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1月26日

培正中學圖書館

863        n 20221125

 

     當獲取資訊和知識的載體和渠道由書刊逐漸轉為網絡﹐人們交流的方式主要倚重電子通訊﹐實體書本的銷售量和從圖書館借出的圖書數量便大幅下跌。

    預計未來廿年人們閱讀實體書會下降的總趨勢下﹐人們使用圖書館的形式與需求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小學的圖書館應該如何轉型﹐而仍能保留實體書的功能﹑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而同時適應資訊流通的新常態?這是所有教師都要思考的新課題。圖書館主任的角色功能與培訓又應有甚麼變革呢?如果要更新圖書館的設施和運作﹐又有何種建議或疑問呢?

    香港培正中學跟本港各大學圖書館一樣﹐企圖轉型成為Learning Commons ---- 共同學習空間。圖書館除了成為同學在空堂自修的處所外﹐也是交流商討完成專題研習任務的基地。學生凭藉學生証﹐可自行到柜位對著屏幕自行迅速借書還書﹐不用麻煩管理員辦手續。因為每本書都已經附有射頻識別RFID。上月有約40同學在圖書館內的階梯課室聽講座﹐因為邀得著名作家嘉賓分享寫作心得。同時在課室外的同學則分頭自修。

    圖書館以往提示讀者「安靜」的標識也似乎隱沒了。在大學圖書館裡甚至常見到拿著咖啡飲品輕談淺酌的場面。設備方面﹐多了多間供學生借用作商討交流的玻璃小房間或間隔﹐供讀者閒適坐臥的沙發或大沙包﹐圖書館桌面椅旁是整排的電源﹐耳機插頭﹑USB與數據纜線插頭。

    改革圖書館不單是圖書館主任的工作﹐全校老師都應給予意見。近月見過有些學校把圖書館變成STEM Lab, 有些設計了多個讓孩子藏身閱讀的洞穴。有些則只是更換了新的桌椅書架和天花板的照明…僅此而已。

 

 

 


2022年11月19日

幼童體驗課程

862】n 20221118

  

       多年前曾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工作。其中在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設置多類設施﹐方便舉辦活動並供市民享用。其中有一項專為幼稚園小童設計的自然學習角﹐是典型的「體驗學習」基地。後來小學老師反映﹐其實對初小學生也合適。此設計成為後來我在大學介紹體驗課程的範例。

       漁農署的工作人員既有心﹐又有專業知識。他們選址於一條小溪旁木橋邊作為基地。因為河溪中有水較剪和蝌蚪等小動物﹐估計會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和興趣。讓孩子們既認識甚麼是天然的河溪與木橋。又可以在河邊橋上觀察河中各類的生物。在不同季節﹐孩子們還有機會見到蜻蜒蝴蝶等。

       工作人員設計了一小段路﹐可讓孩子們赤腳走在沙泥地﹑水泥混凝土地和石板地上﹐最後安坐橋邊台階聽老師講解和說故事。巧妙的是﹐當老師講故事時﹐老師背後的大樹上有一個鳥巢。孩子有機會看到樹上真正的雀鳥之家。有一位工作人員建議不如在樹幹上掛多一個貓頭鷹巢箱﹐讓孩子們知道多一點貓頭鷹的知識。原來貓頭鷹一般不會自已築巢而會佔用他人的巢。故見到人工巢箱﹐便會入住。

       以上內容都是城中長大的孩子少見的甚至全無概念。能親臨其境﹐是珍貴的一課。

       為幼童設計課程﹐大體上是按目標安排場境﹐提供豐富多元體驗素材。讓孩子參與其中。不少孩子少有機會赤腳走在沙灘或泥土地上﹐會害怕甚至不肯踏足其上。在教師和同伴鼓勵下﹐絕大多數都能完成這個體驗。

    教學關鍵當然是教師先要備好課﹐充份利用環境的各項元素﹐引導學生聚焦觀察﹐善用五官體驗感悟﹐並作解說。

2022年11月12日

家長的訴求

861】 n  20221111

 

     一間小學「法團校董會」的會議上﹐家長校董措詞有禮地表示:本校雖然有宗教背景﹐校訓中又強調「愛」﹐但我覺學校關顧學生方面不足﹐大有改善空間。眾校董知道話中有意﹐連忙表達關切﹐追問有何建議。

    她說:我女兒早前確診新冠病毒﹐留在家中七天。因其他同學都已經恢復實體面授課﹐故學校不再提供網課予請假的學生。女兒在病假期間﹐既無上課資訊外﹐七天裡學校老師竟無一句關懷問候!將要回校時﹐家中哥哥和我先後也染疫﹐女兒成為緊密接觸者﹐又要再隔離﹐前後近廿天呆在家中。期間只有英文老師在電話中用了五分鐘跟女兒交代了功課習作。中文科老師花了23分鐘交代了近三周的課程和功課習作。我查核過:本區各小學﹐同一狀況的﹐都沒有安排網課給學生﹐但九龍塘和屯門區有小學安排了一個鏡頭在課室後面﹐全程實時轉播課堂﹐讓在家的學生可以觀看上課實況。這總比讓我女兒呆在家中廿天好。

    校長解釋校中染疫者不只一人﹐轉播有技術困難。其他校董連忙表示校方應該跟進改善﹐並多謝家長意見。

    這實例說明:今天的家長水平不簡單。她們懂得調查研究﹑掌握較多資訊才發言;也懂得對學校和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儘管教師手冊可能沒有規定教師要問候染病的學生﹐但經此一役﹐是否要考慮增補或改變過去的做法呢?

    一直資學校校長提供另一個故事:學校安排學生到黃埔軍校接受軍訓。有家長對校長說:可否安排我女兒在營中不用睡上格碌架床﹐因怕她會跌下受傷。校長對此要求﹐如何因應呢?我們估計這位家長可能不知道上格床有圍欄。

2022年11月5日

世紀工程

860     20221104 

 

古代交通運輸不發達﹐資訊流通不暢。即使是政令下達也需時﹐更遑論民間書信往來了。加上洪喬有誤﹐寄失謬傳常有發生﹐故有家書抵萬金之嘆。工匠技藝的傳承﹐沒有視聽科技之助﹐更倚重師徒口傳身授﹐流播渠道更狹窄﹐難以廣傳。不像今天有電子媒體無遠弗屆﹐天涯若咫尺。

嘗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見到由中國借出的幾件秦漢珍貴文物:秦始皇時的尺﹑秦二世時期的「權」和錢模﹑李斯通諭全國的小篆碑拓﹑王莽時期的「斗」模。秦始皇統一天下﹐做了一系列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與度量衡制度。當年沒有電視影印機﹐訊息流傳不暢﹐要全國準確接收並實施統一的消息和規範﹐其實非常困難。決非三年五月的事﹐而是個非常複雜的超級世紀工程。

所見的鐵「權」﹐是中央政府訂定的砝碼﹐重一石。中央政府造了很多標準的「權」廣發全國各地﹐讓各地參照遵行。把秦用的小篆文字刻於石板﹐讓全國人知悉標準文字規格。所見新莽時期的容器標準「斗模」﹐更距秦朝二百多年了。可見政府想推廣一種制度﹐要有強力的國家機器﹐更要領導層有堅毅的意志用上百年以上的努力方可有成。絕非心想口說就事成。

又嘗於湖南長沙的簡牘博物館中見到大量三國時期孫權治下的吳地出土的簡牘。竹木簡牘上記載了當時當地人口﹑戶籍﹑賦稅﹑司法﹑職官任命﹑紀年﹑民間借據和名帖等資料。 須知當時距蔡倫造紙又二百年了﹐湖南官民仍普遍使用竹簡而非紙張。說明造紙工藝仍未普及而價格昂貴。

書生讀史﹐有時只見其心思策略或紙上談兵﹐未有想象實施的艱辛複雜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