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月27日

中史科只是個框架

561 ¾¾¾《教育心語》20170127


  德叔在中學修讀中史到預科﹐大學時副修中史。 如今對中國歷史又有多少認識呢?市民的中史常識真的是從歷史課上來嗎?中學生真的不喜歡讀中史嗎?為甚麼?
  這些問題一直沒有深究﹐直到在中學當教師﹐聽到歷史科主任嗟怨「中史科多年來都被犧牲!多由其他科(多是中文科)老師搭單兼教﹐致使不少學生讀了歷史多年﹐只是聽老師依書直說為主。 沒有史觀﹐不懂治史」。
  回想一下﹐自己也經歷相似情況:老師把中史科當「國文」教﹐堂上把書上的個別字詞﹐說文解字式的引經據典注疏。 解了半堂﹐沒有講「史」。 稍有趣的算是間中講些歷史故事或民間野史傳說。
  多年下來﹐中學時期的中史科給了我甚麼呢?
  個人的印象是:對中國歷史只有個基本朝代時序框架﹐並雜以很多名字和故事。 大致就如梁啟超所謂的「帝王家譜」為主﹐人名地名和故事碎片散亂隨機纏附其中。 由於教師沒有意識連繫到世界歷史的大潮﹐中史裡的人物故事﹐就無頭無尾獨立於天下。
  後來為了應試記憶﹐才刻意將個別事件自行聯結到公元紀年﹐方稍知中國與世界各地事物的關係脈絡。
  乾澀的政治史時序框架﹐需要大量社經科技﹑趣味文化知識填充﹐方會立體;需要豐富的人情故事和藝術色彩﹐方有血肉。 今天我的中史概念﹐民族意識﹐是通過長年累月的社會生活﹑遊歷見聞對比積澱所致;海量多彩的電影戲曲﹑小說詩詞﹑圖像文物等體驗滋養融匯而成。
  學校裡有中史科課程﹐只是建個框架﹐關鍵是其中的血肉人情。 由一個無心的教師任教﹐效果可想而知。



2017年1月19日

外判工作的成效

560  nnn《教育心語》20170120                                                

  政府和公營機構屬下不少設施和場館﹐會接待學生參觀﹐是重要的社區教育資源﹐既是校外的學習基地﹐也是機構推廣其服務政績﹑教育民眾的場所。 善用這等資源﹐有利官民溝通﹑促進社會和諧。 有些機構部門可能覺得:「推廣教育不是本署的專業﹐市民問到﹐我們樂意解答。」這種被動的心態﹐仍流行在不少政府部門。
  推廣教育資源﹐固然要將機構訊息外發或放上網頁去。 但公眾和學校師生需要哪類資料?怎樣形式的資源才方便使用?參觀展覽內容與學校哪個課程相關?甚至通告函件發放的對象和日期如何選定﹐方適切學校的工作節奏?這全都是學問。 不少機構公關奇怪:為何發出的新聞稿都石沉大海?失敗多了﹐方會疑問:到底信件發給校長是否合適?如果不給校長﹐誰才是最有效的收信人?
  官方博物館有專職部門做教育推廣。 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渠務署﹑天文台﹑嘉道理農場﹑甚至慈山寺﹑寨城公園等﹐或多或少都有專人負責教育推廣﹑導賞接待﹑設計教材並主持活動。    
  有些機構更有送課上門﹐入校上課等服務。
  但有些部門僅將教育工作視為一般宣傳手段﹐無人專職設計安排這些資源。 甚至把這項工作外判給商業公司﹐自己退居監管二三線。 這實在不利於直接即時收受回饋訊息﹐不利適時改善服務。 外判公司為彰顯業績﹐雖未至於報喜不報憂﹐或僅是完成合約中指定職務﹐正確朗誦指定講稿﹑「做好呢份工」而已﹐未必會主動或懂得提出改善方案﹐適切市民的需要。
  
  



2017年1月12日

《工作紙》和《導學案》


559 n 教育心語 20170113

  近期科學館設置的主題展覽「超感觀暴龍」﹐主要是通過VR技術﹐營造各種恐龍的形像跟真人同場出現。 從而讓參觀者感受和認識恐龍形體特徵和大小等。
  館方設計的工作紙﹐主要是參觀前在校中或家中做好﹐其實是一份預習工作紙。 因為本港正規課程中沒有「恐龍」這一課題﹐故大多數學童沒有正式學過恐龍相關的知識。 有必要在參觀前做一點預習﹐作為參觀的基礎。
  這個設計概念很好。 參觀學習需有前備知識。否則學生在場館裡見了展品﹑聽了解說﹐ 卻因新知無錨可定﹐結合不了舊知識﹐故不知所謂﹐ 於是來回跑跳閒蕩﹐入了寶山空手回﹐太可惜了。
  展覽場館導賞員的解說﹐未必切合某一批學童的水平和需要。 故教師入場前給予自己的學生一些合適而必要的基礎知識極為重要。 本港教師設計的參觀工作紙﹐多數要求學生在場館現場填寫﹐其實未必合適。 因為學生拿著工作紙﹐便會「無心向學」:不再專心聽導賞員的講解和參與互動﹐不再關心工作紙以外的趣味新知﹐只求完成《工作紙》中的填空作業﹐應付教師的指定要求。
  我接觸不同博物館的導賞員都有同樣的要求:各老師不要讓學生被工作紙干擾學生的學習!
  港稱為工作紙﹐在台灣稱為《學習單》。 其實是個課外學習時指引和提點﹐我們或可視為《導學案》:導引學生學習的綱要方案。 裡面可以是展覽場地的地圖﹑重點展品的位置﹑必要的相關背景知識﹐參觀展品的趣味提示﹐當然包括主要的參觀任務或思考的難題。
  
  
  

2017年1月5日

示範雷電劈真人

558》《教育心語》20170106

由於科學館展覽內容﹐不依學校課程﹐故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前要作點「學習規劃」。 能夠結合課程固然好﹐課程以外的﹐也可(1)開拓孩子的視野﹐(2)保育好奇心﹑(3)深化印象和(4)引發學習思考。
館內不少是學校沒有的教材資源﹐實宜充份用好。 除了館中特有的展品外﹐最珍貴的是「科學示範」和體驗操作。 故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前﹐要留意演示的時間﹐並將參觀示範安排在學習流程中。 即如參觀海洋公園﹐觀眾都不會錯過海洋劇場的表演一樣。 教師要跟園方商量好﹐將飼餵海象等難得的示範安排在學生的時間表裡。
香港科學館差不多每個小時都有一項示範。 包括液態氮﹑分子食物﹑運輸和能量穿梭機的展示。 有示範員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很具吸引力﹐不宜錯過。
德叔參觀過的科學演示﹐印象最深的﹐一是香港的「液態氮」﹑一是波士頓科學館的「幻覺」魔術和行雷閃電劈真人。
首次看液態氮實驗已近廿年了。 把一株軟軟的黃芽白經液態氮冷卻後舉高放手﹐讓菜株掉到實驗桌上便粉碎如玻璃般的小冰珠。黃芽白碎裂的聲響﹐畢生難忘。
波士頓科學館每天有魔術表演。 示範後魔術師(導賞員) 拆解其中奥秘﹐說明如何利用人的錯覺欺騙觀眾﹐不論老少﹐咸稱:啊﹐原來如此!
最震撼的示範是行雷閃電。 除了聲震全館外﹐觀眾得以親眼目睹電擊把一塊木頭「劈開」燒焦。 然後導賞員做好防電裝備後﹐站在剛才燒焦的木頭旁再次「電擊」自己。
這種示範,怎能錯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