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9月28日

教而優則仕?

544 
《教育心語》欄 201610930


香港學校中的「細科」(如圖工音體﹑理化生或史地經等)科主任全科可能只得兩三人(甚至全科僅得一人)﹐故管人難題可能較小。 但科裡的物資的購置和維護﹑財政和特別室的管理等仍不簡單。 而多數學校都要求這些「小科」主任要兼領另外的非課堂任務﹐如:家長會﹑校友會﹑學校刊物編輯和宣傳﹑教師專業發展﹑網站維護更新﹑學生招募﹑課外活動﹑訓輔工作﹑開放日/校慶/畢業等典禮﹑管理工友職員﹑維修校舍設備﹑校董會和宗教活動﹑環保﹑旅行﹑水陸運會﹑公民教育等。
       故此﹐科組主任負責的範疇﹑思路格局跟一個普通前線教師很不同。 一般相關知識只要肯學大概都學到﹐但思維模式和處事心態胸襟卻可能礙於性格或長年形成的文化習慣﹐往往覺得既繁且煩而未能勝任。
對升職誤解誤用在國內由幼稚園到大學也多見。 常聽國內幼稚園園長感歎:沒有好老師了!好老師被提升當了級組長、教研組長或副園長,不上課了。
大學更是「教而優則仕」﹐讀個博士或幹得有點成績就得提拔(或稱獎)當個官(學院副院長之類的)。 在國內文化﹐領導認為這個「獎」是應該的﹐有些人更是理直氣壯的「要」獎!
國內教育圈裡視升職為「獎」的心態﹐形成了所謂「高級後現象」:部份教師升為高級教師後﹐便放軟手腳﹐享受福利﹐不復升職前的認真搏殺。 在國內校長培訓班上﹐校長們多次提出這個難題﹐問我們有何拆解之道。
倘風氣己成﹐文化積習和體制不改﹐要拆解﹐談何容易。
  
  

2016年9月22日

準備好未?

【543
《教育心語》 20160923

  教師升職為科主任前﹐在技能﹑意識和知識上有否足夠準備?校長有否跟相關的教師事先說明要求和期望?
  校內一般「大科」(如中英數)等﹐教師數量較多。 故大科科主任往往要管理十多廿個同事。 本科知識豐﹐教學能力強﹐不一定懂得管好這一批來自五湖四海﹑教學方法各有長短﹑性格相異﹑興趣習慣不同的同事。 
  不少科主任表示:光是「追齊」科內十數人教學相關文件/試題/習作/財務開支紀錄/分數等﹐已經覺得繁瑣不堪。 又要監督科內同工教學的表現﹐包括課堂管理和效率進度﹑測考試卷的水準﹑平日習作的批改等﹐這既關乎專業判斷﹐更牽涉大量人情世故和折衝矛盾的工作。 倘若同事中有一兩位較為懶散或能力不逮﹐或同儕間有點成見或恩怨情仇而不合作﹐人際關係的拉扯足以使人筋疲力竭。
  科主任還有幾項重要任務:一般團結成員的軟性活動和關懷固然不可少。 前瞻性發展性工作﹐如組織同事探索教學方法和策略﹑彼此切磋提升教學效能﹑跟校外同行建立專業交流網絡﹑蒐集校外資訊和動向﹑並向校內同事介紹﹐從而與同工們商議制定校本的發展重點和計劃。 當然還有培訓新進年輕的教師;對表現不符要求的﹐提出要求﹑批評和建議甚至幫扶。 特別是最後一項﹐往往是科組主管最不願意做或不懂怎樣做。
      最後﹐科主任必須做好一個標準好老師的要求:關心學生﹑備好課﹑管好課堂﹑教學出色;危機出現時﹐身先士卒﹑迎難而上。
  你準備好未?
  
  

2016年9月16日

升錯人

542
《教育心語》欄20160916



  有學校面臨的危機是若干科組主任不稱職﹐卻因為校內沒有「退下來」的機制 (即有上無落)﹐在高位領高薪者尸位素餐﹐下面的同事不滿﹐士氣低落。 個別校董大概以為要做個好僱主,又或怕麻煩﹐對著不稱職的主任束手無策。
       「不稱職」不一定是懶散或存心破壞﹐更多是能力不逮和升職前沒有準備要擔負甚麼職責﹐誤解升職的意義。 最常見是誤以為升職是校方獎賞自己過去為學校付出了心力﹑作出過貢獻﹐於是便抱著領獎的心態﹐準備享受高薪而少課節;退居二線﹐把困難工作分派給同事。 其實﹐學校領導晉升一個教師﹐首先不是獎賞﹐而是期望此人能夠為學校的未來作出更大的貢獻﹐協助學校面對嚴峻的新挑戰﹐或精益求精。
       我於培訓中經常強調:學校的行政團隊﹐不是養老院﹐不是榮譽職﹐而是戰鬥群﹑特攻隊﹐是克服險阻艱難的領頭人。 是帶領同事前進的先鋒﹐是制定發展策略的智囊團。
  基於誤會﹐不少升職者往往只做到科組主任的部份職能。 例如只是努力備課﹐做好普通教師本份﹐而未能帶動整個科組同事前進﹐更沒有(或不懂)培訓年輕新同事﹑沒有給予教學的建議﹑分享經驗和心得。 當然更少有意識要為學校籌算前路﹐建立良好機構文化等。
  不少科組主任以為只要比以往更勤懇﹐便是盡責;以為校長把我升職﹐是欣賞我的努力﹐便重複過去的做法。 根本沒有意識到﹐上了新職位﹐就要擔負新任務﹑交出新的業績。
  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校方決定升職選人要很慎重
  二:升職前校方必須澄清期望﹐最好設立退下來的機制。

2016年9月8日

晉升的迷思

【541】  教育心語 20160909


       員工希望升職﹐人之常情。 但職級升了﹐表示任務新了﹑管轄範疇濶了﹑責任重了﹐難題複雜了﹐便往往未必勝任。 如果機構沒有退下來機制﹐或因面子上過不去﹑或因不甘放棄既得利益而不肯退下來﹐繼續領高薪尸位素餐﹐便成了機構之癌。 
  管理學ABC有所謂彼得定律:「機構中有能者會升級﹐升到其不稱職為止。」表面看來﹐理所當然。 但「不稱職」卻仍佔了個領導位置﹐沒有退下來﹐繼續當個不稱職的領導﹐整個部門效能效率都低﹐機構會生病。 機構中幾個部門都如是﹐則病入膏肓﹐亡無日矣。
       香港學校的晉升體制文化﹐大體上是有上無落﹐沒有退下來的文化。 科組主任在其位而未能稱其職者不少。 這不一定關乎其個人教學能力或其專科素養﹐而是好的教師﹐不一定是個好的行政主任﹐好的科組主任不一定是個好校長。 把好教師升為校長﹐很可能校中少了個好教師﹐多了一個不好的校長。
       教師往往因為年資夠長﹑工作勤力﹑教學良好﹐便被晉升為科組主任﹐鮮有修習甚麼行政管理課程或受過相關培訓﹐便當上行政職位。 甚麼危機管理﹑學校發展長短期策略與計劃﹑資源和人事的調配安排和培訓﹑如何理解機構裡的民主監督和權責規章制度等﹐均少有全面的認識和意識準備。
       在「有上無落」的體制文化下﹐學校領導宜讓員工有機會擔負科組主任部份工作﹐提供培訓﹐觀察其表現確實勝任合格了﹐方好正式升職和給予相關薪資。 否則發放了錯誤訊息﹐壞了學校風氣﹐滿盤落索之時﹐噬臍莫及。
  
  

  

2016年9月1日

教師打 War Game

【540】教育心語20160902

        西方企業培訓領導層,卅年前已經流行一些體驗式的活動。 本港學校則到近年才引入。 一方面是環境條件未成熟﹐成本較高之外﹐培訓導師也難求。
        一間小學邀約我參與他們中高層教師發展培訓活動:打War Game 這類「打野戰模擬遊戲, 其中又再分戶外和室內近距CQB (Close Quarters Battle)兩大類。 旨在增加團隊成員彼此認識外﹐也借這個任務式活動過程類比日常在校內的解難景況﹐省思校內領導成員工作的特點﹐特別是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的狀況。 學校生活是團體生活﹐事務基本上是通過不同組合與規模的羣體來完成。群體有面對面關係較親密的﹐也有較為鬆散的;有正規的,也有非正式的。 團體內外成員關係錯綜複雜;人在團體中,尋求自身生理安穩、歸屬認同與榮譽、政經靈性成長等的需求和滿足。其間矛盾協調正是學校行政的關鍵。
        這間學校近三兩年有一批新人加入了領導團隊﹐校長希望藉著這個活動促進領導層的共識和工作效能。 十年來,因為我多次參與這間學校的教師培訓,比較熟悉校情和得到團隊的信任﹐所以也有機會一起學習。
        與其他體驗學習相同,培訓成功的關鍵是活動後的總結和拆解闡釋debriefing 為了更瞭解活動過程中的互動和情緒﹐我也參與其中。 總結範疇包括:事前的策劃、機動應變、合作信任和溝通默契等勝負的因素外﹐更要連繫到校內工作實況。所以我在翌日的工作坊中﹐挑選了大量真實校政案例供討論﹐作為導入﹐借題發揮。 否則容易流於為貪新而活動﹐勞民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