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29日

香港近貌

即使生於斯長於斯
也覺得香港變得快
尤其能從新角度看
以下各照片由北角岸邊高處下望
以智能手機拍攝
紅磡
九龍尖東海傍

維多利亞港

觀塘

港島北岸海床有工程﹐故多工程船在操作
近景是北角﹐遠處是觀塘﹑秀茂坪﹑茶果嶺

教育政策:滯後與前瞻


教育心語 20111230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關乎千家萬戶下一代的希望和利益,牽涉到社會各層面持份者錯綜複雜的矛盾。這類政策正確與否,往往要滯後多年方見成效。既不可以靠實驗室的數據去制訂「必定正確」的政策,而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生活作實驗,以學生的歡笑和眼淚做實驗。故此其中思慮要比較慎重周詳,反應往往遲滯於時勢,甚至被譏為保守,中外皆然。
以推行一個重要政策(如新高中或通識科)為例。一個意見由先驅者初議到放入議程,往往醞釀經年。再立案研究諮詢,也要一兩年方有結論。決定要做了,將結論寫成政策文件初稿,然後幾上幾下,反覆爭議,廣泛諮詢業界前線和專家,再編寫教材大綱示例、培訓教師、預算安排財政人力資源,必要三五年。再由考試局編制若干示範例題和參照答案供師生參考;再拿這些初步產品到各持份者中去爭取認同(游說宣傳公關)、到國際上爭取承認(與國際課程水平接軌,並爭取更好的學歷兌換率),也各要數年。即使其中有些工序,可以同步進行,但上述各項加起來,快者要十年,慢者可能是三四屆特首任期之後的事了。
倘若先行上馬,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改,臨急周章並微調政策,又會被譏為思慮不周、修修補補。
制訂教育政策,沒有十年以上的遠見,沒有堅持的韌力,沒有整體的理念和哲學,而只顧回應今天持份者即時的情緒和要求wants,而沒有針對未來十年後的實質需要needs,屆時又忙著處理危機,到處冚火,頭痛醫頭了。


2011年12月23日

那些年.我的驕傲

教育心語 20111223
 
最近觀了一節窮區弱校差生的中二音樂課。窮學生文化資本薄弱,鮮有受過正規音樂培訓。全班廿多人均未到過文化中心或大會堂音樂廳,只有兩人曾去過紅館看流行歌手的音樂會。其教材教法,當與出身中產以上的名校生不同。
何文田某校小學三年級一班卅五人中,便有卅一人在課外自費學習樂器;絕大部分都已經懂得讀五線譜。其音樂老師笑言:我校一級可組成一個管弦樂團。事實上,不少名校之管弦樂團的確分為AB 兩團,合唱團也分高低組。
本節課要教的是:唱歌分為獨唱、合唱、齊唱、重唱等。學生坐好後,音樂老師在鋼琴敲出《我的驕傲》的前奏,學生們很快便從「校本」音樂書中找到容祖兒唱的歌詞和曲譜,開心地大聲齊唱。老師又在YouTube 中找到幾段不同的重唱視頻,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後老師選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學生們在熟悉的旋律中第一次看到過百人的大樂團加上過百人的合唱團,再加上巴伐洛堤等著名歌唱家的演繹。
下課前, 老師播出《那些年》的YouTube 視頻,要辨識是那種歌唱類型。同學們都大聲回應,並以齊唱《那些年》結束歡樂投入的一課。課後我建議加入由幾位外籍人士清唱《我的驕傲》作為Acapella 教材之一。
學校如果沒有音樂課這類「閒科」,不少弱勢學生就其家庭背景來說,可能一生人也不會接觸到管弦樂團的表演,不會接觸到精緻藝術作品的基本常識。相對於中產子弟,其文化資本的差距便會日益擴大。

2011年12月16日

案例學習法

教育心語 20111216


現實生活不像學校課堂,沒有分科目。平日待人接物所需要的生活技能、知識和態度,是人生經歷所得的綜合產品,所以要「通識」以解難。學校裡,將知識技能態度分開來「教」,只是方便教師「專科專教」的措施,不是方便學生學習和應用實踐的做法。
  將要學的東西,分開單元章節,按一定次序講授,也許很理性和合邏輯。但生活難題的出現,卻是渾沌隨機而來,不一定按牌理出牌。急時如星火如洪水、慢時卻遲遲不見反應,努力耕耘不一定即時見功;踏破鐵鞋,驀然回首,卻已是綠柳成蔭了。是以不少行業的培訓和教學方式,不用清晰條理有序的章節系統,而用「難題為本」的案例入手,從具體解難過程中學習。
  在主持學校行政培訓工作坊時,校方要求多談一下具體的行政溝通技巧,例如如何跟同事說話;如何批評同事;如何鼓勵不積極的同事;如何與家長周旋;如何與學生交往……
  要處理這等事物,不可能上三五個小時課可以竟事,不是讀五七本書便有成,而需就個人的特點,用上畢生經歷過的人情世故的感悟,參照前輩友朋的成敗故事,才得出某種處理方案,而且不一定有效。
校情千差萬別,人物古靈精怪,處事沒有不二法門、沒有萬應靈丹。
所以,這類工作坊多以實際案例入手,讓教師代入角色,親歷其間的矛盾和焦慮,嘗試多方思量,始訂出長短期解決方案。教師們都覺得實用。
 然而此法仍有缺點:討論的是他人的案例,少了一份肉緊與組織裡恩怨情仇的牽扯﹐所以都頗能冷靜客觀﹐說得頭頭是道。但討論校內自己的案例﹐卻又迴避顧左右而言他﹐或又噤若寒蟬了。


2011年12月9日

教師專業何在

教育心語》20111209

          有教育界外朋友坦誠地問:究竟教師是否一個專業?其實此問在業內也討論久矣。作為業界老兵﹐見過不少同行投入心血﹐誨人不倦﹐必憤必悱﹐聿毅聿勤﹐燃燒自己而照亮他人。然亦有尸位素餐而誤人子弟者﹐專業固然談不上﹐可能作為一個「售課員」的職業道德或商業道德也欠奉。
專業與否﹐不在於其拿了多少張文憑或碩士博士學位﹐而在其處事解難的行為。專業與否﹐不在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而在其臨危決策的水平。一個學識豐富的科學家或醫生﹐可以是學術專材﹐卻未必善於與學生溝通;不少藝術家﹑詩人﹐畫家不一定能成為帶好徒弟﹑能使頑石點頭的好教師。因為教師的關鍵詞是「教」﹐是「教人」。說得準確一些﹐是協助學生學得到。好老師者﹐能使到學生能高效地學得到﹐甚至差弱生也能遷善改過﹐努力向前。
會計師﹑律師或金融界專材﹐也許沒有修讀過甚麼教育的學位﹑卻有不少人能扶掖後進﹐點撥處事訣要﹐以身作則﹐作為年青同事的生命教練﹐亦師亦友。可見教育界外的朋友懷疑教師是否一個專業﹐還是有點道理的。
學者Wolfgang & Glickman提出了面對困難時﹐教師應有的作為﹐作為教師專業成熟度的參照。其中包括:遇到難題時﹐是否懂得主動蒐集相關資訊﹐有較寬廣的知識基礎﹐以制訂多種不同的解難方案﹐並思慮到各方案策略的正反影響;從而基於學生的長遠福祉而決定採取最合理合適的決定。
專業﹐不是單講學識和學歷﹐而在於其決策行為。

2011年12月6日

齋講教學法


教育心語 20111202




  讀者諸君平生於課堂生涯所領受的﹐多為齋講教學法。此法似乎自古已是﹐理所應然。蓋蘇格拉底或柏拉圖﹑孔孟朱熹以至本地錢牟等前輩名師的課堂﹐大抵都是以講辯為手段﹐剌激思考以達致教學目的。
  近百年來﹐中外均倡議多元教學法。此不因時興而從眾﹐而有其實際需要。學習事理﹐倘能借助影音圖像﹑實物標本或動手實驗﹑或親臨其境而呼吸其氣味﹑聆聽其聲音或天籟﹑感悟其間人際互動而生的情誼﹑接觸物質的紋理組織﹑當勝過單憑語音和文字符號為佳。何況不少以技巧表現為教學目標的﹐更需要刻意的練習和參與﹑導師的指引和點撥。本港教育界的資源豐富﹑科技發展水平和物質條件較成熟﹐教師當可多利用各類教學法﹐以適應學生的多元特性﹐以符應各科目和課題的要求。
  使用科技工具﹑影音器材的準備工夫不少﹐當然要花時間心力。是以有些教師同行﹐遂採用比較「慳水慳力」的齋講法。然而﹐齋講法要有成效﹐所要求的能力和心力絕不少。因為用齋講法以致使學生能辨識記憶事理﹐進而理解應用﹑綜合分析﹑欣賞評價﹑示範應用並創造等﹐談何容易!
  將事物形象和理據﹐以抽象的語音符號有條理地舖排﹑突出其重點﹑理順其關係﹑更配合學生的前備知識和興趣特點﹐使之感到學得有益有趣有長進﹐方可保育其學習動機而持續學習;更藉字符聲符總結並鞏固所得﹐任務超難。
  齋講法的成功條件是:師生都有高能力﹑老師有魅力﹑學生很努力。條件不足而勉強實施﹐功效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