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0月31日

培養孩子的對手

807     【培養孩子的對手】  20211029

 

         內地補習社門口掛出大張觸目驚心的廣告: 《你來﹐我們就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

         這是直入家長心肺的訴求﹐是教科書式的經典廣告!

         我的娃固然不可以輸在起跑線上﹐更不可以輸在因我吝嗇而作出的錯誤決定。每個月省吃儉用少花一兩千元後﹐至少我不會睡不著覺﹐因為我已經盡力把孩子送了去補習班。我的娃也許仍會輸給他的競爭對手﹐然而至少不是因為我的不作為﹐不因為我不為孩子犧牲。

      全世界有個龐大的影子教育系統:補習。重視考試的筷子文化圈中尤其重要。世界補習王國:韓國2019年學生整體補習的比率為74.8%,其中中學生為71.4%,小學生更高達83.5%。韓國家庭不僅每月平均為一名學童花費42.9萬韓元(約2,834港元)補習﹐有些甚至高達家庭收入的兩成

         內地課後補習風氣不下於韓國。尤其是一二線大中城市的中產階級﹐家長每月花多一兩千是應付得來的。然而﹐花了錢就真的可以提升成績﹐考入名校嗎?

         內地網民說:可以肯定的就是讓你的孩子吃了更多的苦。須知全國所謂985/ 211/雙一流大學總共就110所。每所名校每年收生最多約5000-10000人。這些名校一年總合只收50萬人左右。而全國高中生至少二千萬。四十挑一的競爭註定失敗者佔多。

         黃土高原偏鄉鎮上的老師微信告訴德叔:《雙減》迄今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學生都來自鄰近農村﹐寄宿在校內過著集體生活﹐從來沒有補過習。我猜:貧窮農村孩子沒有條件而已﹐否則其家長也會讓孩子加入補習大軍。大學入學試(高考)仍是教育系統的「指揮棒」。我們都盯著高考改革的到來。

2021年10月23日

雙減下的對策

806     nnn  雙減下的對策

20211022

          內地教育雙減工程﹐改革手筆之大﹐有點出乎意料。蓋教育體制的上層設計和基層操作之事﹐既有長久文化歷史根基﹐復關乎千家萬戶下一代的長短期利益。而現今的體制﹐至少是過去幾十年政策的叠加累積而成﹐改革談何容易。中國地大人多﹐體制間架構互相牽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城鄉差距﹑東中西部差距﹑偏遠地區和民族政策的差異﹑都使到各地地方政策多樣﹐不能一概而論。不在實地﹐不易看清實況﹐更遑論評說了。

         今年八月剛巧換了新的教育部長懷進鵬﹐有人誤以為雙減是他的新政。其實早在2018年中央開了個教育大會﹐領導人已提出雙減的方向。討論諮詢醖釀了三年﹐今年初政策陸續出台。不少政策如何落實﹑地方政府措施和操作細則如何修訂﹑學校和教師層面如何因應改變﹑家長學生有何感受﹑沒有一年半載,不會見得清楚。

         特別是學校裡如果落實不許設重點班(精英班)﹑沒有高強度的家課﹑補習和考試﹐校園生活的生態有何變化呢?教師如何處理班中的學習差異呢?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現狀如何有序變革呢?

         雙減中重拳打擊的校外補習機構是門大生意。據說全國有近一百萬間補習社﹐1500萬從業人員。他們如何轉型謀生呢?坊間即時對應的便有各種變異補習型態:一對一私家補習、高端家政﹑住家教師等隱形補習行為﹐聽說政府也明令打擊。
        九月初德叔在邊境的沙頭角訪校時知悉:因疫情封關﹐不少住在深圳的學生只能於線上上網課。為了保証孩子於網課時較為專注﹐由家長出資請內地補習社提供人員看管/輔導港生上網課。


2021年10月17日

雙減工程

805  【雙減工程】 n 20211015

 

         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幾十年此起彼落﹐未嘗稍息。因為教改目標要適切不同時勢﹐而目標不斷變更。改革阻力極大﹐每次都是修改某一部份﹐不可能一步到位。香港﹑內地如是﹐世界如是。

         最近內地出重拳改革教育體系﹐影響兼及學區房的地產價格﹑平台經濟﹑電子遊戲﹑校外補習社等範疇﹐影響廣泛而深遠。

         港人一般會留意到在香港和紐約股市中的內地補習機構股價如《新東方》等大跌近九成﹑京滬廣深等城市改革分區派位制度以致學區房價大跌;騰訊因電子遊戲受限而跌價。其實教改的主旋渦變革更大﹐影響更深。

         早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已經提出要「雙減」。討論諮詢了兩三年﹐今年初相關政策陸續出台。雙減就是:
1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家課。
2
、堅決壓減補習機構﹐不許上市融資謀利。法定節假、休息日及寒暑假不得補習。

         這雙減也減輕家庭教育支出﹑家長精力負擔和焦慮。有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對學校來說﹐具體措施包括小一、二年級不可有考試﹐不可有書面家課。三至六年級家課量平均限60分鐘內,初中則不超過90分鐘。又嚴禁將學生成績分數排名和公佈﹐而用適當方式向學生和家長通報。又不容許將學生在校內編為「重點班」(即本港的精英班)等。大城市已試行各校師資校長有序輪崗制﹐即教師校長輪流任教不同學校﹐打破名校壁壘和學區壁壘。

         課後輔導看管孩子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要遲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方便家長接送。

         也禁止了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和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目的實體班組。

 


2021年10月10日

退一步換標尺

 804 n 20211008

 

       視藝課上有學員問:為何傳統上評賞書法時有所謂:「字最怕吊」之說。

       原來我們初學書法時﹐多關注每個字的筆劃﹐橫豎鈎撇捺點折等筆劃如何起筆收結﹑注重是否剛柔有度﹐莫要釘頭鼠尾等標準。 進而關注整個字的結構﹐左右上下勻稱抑或要上緊下寛﹑輕重有致之類。 再而注重字間的牽絲引帶﹑筆劃盤纒﹐關注篇幅的行氣佈局和留白﹑署名落款﹑印章的選擇和位置等。

       寫字之時﹐一般眼睛離紙筆不外一兩尺。 要關顧後面幾項﹐便得後退幾步﹐離開字畫幾尺甚至十尺之遙﹐方可以綜覽全幅字畫的整體佈局和結構。 我們將字幅「吊」起來掛在牆上看之後﹐所關注的不再是個別筆劃的尾有否開叉或字的構結﹐而在於全幅字畫的整體印象。 所採取的評賞標準﹐不是微觀的個別筆劃﹐而是較宏觀的結構氣度。 尤有甚者﹐字畫掛在牆上﹐觀者可能關注的是這幅字畫裝裱後放在這裡與周遭環境的風格是否配襯協調﹐相得益彰呢?

       將字畫吊起來後再看﹐自然會退後幾步。視野和關注點不一樣了﹐採用的評量標準不自覺地也改變了。

       教師天天埋頭苦幹﹐往往被枱頭三尺的文山簿海淹沒。 三尺以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罔聞;少有空間閒暇退後一步﹐檢視自己工作在整個科組中的作用﹐課業在學年的課程地圖中處於甚麼位置。

       學校每年最少有三整天留作教師進修日。 我則喜歡稱為「退修日」。為人師者﹐實在有必要抽空撥冗﹐停一停﹐退一步﹐換個視角﹐開闊視野﹐重新定位再出發。

       管理層的科組主任或校長所處的位置不同﹐關注點評價標準當與前線教師有異﹐理所當然。



2021年10月3日

四訪慈山寺

803    n  20211001

 

         曾四訪八仙嶺下慈山寺。

         每次雖蹈著相似的路線﹐卻因自已對佛學的認知水平所限﹐而不同的導賞員的介紹又各有重點﹐故每次學習得益均大不同。深明同一教材(慈山寺)在不同教師手中便有不同教學果效。

         初遊時首重拍照。只留意到相關名號詞目配置到具體實物。回家後連忙翻書查網﹐多方徵引注解﹐方知何謂洛迦池﹑彌勒殿﹑啍哈二將﹑四大天王﹑韋馱護法﹑十八羅漢的由來﹑觀音智珠在握的是甚麼法寶等。基本上學的是佛學入門ABC。倘連這些都不知﹐其實就能算是到此一遊打卡留念而已。

         第二次參學則關注建築特色。建築師如何利用選址的地理環境作空間佈局?如何借鑑中日兩國遺存的唐風建築特點結合現代科技而打造這座21世紀的現代寺院。並以此跟志蓮淨苑﹑奈良東大寺﹑廣州光孝寺重建後的格局作比較。也留意到一些建築細部的設計(如柱座)﹑怎樣安排通風採光﹑傷殘人士出入提供方便等。

         三遊時則留意並知悉大雄殿中的三個佛像﹐跟彌勒佛有何關係?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信仰是其麼?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有何意涵?佛像頂上華蓋跟昂坪寶蓮寺有何異同?彌勒殿前扁額「一生補處」是甚麼意思﹑為何庭中種的是羅漢松﹑菩提樹?記得在斯里蘭卡佛寺中見善信供的是蓮花﹑此地供的是清水﹐到底漢傳佛教何時開始供奉香燭?

         最近一次得明星級法師導賞。他借建築事物喻理﹐以年青人生活通俗語言講佛法﹐其實是個傳教的歷程。他講出家人生活與紅塵的關係﹑解無常之道﹑生命因緣的妙法。他很重視要向青年人普及弘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