必知道中文大學山頂上兩個水塔的原理;不少中小學生更不知未有大廈天台水缸和電泵時﹐自來水如何入屋。也因為如此﹐不少市民就不明白深水埗主教山上的前配水庫古蹟本來的功能。

       又如城中不少寛闊的道路﹐本來是昔日河道﹐後來改成明渠﹐又再覆蓋成為車路。例如灣仔堅拿道東/西﹐旺角水渠道﹑深水埗東京街﹑南昌街;何文田窩打老道等﹐在一百年前都是九龍北面山地向西南流出海的河道。

       學生能夠將課程所學的知識連結到身邊事物﹐方有利鞏固所學。當解釋河道中湖泊與人工湖(水庫)如何調節河道流水量﹐以減少下游水患的原理後﹐再介紹原來本港城中也有相似設施:香港島馬場中央地下﹑花墟幾個球場底下都是巨大的蓄洪池﹐用作緩衝大雨時山區流下的水流量﹐減輕了灣仔和太子旺角的水浸狀況。學生都覺得饒有趣味。

      


##其實上環﹑西環海傍也有相似的設施。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渠務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