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6月27日

培養閱讀風氣

教育心語20150626


          卅多年前﹐任教的中學圖書館書庫中有本訂價兩百多元的精美大型畫冊《錦繡中華》。 我閒時喜鑽書庫﹐才發現有此書﹐而此書因價錢昂貴﹐只限在館內指定書桌上閱讀﹐不准外借。其實無人知有其書﹐當然無人借閱﹐因此該書保存良佳﹐光鮮新淨。
          若此書乃珍稀孤本善本﹐珍藏保護有加尚可理解。但《錦繡中華》這類商業畫冊﹐坊間不時翻印銷售﹐實毋須如此「珍藏」。此舉易招因噎廢食之譏﹐亦有違鼓勵圖書流通的原意。
          數月前在內地某初中﹐見到學生借書時要填寫還書承諾表﹐表上列明各類罰則。 客觀上會嚇窒借書者﹐難怪其借書量奇低。
          近年本港各校圖書館主任和老師大開方便之門﹐各出奇謀,既多方推介﹐又送書上門。  更有舉辦班內或班際「漂書」活動﹐以增書籍流通。 不少學校每年均在校內辦書展﹐方便學生購書。  我當校長時﹐也曾向校董籌得資金﹐於春假後首天﹐向每生派贈「書券利是」﹐鼓勵學生在校內的新年書展買書。
          如今到各小學圖書館中看一下﹐便會留意到館內裝飾彩色繽紛﹐佈置主題也饒富趣味以吸引學童;甚至滿舖地毯以供坐臥﹐營造自由氛圍。借書的柜台特別低矮﹐方便孩子借書。  電腦與多媒體設施一應俱全﹐方便師生蒐料和舉辦活動。     為了推動閱讀﹐各校辦了多樣活動。 如:哥哥姐姐伴讀﹑故事媽媽/姨姨講故事﹑故事演講﹑好書選舉等。
          推動和營造閱讀風氣﹐是靜寂而非立杆見影的工作﹐亦端賴多方合力﹐迎難而上﹐方有近年的小成。 應向推廣閱讀的朋友致敬。
  
 

2015年6月18日

推廣閱讀:形與神

教育心語  20150619


        有國內校長到本港學校參觀﹐覺得香港學校推廣閱讀的工作值得借鑒;尤其是本港學校的「課室圖書」政策。這是指圖書不只放在圖書館裡﹐更放置於課室中。原來香港學校於課室中設個書箱﹐內有百餘至數百本書不等﹐讓學生自由取閱﹐不用辦甚麼借書還書手續。此舉旨在提供方便﹐鼓勵閱讀。也有學校在操場觀眾席旁﹑雨天操場或大堂入口旁邊的空間﹐因地制宜地設立不同形式的圖書角﹐將圖書放在塑膠書袋或書架中﹐讓孩子在小息或午膳餘暇時﹐可以自行取書閱讀。
        國內校長回到其學校後﹐各自摸索修訂推行。一年半載後﹐本港教育界同行有機會回訪若干學校﹐以瞭解她們的做法和困難。
        嘗於內陸某校見課室中新置了書柜﹐內有圖書百餘冊。學生表示書柜設了數月﹐也曾取書閱讀﹐但「這些書不好看﹐便不再借了」。
        再到校中圖書館觀察﹐藏書頗多;但不少是「很舊的新書」或「很新的舊書」:即是十多年來無人借閱過的全新圖書。而且不少是同一書冊有相同的七﹑八套。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七套﹐水滸傳》《紅樓夢(一套三冊)各有四套等。圖書種類多傳統經典﹐適合青少年的實在不多。在書庫角落﹐卻發現有廿餘紙箱圖書雜誌﹐是沿海某大城市的姐妹學校同學閱後捐出的舊書﹐全是適合青少年的科普新知﹑趣味科幻偵探﹑短篇民間故事等。這批舊書沒有編目上架﹐也沒有放在課室中。
        推廣閱讀﹐是專業心思;不光是有錢買書和買書架。

  
  

2015年6月11日

中港交流甚麼?

教育心語  20150612


        卅年來﹐國內跟香港學校交流日多﹐互相學習觀摩﹐取得成就不少。香港教育界同行對國內的課堂設計﹑集體備課﹑課研機制﹑互相觀課評議教學等操作印象尤其深刻﹐從中獲益良多。 其中不少做法已引進本港﹐實行多年了。
  國內同行到港觀摩後﹐可以「學甚麼」?實際又學了甚麼呢?
  近月因為要參與培訓大西北省區教師校長的工作﹐得以較深入探討這個主題。 原來內陸省區教師到港觀摩機會不多﹐不少是首次到港。 故此先要對香港政經文化等有個簡略的認識。 因為兩地的文化環境不同﹑校園生態與價值觀各異﹐人事與財政管理體制大相逕庭﹐經濟資源投入差距甚大。 故必須要調校好交流觀摩時的心態﹐否則會覺得風馬牛不相及﹑離行離列﹐易生游離之心﹐萌抗拒之意。
 國內教育部門 (特別是中央)與大學的學者們對理念認識和論述﹐教育發展大勢和世界大致接軌。 文件上的要求和指引也相當到位。 兩岸四地教改要求其實大同小異﹐理應有很多值得互相觀摩之處。 然而中國實在太大﹐地區差異有若天壤。 倘地方政府執行時的理解和鬆緊不一﹐差之毫厘﹐便易走樣。 特別是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彈性較少﹐不利探索創新。
相對而言﹐香港政府監控寛鬆﹐各團體辦學方針多元﹐傳媒資訊流通快速﹐市場機制(基本上即家長意願)早己滲入教育系統﹐重視個人特點與權利﹐教育便顯得百花齊放。 這等變化﹐沿海城市亦已逐漸成風﹐內陸遲早也走相似的路﹐故來港觀摩﹐或可管窺未來﹐早為之計。
  



2015年6月4日

堅離地:培訓活動

教育心語20150605


教師專業培訓﹐必須針對教師的實際需要。教師是成人。培訓工作必須對應成人的學習特點。
成人學習﹐首重實用和可行性。成人受訓時﹐多數都帶著問題而來。他們對所學的內容﹐絕非白紙一張﹐毫無所知﹐而多是對所學有點概念﹐已知其一二;或甚至已經頗有經驗﹐只因工作繁忙﹐欠缺整理。又可能每天在前線搏鬥﹐日理萬機﹐忙於救火解難之餘﹐恐怕掛一漏萬﹑囿於成見或一葉障目﹐故進修旨在補遺或溫故知新。亦有自覺努力低頭拉車﹐少有抬頭看路﹐盼於進修時得以擴闊視野﹐聽一下窗外的聲音﹐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免得迷失於案頭的文山簿海﹑眼前煩瑣的例行事務。當然也有借助培訓的機緣﹐認識同行﹐廣交朋友﹐建立網絡。
是以培訓教師﹐大忌依書直說:由文獻到理論﹐由定義概念到模型分析。我們見過不少位高權重﹑學富五車的講者﹐在培訓時宣讀論文﹐或將簡報內容朗讀一遍﹐致使台下眾人昏昏欲睡。行家戲稱之為「堅離地」﹐意指看似「堅料」又堅硬枯乾﹐其實是空中樓閣﹐毋助踐行。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都已經發展出多種相當成熟的在職培訓方式。例如廣泛使用實際案例切入﹐探索其背後的多重因素﹐甚或總結出某種工作模板以作參考﹐或以此修訂往昔的理論等。由於被培訓者都富實踐經驗﹐他們參與討論解難﹐更是交流經驗﹐集思廣益。對創造知識的機構而言﹐更是蒐集前線智慧﹐豐富知識庫存﹐有利沉澱凝結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