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4年2月24日

小校?大校?

927   n 20240223

 

    大校(人數多)好還是小校(人數少)好?主要看「好」的定義。各學習階段的學生需要不同的學習環境。能達致期望的學習效能﹐就是「好」。

    幼稚園學生由家庭的環境﹐進入幼稚園﹐其中目的之一是學習群體生活的規範﹑學習人際互動﹑探索家庭生活體驗以外的世界和增加對自己的認識等。學校(幼稚園)的人數有數十人至百多人便有相當足夠的變化和剌激了。

    中小學生生活常規和品德常規仍然在形塑期間﹐師長細緻關顧和引導非常重要﹐班中的師生比例宜大一點(即班中人數較少)。但學校人數的多﹐卻有另一種影響。

中小學生要學習更複雜的社會生活﹐在學科學習上要求更專精一點的專業引領﹐教師分工也就更精細﹑對教師的多樣化能力要求更高了﹐很難一人兼教多科。大校在調動教師人手較有優勢。

學校的學生數目應該多到有足夠的集體生活體驗﹐有機會養成小領袖體驗。例如可以在校內組成各類球隊﹑合唱團﹑樂團﹑童軍旅團等。人數過少﹐校內組成團隊的機會下降。學生群體活動中的人際互動是群育的基礎。

    近年中小學人數減少﹐活動組團已出現困難。校際合唱/集誦比賽的最低人數下限已經下調﹐有些學校反映連40人也不易成軍而會繼續下調。課外活動組織種類和參與人數也縮減。

    近年不少中學由24班減至18班後﹐校內田徑運動會也辦得愈來愈吃力﹐搞氣氛也不容易。有個別學校正思量需要聯校合辦運動會呢?

 



2024年2月17日

元認知

926         元認知 n 20240216

   

    出了氣力﹐卻沒有成果﹐還會繼續努力下去嗎?如果勤懇認真溫習﹐成績卻沒有上升﹐仍會堅持嗎?對手太強﹐沒有勝算﹐仍會走上去打一場必敗的仗甚至送死嗎?

    這就要判定成敗原因。若方向方法不對﹐再努力也沒用?方法和方向都對了﹐就可堅持下去。就像煲老火湯﹐材料方法都對了﹐只是火候未夠﹐繼續熬多若干小時就成﹐那就耐心堅持。關鍵是:真的是火候時間不足嗎?

    學生學得不好﹐是不夠認真勤懇嗎?有否更有效的方法?有否更佳的工具?教師作為過來人或受過訓練的超然觀察者﹐應該找出成敗原因﹐而非一味要求學生勤力。

    如果方向正確﹐果真是欠火候﹐學習者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鼓勵不是喝采拍掌﹐更需要「有人」告訴學生已經取得哪些成果﹐讓他知悉路途中的位置﹐前路還有多遠﹑大概還有何種困難。原來學習者在未成功前﹐就像在迷宮中﹐迷茫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不知前路還要走多遠捱多久。就會徬徨沮喪甚至放棄。簡言之﹐就需要一張知識地圖。

    上文中的「有人」是誰?這個人可以是任何路人甲﹐也可以是自己。知悉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狀況﹐學術上叫「元認知」metacognitionmeta為希臘字,原意是超越;以超然或旁觀的立場來看事物,因而對事物的大局有更宏觀及成熟的了解。元認知就是知道自己已懂或不懂甚麼﹐與目的地相距有多遠﹐這叫做心中有數﹑有自知之明。這才有機會衡量今後採取何種策略前進或放棄。

    學生未必有這種元認知的能力。學習過程中﹐這個「有人」最可能是教師。教師要協助學生搞清楚方向和進度﹑是否有寸進﹑如何走下去。

 

2024年2月10日

【差】 和 【異】

925      

n 20240209

  

       甚麼是差生?不明白教師所教﹐理不順知識點的關係?考試不合格?如果真的如此﹐就要追問為何會「不明白」?為何會「理不順」?測考不合格是因為試題太深?是教師教得不好?學生不認真勤力?還是學生基礎差弱﹐先備知識缺乏?學生勤力就會明白﹐就會優秀?

       在中學當教師卅多年了。對差生有幾點看法。

       「差」就是按一定標準衡量比對﹐就會辨別出強弱優劣﹑犯錯過多不達標﹑以致未能完成指定的任務。這裡關鍵詞是「一定的標準」﹑「指定的任務」。故測驗考核的尺度是關鍵。

       如果用另一把尺﹑另一標準去衡量﹐強弱優劣就未必相同。考核的要求是完成另一種任務﹐先前的「差生」表現未必輸﹐先前的強者未必會贏。

    我保存了一幅教育界著名的漫畫:主考官召集森林中各種動物來比賽。大象﹑猴子﹑飛鳥﹑馬﹑鱷魚﹑龜兔子和穻山甲等都來了。關鍵是考甚麼?比賽爬樹過河鑽洞靈巧高飛比大氣力?百米短跑的冠軍與馬拉松長跑的冠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運動員。

    故多元智能論者關注用哪種標尺去評量﹐關注走哪一條跑道﹐終點在哪裡﹐目的何在。在教育範疇就是問:不同階段的教育目的何在?要求學生有哪些素質?各種素質又用何種方法工具量度?是否在一定空間(例如課室試場/泳池/厨房/商場/野外/作坊…)和限定時間內(例如一小時/一天/一個月…)裡表現出來﹐而且得以檢核紀錄量度?

    現今社會需要不同能力的人才。多一把另類的尺﹐就多一批人才。教育工作者要省思我們有否用過於單一的課程 (跑道) 和考評方法。故教師對評核的「異」應有更高的醒覺。

 


 

 

2024年2月3日

見家長…STU

924       見家長…()

n 20240202

  

    教師見家長是大學問。注意事項還包括…

    【場地安排】:會面商談可在課室﹒會客室或校園安靜的角落。近年不少學校為了避嫌﹐將會客室牆壁改成玻璃間隔。僅在適當高度貼上膠膜而保留上下仍然透明﹐不宜落下窗簾遮密。簡言之﹐室外如有需要﹐仍可見到室內正在會議商談。

    【座位安排】教師可按實際需要決定彼此座位。例如面對面坐時﹐中間有桌是否合適?何時平排坐會較好?轉角梳化又如何?教師面向房門﹐會否方便跟房外聯絡?

    【先問後評.多問少評】溝通是雙向的。宜盡量掌握家長的資訊。故先詢問澄清有關訊息免生誤會﹐不宜急於表態評議﹐予人家覺得你先入為主有成見。當評價人事物 (如家長/學生/其他人)都會用一既定標準﹐用甚麼尺度就不容易有共識﹐會惹起爭議。教師謹記:你不是路人甲或巿民乙﹐而是學校的代表。如果有具體的建議給家長﹐家長會認為你的意見就是校方的政策/建議。故要慎重思量各方案做法的可行性和副作用(配套措施)

    【第三者】親師商議過程中﹐如提及第三者﹐例如其他家長﹑學生或教職員工等﹐都要先在心中估量一下﹐應否披露其身份姓名。更不宜披露其家境/經濟特點/職業/婚姻狀況等資訊。如家長批評第三者﹐不宜輕易表態附和認同。或可表示收到你的意見﹐我會進一步瞭解。教師或可解釋說明學校的一般政策和大方向﹐具體細節會向有關部門轉達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