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10月30日

生涯規劃:辭職

教育心語 20141031

朋友四十出頭,精力旺盛,工作順遂,又剛拿了個博士學位,理應大展事業鴻圖,卻突然辭職,回家做「師奶」去也。同袍不解,答曰: 「至親染恙日篤,故辭工歸家以事慰親人。」
        記得少時讀昭明文選中李密的《陳情表》。內容是晉武帝詔徵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劉氏年事已高,無人奉養,難以應命,遂上表以辭。篇中歷敘祖母育己的大恩,也傾訴自己不能應命的苦衷。其中文句,雖荒隔數十年仍能記誦:「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梁湘明教授曾指出:生涯規劃和抉擇,不應單看職業工作謀生,更宜關顧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如何踐行人生中的不同角色和身分(例如兒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和持家者的角色)。過去生涯輔導教師往往將重點過分放在「工作者」或「搵食」這方面。然而人生目標和夢想,與不同的生命角色相關(如與家庭崗位角色和任務)。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輔導老師要與當事人探討這些角色身分的緩急優次、互動和衝突,幫助他們了解和平衡這些角色對自己的要求。
        事實上, 「搵食者」角色往往不能滿足個人的興趣、能力、性格、需要和價值觀,我們要透過規劃不同的生命角色,方可以提升生命的滿足感。
        我認識一位「海歸」女孩,最近放棄了相對穩定的大學教席,而爭取留在男友身邊,大概她明白現時她最需要的,就是把握結婚這個機會,難得有情郎嘛。

2014年10月26日

帶領遊戲的學生領袖

教育心語 20141026


港島某校在中四體育課堂中,多年來都要求學生設計或改良一些遊戲,並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參與。體育老師說,其背後的理念是:為學校培養人才。因為翌年升上中五時,這批同學往往成為課外活動的主要骨幹。其他老師在揀選學生領袖時,都會向體育老師查詢:誰人能堪重任。體育老師多年的經驗:能帶好遊戲的,往往都是好的學生領袖。
帶領遊戲,要具備多種能力:思路清晰、解說條理分明、說明時能分輕重、說話響亮有信心,既要能講,又要能做。要示範動作和規矩,又要考慮同學的反應。要能設身處地明白受眾的疑慮和接受程度,又要維持遊玩時的氣氛。
多年來我在培訓學生帶領遊戲時,發現能夠做到上述標準的不多。畢竟還是中學生,做到其中大部分,已算難得。作為導師,總得要從旁導引。
在大型宿營活動時,要帶領約二百人的遊戲,尤其要思慮周詳。我們往往在早一晚要領袖和助手們預習綵排一次,導師們除了多方提點外,也扮演若干同學的負面反應,讓他們及早嘗到其中困難,而作出修訂和應付危機後備方案。
在真正遊戲現場,帶領遊戲的,實際上是台上的領袖和混在台下的「媒」(助手)。導師和助手要一眼關七:留意同學的反應並適時扮無知代同學提問,讓領袖們回應,讓他們解說得更清楚,釋同學之疑。此外,適時維持秩序並協助傳遞信息等。過程中導師不能袖手:要做啦啦隊,協助製造氣氛外,也是評判(實在是平亂的權威)。

2014年10月24日

課改後的弱生

教育心語 20141024


香港2000 年課改後,學業基礎較弱的學生面對的困難更大了。對於不擅「聰明變通」而靠努力「將勤補拙」的學生更不利。出身草根基層、見識較少的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一般更難。
        近卅年來,香港、中國和全球的人力資源需求隨着社經狀况、就業形態變易而大異。課改要求學校培育的學生能適應急變的知識型、服務型、高科技、全球化的經濟和社會,理所當然,也符應家長的期望和要求。
        於是課程和考試改變了,不再重記誦知識,而重處事和解難能力。這對於靠「將勤補拙」的學生來說,是壞消息。因為這些學生不善應變,過去靠着勤力用功,靠死記硬背,也可取得一定分數;甚至憑借「死讀書不求甚解」也能取得合格的成績;偶然幸運「貼中」一兩條大題目,更可能拿個優良。如今考核的,增加了跨學科的知識與應用解難,就使得這類學生面對試卷時手足無措,甚至答非所問。
        尤其是部分考題內容,牽涉到多元的經歷,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生活體驗,就使到生活圈子狹窄、不留心時事、孤陋寡聞或只懂背誦答案的學生舉筆維艱。
        中產子弟失敗後,往往有重生的機會:例如經濟上容許留級或轉區轉校甚至出國,其實都是轉換比賽的場地,再次參賽。草根學生參與家庭或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較少,遊歷見聞闕如、待人接物欠自信,面對多元評核的競爭時,表現多會較差。
        出身草根的學生,失敗後缺少了「重生」的機會,沉淪後再起的支援網絡薄弱,困境更難超越。

2014年10月17日

國際學校的成績表

教育心語 20141017

香港某國際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辦了個家長會,向學生家長解釋:該校的成績評量是採用「標準參照」Standard referenced 而非「常模參照」Norm referenced。即其學生成績報告表裡,不會有與其他學生比較的描述,即沒有全班或全級排名。該校向家長和學生說明學生的學習狀况時,只會描述每個學生在某個科目的學習進展,處於四個階段中的哪一階段:
1. Getting Started 初始起步
  (說得坦白一點,即進度很慢,停留在起步階段)
2. Approaching 進展中
  (即未達標,按傳統華人的說法是不及格)
3. Meeting the Standard 達標
  (能完成任務,已達到基本要求或符合期望中的進度)
4. Exceeding the Standard 超標
  (即表現優異,超乎一般學生)
\

校方表明:期望學生能取得「達標」級數。(按本地家長的說法,即3 級才及格)而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群育狀况,均與學業成績分開。
不少家長以為把孩子放到國際學校,便沒有競爭,功課會較輕鬆,習作沒有那麼多,其實是誤解。閱讀量和功課習作功課其實不少,要求也不低,只是抄寫的功課較少而己。不努力又如何入得好大學?雖然沒有了排名考第幾,同儕間相處時,總會有比較和壓力。其實同學長期一起生活,彼此強弱又焉會不知。主要是彼此如何看待相處。而更重要的是,家長成人如何從旁闡釋開解。
家長學生都應有共識:校內的同學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你的學習夥伴!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將來在職場上尚未認識的人,可能來自浙江義烏、台灣新竹、印度的賓加羅爾、愛爾蘭的都柏林……班級排名有何意義?!

2014年10月10日

成績表以外

教育心語 20141010

學生的成績表主要作用是家校溝通。
有些學校只列某科目成績最佳頭十名或廿名﹐在此名次後的都不列出。目的是肯定取得良好成績的學生﹐算是一種鼓勵。不列名次的﹐應知要更加努力﹐迎頭趕上。不列出後面名次﹐是保護差弱生的面子﹐也算是一種照顧。
學生在校犯了校規而被「記過」或扣「操行分」。這些資料多數會反映在成績表中。作為家校溝通的工具和渠道﹐學校如實反映學生的操行表現﹐合情合理。但這就往往引發部份當事人的家長過份的反應:以為成績表上列出其子弟的不足或犯錯﹐會影響其子弟他日升學就業﹐因而與校方訓導老師發生矛盾。因而甚至明知犯規確是事實﹐卻仍堅持護短,企圖洗脫成績表上的污點。家長可能不明白:成績表是家校溝通工具﹐也是教育孩子的手段;將錯誤紀錄在案,旨在教育孩子要學會對自己行為負責。其實這是一個成長過程的紀錄﹐不是生命中永久的耻辱印記。
升學就業時﹐向僱主或升學機構出示的﹐不是家校溝通功能的成績表。學生離校時﹐應該向學校申領另一份給予外間機構的文件:修業或學歷証明﹑離校証書﹑或推薦信函之類。校方基於愛護和協助學生升學就業﹐當會在文件中選擇披露適當的資料。有些學校發出這些文件會另行收費。
       家長收到成績表時﹐一般都在學期尾末﹐是階段性的總結匯報。 家長知悉這些訊息時﹐往往大局己成﹐補救不易。故平日宜多跟學校溝通﹐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


2014年10月3日

學會看成績表

教育心語 20141003

  成績表內容除了學科的學習成果外﹐有否反映或匯報學生在校的生活情況呢?
  例如:「佩珊與同學相處融洽﹐特別要好的朋友包括:秀芳﹑可兒和班中的孿生兄弟大明小明。 今年運動會中取得跳遠亞軍。 擔任副班長表現認真。 多次在生日會中負責安排食物﹐井井有條。 她對音樂科似乎有點抗拒。 午膳時﹐多次吃剩蔬菜﹐宜多關注其飲食習慣。」
  作為家長﹐看到這等級數的成績表﹐應該慶幸。成績表有這些資料﹐說明學校的評量制度和重視甚麼﹐說明制度操作是否良好;更喜見有個好的班主任老師﹐關顧孩子的生活和情緒。
  其實﹐這些學生日常操行的資料﹐是極其珍貴的訊息﹐是家長所喜見樂聞。 即使成績表中沒有機制反映﹐老師也宜在面見家長時多講幾句。 家長想知的﹐不光是硬崩崩的學業成績(多數己在成績表中紀錄了)﹐更想知多一點軟性的實況。
  有些特殊學校的成績表﹐就是一隻光碟;內裡紀錄了學期裡﹐自己孩子成長的視頻片段。 例如:A同學新入學開學初期﹐仍未學會排隊﹐三月時已經可以安靜地依指示遵守一些集體紀律﹐懂得按規則玩遊戲。 B同學生活技能科中﹐懂得做火腿雞蛋三文治。 C同學學會了綁鞋帶。 D同學能夠自己刷牙……。
  不少家長都驚異﹐智障學生在家和在校仿彿是兩個人。 家長如果知悉這等資訊而與學校配合﹐在家鞏固其習得的技能或提供相似的條件機會﹐學生會學得更好。
  成績表裡可以有結果﹐更可以有成長過程﹑生活紀錄﹐見到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