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31日

知識:科組主任之2

769 【科組主任:知識】2020129

 

    現今學校科組主任﹐要有承擔責任的意識﹐也就是主人翁心態。因為學校晉升一個老師到主任副校﹐不是期望他重複未升職前的工作和任務﹐而是要擔當帶領同工面向未來﹐解決新的難題﹐應付新的挑戰。

    這就要求科組主任有宏觀大局﹐洞燭先機的能力﹐並相關的知識。

    作為科組負責人﹐當然最基本的知識還是要有本科組的專業知識﹐在課程教學測考要拿得出一些「過人之處」讓同袍心服口服外﹐還要為科組的發展提出一些專業建議。

    這就要對這個行業工種的發展趨勢﹑前沿操作技術﹑爭議核心和動向掌握得比一般同事更細緻到位。這樣才可能幫扶同事﹐特別是年輕後進的同工。既監察其工作達標外﹐更要扶掖使其展能飛翔。

    據個人的觀察﹐不少教師容易忽略一些似乎是普通常識的事物﹐例如:領導﹑權責﹑賦權﹑管治﹑監察﹑民主﹑檔案系統﹑會議技巧﹑工作實務流程等。對於以上各詞語或具體操作﹐往往各不同的理解﹐甚或止於字面釋義而未有實戰體驗﹐欠缺了在校園環境裡人情脈絡下的實際體會。

    一般教師都花了較多時間專精於教學內容﹐卻少有認真深究怎樣處理好組織裡的人際關係和管理。更少有花心力於校園相關的法律常識﹑教育規條與適用的守則指引﹑政府宏觀政策﹑責任與保險規章等。懂得這些行政規範﹐對於學校的中層骨幹來說﹐都是基要的常識﹐是必要的裝備。至少要對自己於這個範疇的不足或無知有警覺性﹐懂得適時向哪個方向學習和求助。

    學校裡的人事矛盾﹐想避也避不了﹐更未必有唯一解。實在是基層教師晉升科組領導崗位後的大挑戰。

 


2021年1月24日

意識:科組主任之1

 

768 nnn  20200122

 

        卅年培訓學校中層主任的經歷﹐使我深感本港教師在擔任科組主任時需要有以下的「意識」或心理準備。

         教師入行之日﹐主要關注課程教學測考的趨勢和技巧﹑學生身心成長難題。佷少會留意處理同工間的成人問題﹐更莫說組織管理培訓了。

         學校的科組主任﹐大多數沒有受過行政管理ABC的培訓﹐因而當上科組領導時﹐往往蕭規曹隨﹐跟著前輩依樣畫葫蘆。只知道職稱變了﹐對未來任務擔子的理解和心理準備不一定足夠﹐甚至缺乏了「當上領導」的意識。

         有些老師謙虛地說﹐那有甚麼「領導」?我們是多年手足﹐工作還是一起做﹐大家商量商量﹐共同承擔﹐做好學校的工作。

         說得好聽!但就誤在:「共同承擔」。

         如今你當上了主任副校領導﹐不光是薪資多了﹐責任當然是要擔得更重﹐怎會「共同承擔」?為何薪資由你獨享﹐﹐責任卻是共同承擔?須知管理學上有基本觀點:當領導的﹐「授權不授責」。科組的成敗效能﹐你要負責﹐是「責無旁貸」!

         未晉升之前﹐作為科組成員主要是做好任務﹐Do the things right。當上領導﹐就要作抉擇。至少要做多一項:決定做或不做甚麼﹐為Do the Right Things而負上主要責任。對設計解難方案﹐選擇哪個方案﹐要有擔當﹐要有個說法或理據。不能說「唔關我事﹐是大家決定的」。

         當上學校的骨幹﹐,更要為學校前景籌謀。要做一個前瞻性的能動變革者。對學校強弱機危的分析﹐至少超前三五個月甚或三五年﹑提出策略性的建議。學校的管理層﹐是校長的智庫﹐要出謀獻策。現今的中層經理﹐不能拿「少說話多做事」為借口﹐因為要協助宣傳政策﹐解釋政策。

2021年1月21日

管仲論領袖

212 nnn 德叔 20100808

 

         齊相管仲病危﹐齊桓公小白去探望他:「您的病很重﹐萬一不幸﹐我把國家託付給誰好呢?」管仲問:「你心目中有何人選?」齊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鮑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自古以來便以「管鮑之交」來形容推心置腹的好友關係。管仲答:「不宜。鮑叔牙為人雖清廉正直﹐但對待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不與為伍。聽到人家的過錯﹐就終身不忘。如果讓他治理國政﹐對上就會忤抗君主﹐對下就會違逆百姓。」小白問:「那麼﹐誰可以呢?」管仲說:「可找姜隰朋﹐他對上不會表現自己的能耐﹐對下不會太挑剔﹐對自己的道德標準也很高。他既能汲取先世的事例教訓﹐又能不恥下問。自愧不如聖人﹐又同情不如自己的人。對於國政該不管的不管﹐對於家事不必知的不知﹐他對於人﹐能不計較細節。舉重而若輕﹐只有隰朋做得到。」

         這段故事﹐在戰國期間流傳極廣。先後見於《列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管子》等篇。 內容詳略不一﹐字眼稍有不同。 但內容一致。基本思想是:選拔領導人的標準之一是:處事應從大處著眼;不記仇計短和挑剔他人的不足;不會看不起落後的群眾和下屬。

         組織裡﹐總有些員工表現不如理想。 尤其是學校﹐這類特別講求員工專業自覺的人力資源機構﹐面對表現不佳的教職員﹐領導層首要監察﹑協助和鼓勵改進。豈敢奢望改變成人幾十年積下來的習慣和思維。 只要員工認同發展大方向﹐不破壞團結的﹐便用其長而避其短﹐使能有所發揮便算了。 嘗見有校長經常展示自己的精明和勤勞﹐而指斥下屬不濟。 結果是上下不和﹐學校不見進步。


2021年1月17日

秦始皇食甚麼?

767 n n 20200115

 

         如果不是疫情影響﹐按原定計劃﹐現在沙田的文化博物館就有機會展出一些昔日清宮的飲食文化相關的文物和資料。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固然因為中國幅原廣濶﹐自然條件多樣化;民族眾多﹐民俗文化也千差萬別﹐由食材到烹調加工甚至食具﹑裝飾﹑禮儀等都各有特色。加上數千年來互相交流融合﹐各地飲食變化萬千。舌尖上的中國﹐絕對是個大學問。

         近年來參看了一些資料﹐更知道原來不少今天的食材﹐原來源自外邦。特別是漢代通西域後﹐由西域傳入的食物豐富了我們中華的飲食文化。包括:茄子﹑胡椒﹑原產南亞和印度;菠菜原產波斯即今伊朗;大蒜﹑核桃﹑芝麻﹑胡蘿蔔﹑黃瓜等原產中亞;椰菜花﹑碗豆﹑葡萄﹑萵苣原產地中海。張騫通西域後才逐步傳入中土。

         玉米﹑辣椒﹑薯仔(土豆/馬鈴薯)﹑烟草原產美洲﹐大航海時代後﹐於明清期間才成為中國人的食材。資料還顯示﹐不少植物傳到中國後﹐還經過很長時間﹐國人才放心進食﹐例如來自中南美洲鮮紅色的番茄就是其一。

         教師可以跟學生一起想象:由於時代的局限﹐交通運輸和保鮮手段的落後﹐地形山川的阻隔﹐秦始皇/漢武帝或成吉斯汗﹐甚或唐太宗與乾隆皇都未曾嘗過我們今天很平常的食物和味道。昔日的帝皇將相和首富﹐也許沒有我們今天的機會﹐嚐到芒果﹑榴槤﹑洋葱﹑海鮮﹑牛油牛奶﹑椰子﹑西芹做成的菜式。因為運輸保鮮技術不足﹐我們合理地猜想:住在北方京城的皇帝應該未有嘗過廣東的荔枝。據說當年楊貴妃吃的荔枝大概還是來自四川。

         中華美食有容乃大﹐其實是融合世界文化的結晶。

2021年1月10日

集體遊戲

 766 nnn 20200108

          上周本欄中提及如今孩子們不少只懂跟機器玩﹐而不大懂得跟「人」玩﹐引起不少讀者回應認同。這使我想起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不少是牽連多人的集體遊戲。例如:丟手巾仔﹑十字鎅豆腐﹐紅綠燈﹑狐狸先生幾多點﹑伏匿匿﹑兵捉賊等﹐甚至跳大繩或跳橡筋繩﹐都是數人以上的遊戲。更莫說兩隊對賽的足籃手排和乒乓球了。下棋踢毽固然可一人獨玩﹐但眾人齊玩之樂自是不同。

         所有遊戲﹐都有遊戲規則。想參與遊戲﹐先要學懂規矩並遵守之。不守集體規矩﹐沒有人緣﹐沒有人會「摻」你玩。遵守遊戲規則是不需言明的潛規則。而且規矩相當情況下是靠玩家自行執法做裁判﹐靠自律誠實。輸了就要認輸﹑甘心情願受「罰」。

         集體遊戲有時不一定比賽爭勝,不一定分輸贏。贏了也沒有甚麼物質獎勵。例如跳大繩﹐多人一起跳上多下都無人跘到時﹐眾人都興奮地期待創造新紀錄,每過一下都齊聲歡呼﹐都盼再下一城。即使有人跘了而停下﹐也無甚麼埋怨追責。

         尤其值得嘗試推廣的是合作遊戲。我曾安排過二人打乒乓球﹐要求對打得愈多板數愈好。大家都小心翼翼合作共創紀錄。後來更改成四人四板對打﹐大家都開心地試著保持乒乓球讓對方打得到﹐樂趣不下於打敗對方。

         其實﹐孩子們也未必不喜歡跟人玩﹐只是少了機會參與﹐未嘗過跟多人齊玩的歡樂和滋味。昔年家庭兄弟姐妹多﹐鄰居孩童眾﹐課餘閑時﹐很容易便聚集一班年紀相若的玩伴。遊戲中或有矛盾爭執﹐但今天吵架﹐過兩天大家又一起玩了。今天強調私隱﹐鄰居老死不相往來﹐連鄰居玩伴也沒有了。

2021年1月2日

初中生買餸

765 nnn  20200108

 

         本港初中學生不懂得入厨煮一餐﹐大概是常態吧。這不是學校正規課程範圍﹐而應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功。家長有否自覺要將這項技能﹑常識和心態放進「家教」的課程中?
         入厨做餐﹐先要有到街市買菜的常識﹐內容包括:做餐需要甚麼材料和配料﹑到市場買菜時「格價」﹑認識不同品種或商標牌子的貨色﹑在有限資源/預算下購買適當物品﹑甚至買各類果菜魚肉的先後次序﹑選定抉擇購買冰凍或新鮮食品的考量因素等。
         月前帶著一個少有到街市買菜的中二級學生到旺角街市買餸﹐發現其中可學的知識不少﹐是全方位學習的好課堂。茲舉例如下:

         粵語中甚麼是買「餸」?餸是甚麼?跟主食米飯有何關係?
         各類食品的來源地有很多地理常識﹐可以探究一下。買餸期間我要不斷解釋:鯇魚跟中山脆肉鯇魚的區別﹑河南黑草羊吃的草不是黑色﹑菜芯芥蘭為何會來自千里之外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台灣番石榴當地人叫作芭樂。麒麟果火龍果其實是仙人掌的果實﹐本是乾旱地區出產。東星斑產自南中國海;不少多寶魚則產自黃竹坑工廠大廈。
         不宜責怪這少年不知甚麼是休魚期﹐不知桂花魚是淡水魚等。年少無知很正常。無知往往源於其見識經歷的不足﹐生活圈子狹窄。基層草根經歷簡單﹐缺宏觀視野﹐往往不知域外天地;富裕中產子弟囿於溫室﹐不知民間疾苦﹐搵食艱難。我心裡想:家長(特別是中產的家長) 宜刻意安排下一代多走一下街市﹐「知米貴」﹐做點家務勞動﹐藉此增廣見聞﹐拓濶知識領域。
         學校課程是精煉的套裝知識﹐有其先天缺陷。校園門牆之外﹐也是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