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9月30日

特殊學校的 KM


699  nnn 20190927



        周前重訪一所曾服務過的特殊學校。 該校近年發展的關注重點之一是「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KM)是指知識收集、整理、分享和創造的過程。使機構中已有的知識能持續修訂和更新,並將新舊知識存積,使其有效轉化為系統的﹑規範化知識﹐方便員工分享和應用。
        培訓教師最重要的場所﹐不是大學或師範學院,而是其教師服務的學校﹑是其日常的教學環境。因為教師所需要的學科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關乎學科知識與教學技巧外,更與其教學環境(制度規章設備等)、學生背景密切相關。這都難以由師訓機構事先傳輸。尤其是特殊學校﹐其學生的學習生活特性(包括其傷殘或障礙)更非一般講師教授們在課堂裡授課﹐便會使受訓教師學得到。
        該校近年做了多次「老鬼講故事」的活動。 也就是由資深甚或已經退休的教師講述他們專業成長的經歷﹑學校某些政策和操作制度的沿革流變﹑如何因應環境變遷而更新﹑如何互相扶持著摸索而前進﹑解釋某種教學方式或教具使用的優缺和竅門。 校長解釋:校中教師職工儘管用心努力做﹐卻「識做唔識講兼唔識解」﹐推動知識管理旨在讓員工知其然復知其所以然﹐做得出也講得清楚。 她們為此更出版了文集和辦了研討會﹐跟友校分享。  
        在特殊學校裡﹐這知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程。 因為特教圈子窄﹑參考的經驗文獻較少。 而人手流失相對頻密﹐總結而得的有用知識技巧非常珍貴﹐卻往往因人而逝﹐「人亡政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經歷和省思﹐絕少作系統詳細紀錄,而多零散地存儲於其個人腦海之中。 這等未經系統化編整、未經規範化或明確表述的知識技能,其實是極為珍貴的智慧資產。



2019年9月24日

天井.窗戶.冷巷


698 n n   201909020
       

        參觀的教學設計﹐先要知道學生的先備知識和能力﹐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邊緣﹐設疑誘思 形式大可多款多樣﹐不一定填充式的工作紙
        一般所謂參觀工作紙﹐其實是學習的指引大綱 學習目標大綱可先給予學生﹐作點必要的準備 例如出發前在網上查考一下答案 實地觀察時有個方向或假設﹐臨場對比或印証﹐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以先前參觀澳門盧家大屋為例﹐ 教學框架是古人當時如何解決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需要。 引帶學生知悉中國傳統建築的設計意念﹑當時科技的條件等
        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考察思量的範圍可以超出可見可觸的實物﹐而關乎比較廣濶或抽象的領域 例如探究當年社經文化與建築的關係 包括:在建築中如何體現宗族尊卑和主客關係﹑藝術裝飾如何表現其信仰﹑價值和期盼 地理環境因素怎樣影響屋宅的選址?如何克服各種局限和作出取捨?鄰舍和交通等有否或如何影響到建築的座向形格等
        在盧家大屋中﹐可指引學生留意:天井的通風和採光功能 當年尚未流行透明的玻璃窗﹐東南亞和華南富人如盧九家中﹐窗戶上便鑲嵌了半透明的貝殼薄片 (新安縣志稱這種明瓦為海月或海鏡) 屋中也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產品﹑色彩斑爛的滿州窗﹐這是清末華南富豪的至愛
        學生可能忽略了狹窄的「冷巷」為何會冷呢?其在運輸﹑通風﹑消防﹑供水排污方面有何功能呢?在番禺的廣東科技中心(廣東省最大的科學博物館)﹐有細緻的專題展示﹐教師更可指引學生參考網上的資源和介紹 結合現場參觀實物﹐學生會學得更豐富﹑高效而堅實


2019年9月16日

盧家大屋


697 nnn 盧家大屋  20190914


        年前應澳門教青局之邀﹐陪著澳門的教師參觀澳門舊城區「世遺」。
        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澳門老師而言﹐世遺本就十分熟悉﹐但怎樣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卻未必有深究。 因為省港澳各師範的培訓課程中﹐就缺了課外實地參觀的設計﹑理念和實習。
        當天不少教師原來是第一次參加由澳門博物館導賞員的導賞活動。 觀後座談時﹐都大嘆原來有導賞跟自己個人閒逛果效大不同﹐學多了很多展品背後的知識﹐留意到過去視而不見的展品﹐經導賞員點撥後方懂得欣賞展品的精髓。 總之﹐有很多意外收穫。
        同理﹐學生參觀前有準備﹑臨場有導引﹐參觀時有計劃安排﹑眼界有聚焦重點﹑甚至有挑戰性和活躍思考的任務﹐肯定跟三兩親友信步而行﹐茫然東張西望﹐學習所得必有差別。
        我又選了市中心的盧家大屋﹐作為參觀傳統建築的例子。 此大屋落成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是當時澳門富商盧九的家宅。
        作為教師﹐要設計學習的重點。 我的教學設計是:澳門電力供應始於1906年。建屋當年尚未有電力供應﹐富豪住宅如何解決在華南濕熱氣候環境中﹐過上舒適的生活呢?又於何處得見澳門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一般起居生活內容包括:通風陰涼/ 保暖防寒/ 遮風擋雨/ 採光照明/ 供水排污/ 家居休息/ 厨房煮食/ 能源供應/ 清潔衛生/ 浴室廁所/ 消防保安等。 學生接到這個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就要思考觀察﹑詢問請教﹑查找資料﹑綜合對比﹑方能釋疑。 教師亦可將任務分拆交付學生分組探究。
        一理通百理明。 這教案可通用於考察一般中國傳統古建築。  


2019年9月13日

看雜書


696 n n  20190906


        要課堂生動有趣﹐固然要精心備課﹐找出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和趣味點。 因為學生的學習﹐往往由趣味點出發。 故花點時間尋覓思考趣味點所在﹐盼能引發學生關注而生自學進深之心。
        趣味點可以關乎當下生活時事﹐流行影視綜藝節目和人物﹐也可以是心靈雞湯的勵志故事﹑史地科學的百科常識﹑更少不了文史哲的成語故事和掌故軼聞野史等。
        教學數十年﹐在主題之外﹐常備這類內容﹐在課堂中加點花邊色彩﹐在硬核知識中多一點輕薄短小的軟性包裝﹑主菜外加個甜品﹐盼能促進消化。
        最近整理書房﹐發現原來多年來購置了大量與考試搏擊或寫論文全無關係的「唔等使」閒書﹑雜書。 表面上跟我教授的科目無關﹐卻一直不時會吸引我翻看其中章節。 且不說用作花邊教材﹐平日看著﹐自己也長知識﹐趣味盎然。
        記得中學時看魯迅的雜文﹐往往被其書後的注釋吸引。 魯迅他們這一輩的﹐雖說是新文化運動的猛將﹐卻都是國學根柢極深的人。 文章中遣詞用字精準﹑用典舉喻常牽連古今中外的故事﹐導引讀者聯想。 讀其書後的注釋﹐益覺其博通今古﹐學養精深。
        即使拿了個本科學位﹐也僅是知道這門知識的基礎入門。 讀個碩士博士﹐就更可能專精某一範疇而己。 因為教學常接觸到一些旁枝相關的常識﹐往往一竅不通。 遇到不曉不明的事物﹐便要翻書本﹐查文獻。 結果家中雜書甚多。 包括天文地理畫冊﹑漁獵農牧基礎﹑社經哲學入門﹑數理化生科普﹑藝術建築掌故﹑音樂趣聞笑話等。 雖或皮毛﹐卻是進深的起點﹐備課的好工具。 懂多一些旁邊的東西﹐講課時心裡也較踏實。

2019年9月3日

文物展品流轉的故事


695   20190830


        導賞員介紹展品﹐可以其製作的物料或設計意念和風格入手。 這些資料雖或高深專業﹐亦可簡單而有趣﹐一般觀眾會接受而有得著。
        北京紫禁城乃中華瑰寶﹐建造有很多有趣的學問。 而參觀者多未留意到。 例如:故宮的窗是否玻璃所做?何時才換上透明的玻璃?
        又如:中國傳統古建築多磚木結構而少石頭。 優點是輕巧靈活﹐卻易毀於水火虫蛀﹐難以保存長久。 跟歐洲相比﹐我國很少有上千年的房屋能保留下來。 故現今唐代木構建築已是鳯毛麟角。 故宮在明清時期也屢遭焚毀。 現今所見的天壇﹐就是火劫後光緒皇重建的版本。 由此而引申到古建築的消防概念和設施﹐再導引參觀者參看故宮古今消防設備。
        石窟彩繪壁畫(如敦煌石窟中的經變圖)﹑隨葬俑(如秦俑)身上的色彩﹑古畫(如清明上河圖)上的礦物顏料和絹布﹐經多年化學變化﹐不少都失去原來色彩和明亮度。 例如含鐵的朱砂顏料﹐如今已「生锈」而變為褐黑色﹐白絹已變得啡黃。 今天的觀眾要加點想像力才知其原貌。
        不少文物捐贈者的身世和故事﹑建築設計者的心意顧慮﹑畫家創作時的身心狀況﹐有時也很值得介紹。 文物的流轉易手﹑贋本真本之爭﹑掠奪調包或拍賣搶救復修等故事﹐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例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富春山居圖等在千年間的爭奪易手﹐ 觀眾如有興趣﹐也可加以講解。
        這類文物掌故﹐會增添觀眾聽講的趣味。 我認識的導賞員﹐平日都廣泛蒐集軼事趣聞﹑觸類旁通並加整理﹐故可以隨時在肚子裡拿出相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