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3月28日

手機群組的的治癌福音


673  nnnn   20190329


        手機社交群組傳來一段資料:大意說根據香港癌症預防研究所的余宗X醫生指出﹐以下廿種食物有益﹐能治癌防癌的功效達92%-34%之類 請收到此消息的人廣傳親友﹐則造福眾生﹐幫助別人云
        這類在網上流傳的「福音」﹐有些已經在互聯網上反覆傳播數年甚至上十年﹐也被戮穿其錯誤多年了 卻仍有人不斷轉發散播﹐其中不乏為人師表者和高學歷之士
        當教師也分不清楚甚麼是假新聞或假訊息﹐孩子和學生也許更難辨清是非了 故「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當今教育急務之一﹐是教師培訓的基要內容
        這類福音有齊各類假消息的特徵﹐茲列舉如下!
    一是搶眼的消息﹐方會引人看下去 癌症﹑阿茲海默(老人痴呆)﹑糖尿或柏金遜等症都是全球科學家盼望能治癒的惡疾 能治好這些病是千萬人夢寐以求的福音 惡疾可治當會吸引眼球  
    二是借權威之口說話 文中余宗X醫生本來就子虛烏有﹐筆者查過香港根本就沒有這名醫生﹑也沒有甚麼「癌症預防研究所 作者借用這種有名有姓的手法就是想人家信以為真
        三是文中各項數據無頭無尾﹐沒有解釋說明﹐沒有來源單位和百分比代表甚麼﹐羅列數字旨在製造「很科學」的假象而已
        第四個特徵是要求人家廣傳訊息 有點常識的﹐都知道癌症等頑疾如果真有方法治好﹐必然是轟動世界的大新聞﹐全球媒體和醫學構機都會知悉而廣傳﹐何用我們這些一知半解的行外人在手機群組裡轉發?!
        轉發的人即使真心想做點好事﹐幫助有需要的人 也宜需作點核實的基本功夫 須知藥固然不可亂食﹐說話也不可亂講 散播假消息也極不可取


2019年3月21日

尊重文化差異


672 nnn  穆斯林葬禮



        尊重不同文化﹐是當今地球村村民的基本素養。 教導學生認識這方面的知識﹐除正規課程外﹐更可在生活上學習。 最近參加了一位穆斯林長者的喪禮。 讓我增加對伊斯蘭文化的認識。 
        按傳統伊斯蘭習俗﹐先人過身後要土葬、簡葬和速葬。 一般在三天內日落前下葬。 這個規矩可能是昔日希望遺體在腐欄之前下葬。 三天下葬之俗﹐在香港則比較困難了。 因為要取得死亡証手續有其規定。 今次喪禮為例﹐先人的兒媳遠在美國﹐三四天能趕回來也非常緊迫。
        我們打聽參加喪禮的有關規矩﹐原來只需穿平常素服﹐女的要包頭巾。 老妻就向隔壁的印尼姐姐借一條黑頭巾應急。
        喪禮於下午二時在跑馬地回教墳場舉行。 出席者卅餘人脫鞋後聚在極簡樸的小禮堂中站立﹐僅數人因健康原因可坐。 遺體已潔淨好置於禮堂後一個小房間。 喪禮氣氛淡靜﹐無香燭花圈遺像祭品。 主持儀式的教長念誦經文後﹐繼用粵語解釋。 大意是我們都是亞當夏娃的後人﹐來時一無所有﹐死後回歸真主(歸真) 也不帶走甚麼。 遺體會以白棉布(男三幅女五幅)包裹土葬。 不化妝亦無陪葬品。 伊斯蘭教倡厚養薄葬﹐紀念先人最好的方法是多做好事善行﹐好於將來末日大審判時向真主交代。
        入小房間瞻仰遺容﹐僅限血緣直系親人。 瞻仰時不哭不語不跪不拜不鞠躬。 最後由四位男士用擔架抬出遺體時﹐看上去就似木乃伊的模樣﹐上面覆以黃綠色經文布幔。
        眾親友跟隨教長和先人遺體走上禮堂後的小山丘。 墓穴已經挖好﹐ 員工用兩條粗黑布條將白布覆裹的遺體吊放入墓穴中﹐覆以泥土便禮成。 據說一般不設墓碑﹐稍後僅置一石塊誌識而已。
        穆斯林稱拜山/掃墓為「走墳/遊墳」。 據說﹐目的不在紀念先人﹐而在提醒自己﹐人生必有一死﹐應多做榮神益人的事。







2019年3月16日

教材的取捨:一分鐘介紹潮州?


671 nnn  20190315


        期待已久的《航拍中國》第二季最近推出了。 這系列節目以航拍的視角俯瞰中國的壯麗河山﹐每集用約五十分鐘介紹一個省區/特區/直轄市的地理特色。 今季介紹浙江﹑甘肅﹑四川﹑內蒙﹑廣東﹑福建和江蘇。
        在五十分鐘內怎樣介紹一個省區呢?就以我們較熟悉的廣東為例﹐選甚麼方能顯示廣東的特點?用五六分鐘介紹廣州應如何選材呢?用三分鐘介紹深圳又要放棄甚麼呢?僅一分鐘介紹潮州﹐必不可少的是甚麼呢?
        這使我想起:中史科老師總埋怨中史科課時不足﹐難以在初中裡「教完」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莫說由北京猿人講到一帶一路了。 就算匆忙講完治亂興衰的政治大框架﹐已經少有時間談及衣食住行的文化史了。
        其實其他科無不是如此。 地理科要將整個地球塞進初中三年裡一樣困難。 語文科除了要教比較實用的「聽講讀寫」﹐又要加點文化承傳的詩詞歌賦﹐何嘗不是困難重重。
        關鍵是課程設計要訂好目標﹐有所取捨抉擇。 既然初中課程主體不是培養數學家﹑歷史學家或地理學家﹐就要認清一個15歲的少年要懂得哪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態度﹐保育裁培必要的信念和好奇心。
        其實﹐我們都明白:人的學習是持續的﹐未來的生活和環境會重複地補充增潤鞏固﹐不必要急於今天就要學生完全掌握所教。
        話雖如此﹐也許教師很難超越這個心魔吧。

2019年3月9日

吉林北大壺滑雪場

北大壺淜雪場
雪道多樣化﹐曾在此舉辦亞運和全運會


據評﹐其雪道少懸崖峭壁
可乘吊車登頂

山頂風景美麗
山頂積雪較厚







沒有滑雪。去了吉林市南的豐滿水庫﹐當地人稱棇花湖。冰封了


成都七中網課的聯想


nnn 669/670 

        中國幅員廣闊﹐地域社經文化差異很大。 教育難題複雜﹐不易有簡單答案。
        2018年底網上一篇文章《這塊螢幕可能改變命運》在內地教育界引起熱議。
        事緣百年老校「成都七中」﹐是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四川省一級示範性高中﹐年高考成績卓越 跟其他內地名校相似﹐七中以各類形式與其他學校搭上了聯繫﹐這些聯繫學校因為在自己校名前冠上「成都七中」的名字會有利收生或得到某種支援等等。 據資料顯示﹐七中領辦支持的有四校﹐指導合作的有三校﹐對口幫扶的有五校。
        近年﹐有商業機構把成都七中與偏鄉貧困地區248所高中,通過互聯網以課堂直播的形式﹐共享七中教師上課的視頻。 具體一點:偏鄉地區學生接收的課堂屏幕上顯示七中教師的PPT和講解聲音為主﹐下方有一小框可見全課室的學生情況。 幾年下來﹐結果使得這200多所學校的升學率得以提升。 部份學校更出現零的突破﹐有人考上了985211名牌高校。 據說有88位偏鄉的寒門子弟藉此考上了清華北大。
        這裡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種課堂分享如果真的有效﹐為何不是省市縣教育當局而是商業機構經營?為何不將這種「有效的」教學推廣到成都七中以外的「二流」成都中學呢?大城名校名師的教導方式﹐真的適切偏鄉學生的起點和進度?當貧困地區孩子看著屏幕上七中課堂的PPT時﹐教師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學生看屏幕上課前後﹐農村教師可以做些甚麼幫扶學生和自己呢?學生又如何看待身邊的教師呢? 貧困地區學生通過屏幕「上課﹐成績便大進﹐這說明了落後地區的師資和教學跟「先進」名校有明顯差距。
        由此看來﹐改善貧困地區的師資質素是關鍵。
        內地網民熱烈討論﹐引發不同持分者參與和披露更多細節。 論者大都關注更深層的教育公平話題。 且看一下網文的標題便可見一斑:如
  •   那塊神奇的螢幕能否再造中國教育?
  •   改變命運的是技術背後的人
  •   爭議直播課堂
  •   技術如何更好賦能值得探究
  •   教育脫貧不能只靠技術
  •   能改變人命運的不只是一塊螢幕
  •   改變命運﹐他們需要的不僅是一塊螢幕
  •   螢幕背後是教育失衡的殘酷現實
  •   螢幕改變命運魔力哪來?
  •   別讓那塊螢幕給了超級中學洗白的機會
  •   那些沒有被螢幕點亮的年輕人

        網上評議似乎有共識﹐一塊屏幕竟可改變命運﹐正戳中教育公平的痛點。 熟識內地教育難題的﹐都知道不光是城鄉差距大﹐就是城裡重點示範學校和一般中學的差距也大﹐精英班和非精英班差異也大。 差異由投入資源到教師編配﹐不少都向優良班級傾斜。 據悉能夠參與這個「成都七中直播網班」的偏鄉學生﹐都是經過篩選的尖子。 這種層層級級的精英制度下﹐談教育公平似乎真的「任重道遠」。
        其實大家都明白﹐要釡底抽薪解決問題﹐最終還是改善偏鄉地區社經狀況﹑改善其課程和評核的模式﹐要加強偏鄉教師隊伍投入和建設﹐留住偏鄉地區的高質教師和學生不往城裡跑。 因為有能力的師生向省會和沿海大城市遷移﹐一直都是拉開貧富地域差距的重要因素。
        倚靠屏幕直播的網班教學﹐我看只是當前無奈的「非常」教學措施。 只盼內地教育界高明早日提出解決方法。

2019年3月7日

松花江畔的吉林

吉林市﹐原吉林省會。建國初省會改遷長春。發展相對緩慢。
現今人口約三百萬。在內地屬三線城市。寧靜宜退休。
龍嘉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機場位於吉林與長春之間。二城共用。
新建二號航站未盡使用。只開了一半左右。

松花江源於吉林南面的長白山﹐向北流入黑龍江。
在吉林市中心S形穿過。江上有多座橋樑連接市區
江面全年不會冰封。僅岸邊水流較慢處有薄冰。

彩虹橋:以紅色鋼架最搶眼
沿江建有寛闊行人步道供遊人享用美景。

松花江畔現以民居和公共建築為主。沿江建築物晚上有燈飾倒映中﹐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