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8月29日

假民主

798   nnn 20210827

 

         周內到訪五間學校做培訓﹐竟有三校的教師不約而同問及極為相似的問題:校長領導層聲稱民主﹐要聽同事的意見。但同事提了建議﹐卻不接納﹐這是「假民主」。

         同事肯提出具體建議是值得珍惜的。比只是一味反對﹑抗拒或怠慢執行﹑拖延﹑潑冷水﹑唱反調而又提不出建設性意見者好得多。然而你提了意見﹐領導層或其他人就得必須遵從照做﹐那麼你就不是獨裁嗎?到底怎樣處理異見才是「民主」?

         校內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學校領導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想法﹐思考落實措施的先後緩急﹐即時果效和長遠影響也要思量。部份甚至全部不接納同事的意見也時會出現。在衡量多種因素後的決策﹐總會有些人不滿意。關鍵是學校領導層要作細心解說溝通。

         茲舉一例:一位教師指出:去年網課期間教師不辭勞苦找尋合適的教學應用軟性Apps﹐望能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和效能。試用了幾個月﹐覺得X軟件好用﹐便推薦給校方購買正式的執照﹐每年年費五萬餘﹐可供廿五位同事一起使用。如今開學在即了﹐校方卻無聲無息﹐不接納我們的「專業意見」。

         校長事後解釋要考量多方因素:

      執照每年五萬餘﹐是固定的經常性支出。一經採用則以後每年都要支付。這就要考慮有多少同工會使用?有哪些科目合用?軟件公司會否加價?有何培訓或支援服務?有否其他軟件可供比較?這些資訊都需時蒐集和整理﹐故未能立即購買。

         同事提議未必有錯﹐但評量的標準﹑影響的範圍大小﹑時限的長短﹑跟其他部門的配合等﹐跟領導會有差異。

         看來民主要義之一是良好溝通﹐解釋決策背後的理據



2021年8月21日

期望錯配

797 nnn  20210820

  

         1964-74年間﹐香港人入讀大學者每年僅約三千。大學生珍稀﹐就業出路和薪資收入自然較好。如今大學學位多了﹐有普及之勢。近年中學生人口下降﹐今年僅有43,294名學校考生﹐6682名自修生。(20年前會考考生近廿萬)。今年經JUPAS取錄入大學者有15,492人﹐佔合資格考生87%﹐僅2241人未能入讀政府資助的學位。若加上自資大學學位﹑到內地/台灣和國外升學的﹐差不多符合最低標準的都可以入讀大學了。

         今年五月有研究報告指出:近卅年來擁有專上學歷者不斷上升﹐學歷貶值大趨勢明顯。而傳統的學術訓練未必能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或修讀學科的相關就業機會不多﹐致使不少大學畢業生只能從事與學歷無關的低技術工種﹐工資低﹐於社會階梯上流機會比其長輩小得多。

         是以大學生起薪點近廿年平均少有調升﹐倘扣除通脹﹐實際收入比二十年前更低。此景況不是香港獨有。台灣大學學位過剩﹐出現大學學位比高中畢業生還多﹐學歷貶值早在十五年前已爆發。近年內地大學學位因「擴招」也大增而今年本科畢業人數已達909萬。由20012021這廿年間﹐內地增多了1.3億個大學生了。中華大地海峽兩岸都面臨勞動力供應與市場職位供應不足或工種錯配的難題。

         其實港台和內地大學生就業的「錯配」﹐首在心態和「期望」的錯配。時移世易﹐社經生產力急變﹐產業就業形態轉型。然而有些畢業生或師長卻仍然期盼學生可重蹈師長走過的老路﹐做相同的行業或工種﹐拿廿年前的薪金購買力為標準來衡量今天的薪資。

         應有心理準備:大學學歷沒有甚麼大不了﹑就業不一定在本地﹑職業會從未見過。

2021年8月15日

再談 PCK

【796】nnn 20210813


    李.舒爾曼提出的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成為近卅年來教師培訓的重要理念框架﹐也成了評價教師表現的主要參照。他指出優秀教師要有以下知識綜合的能力。

1.    瞭解所在地區的教育目標﹑政策﹑歷史文化規範。

2.    有課程學和教學法的知識。包括理解課程結構和理據﹑教學科技的應用等。

3.    明瞭學生的實況。包括一般學習通則﹑個人學習的習慣﹑能力水平﹑家境﹑心理發展和情緒等資訊。

4.    精通所教科目的內容。(即物理/音樂/經濟…教師要精通物理/音樂/經濟科的基本知識理念)

教師要有把這些本科專業知識﹐綜合轉化成為學生可以接收的﹑可以明白的形式傳達。因為每一科的知識都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竅門。例如地理科教師如何讓學生掌握等高線圖?語文科如何讓學生掌握古詩詞/文言文的特點?體育課上怎樣方能指導學生掌握到三級跳遠的動作和節奏?這都牽涉到很具體的﹒專科的教學和文化知識。一個在巴黎出色的地理科教師﹐在中國農村便未必能勝任。同理﹐好的生物老師不一定是好的化學教師;在大學搞人工智能研究的教授未必是個好的小學數學老師。

很認同前輩所言:培訓教師最主要的場地不是師範學院﹐而是教學現場。因為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才有千百種背景和真實反應的學生﹑會與教師互動和展示何謂教學的難點和出路;有真實的教學環境 (包括各類局限/干擾和變化中的教材);更有學校組織中的行政規範。

       PCK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心思慮總結﹑獨一無二的體驗所得。在教師專業分享時含金量最大﹐最值得交流和吸取的心血結晶。

2021年8月7日

李.舒爾曼 教授

795   Prof. Lee Shulman

20210806 

 

         香港大學2021年向七位世界級學者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其中向德高望重的李.舒爾曼Lee S. Shulman教授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以表揚其在教育學術界及全球的重大貢獻。舒爾曼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教育心理學者和教育改革家。先後獲世界各大學頒授22個博士學位。

         他名滿香江高等教育界。他曾多次來港就教師教育發展提出建議並演講﹐也曾多次率領美國教育界的代表團訪華,交流數學教學和師範教育。

         舒爾曼教授於密芝根大學創立了教學研究所(IRT),造就了影響深遠的經典《Medical Problem Solving》的誕生。1987年,他提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教學內容知識或學科教學知識)這個概念,對教學和師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提出教師要掌握PCK才能成為好教師。PCK包括:教師教學要精通本科的學科知識外﹐還需要有課程知識﹑教學方法技巧的知識﹑掌握學習和學習者的特點﹑又要瞭解教學情境(政策/資源限制/社經長短/家長要求/文化背景)﹑更要懂得教學的哲學﹑歷史並相關脈絡等。以上各項都不宜或缺。

         因為教學關乎學生的背景和教學情景﹐故教師是一種非常「本地化」的行業。各地的政府/家長和僱主的期盼都不同﹐更不是有學問便會教好書。亦因此即使是學富五車的世界頂級科研學者也未必是位好教師。

         他近十多年還發現不同的專業﹐包括醫藥、護理、法律、工程、教學等多個領域﹐除了各自有獨特的專業教育外,還有有一種相似的深層結構 deep structure:就是培養負責任的專業人士,即要形成心智習慣habits of mind、實踐習慣 habits of practice和良心習慣 habits of heart。似乎他退休後更重視專業人士的道德倫理操守。

 

 

 


2021年8月1日

體育評述員

【 794  20210730

 

         今年港府投得奧運電視轉播權﹐讓市民可以看到更多比賽實況。這是一種社會教育投資﹐非常值得而重要。各電子傳媒安排了不同的專業體育評述員﹐向普羅觀眾介紹比賽相關的歷史掌故資訊﹑賽場上勝負的得分規則和標準﹑成敗的竅門﹑運動員現場的表現得失。甚至講解賽前訓練的宜忌﹑比賽器械和裝備的特點﹐好讓觀眾對該項活動有較深入的認識﹐才看得明白其中技巧的奧妙﹐取分過關的艱辛﹐知悉其間勝負的必然與偶然性。

         旁述員不少是行內專家﹐例如是學者﹑教練﹑裁判﹑現役或退役運動員。他們多經風浪﹐捱過鹹苦﹐深明其中苦樂﹐知道十年磨一劍時的孤寂和躊躇﹑徘徊在放棄堅持之間的忐忑。由這些人來做體育評述的工作﹐向觀眾道出多年浸淫其中的身心歷練﹐使到外行觀眾看懂一個比賽。旁述員都是體育科普的教師﹐是社會教育大平台上的師傅﹐是提升社會民眾體育素質的教練。

         校園裡和社會大學的體育教師﹐其任務不一定是培訓比賽場上爭勝的精英。更多是培養高質素的觀眾。懂得體育健康知識外﹐也包括尊重體育精神和良好觀眾的禮貌。

         感謝旁述員!我從你們學到的體育知識﹐可能比在學校上體育課多得多。包括:全程僅數秒的跳水運動﹑如果沒有高質評述員導引﹐根本就看不懂。聽評述員講解了跨欄的姿勢動作特點﹐才明白為甚麼是跨欄而非跳欄﹐知悉了短跑/長跑/游泳運動員的體型和肌肉差異﹑訓練要求等。看似平淡沉悶的箭藝和射槍運動﹐若非內行人﹐又怎知道其間心理質素的複雜要求等。

         看電視播奧運是社會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