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月29日

藏.修.息.遊

820  vvv  20220128 

 

      兩千多年前的《禮記》中﹐討論學習的《學記》裡中有一段關於非正規學習或課外活動的論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時教必有正業」﹐指學習有正式的作業功課。「退息必有居學」是指非正規的課外作業﹑家課。「操縵」是調操琴弦﹐即音樂活動。「博依」是正規的宗廟大樂以外的雜曲或民歌流行曲。「雜服」據鄭玄說是灑掃、應對、進退、投壺、沃盥等勞動實習﹑禮儀和遊戲活動。「興其藝」是指射箭騎馬、數學等活動。主要強調正課與活動生活相輔互濟﹐相得益彰才更有成效。

    【藏】是積蓄鞏固已知的知識學問。
    【修】是修習和整理新知技能﹐理順關係。
    【息】休息閒暇﹑無所事事﹑發白日夢。這不單是恢復疲勞的生理健康需要﹐據現今腦神經科學指出﹐睡覺時大腦皮層也在工作﹐是整理資訊記憶的時候﹐對學習有益。
    【遊】遊玩﹑遊歷﹑行萬里路﹐增廣見聞﹐連結生活。 

    藏修息遊﹐強調勞逸結合﹐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中外先賢素尚知行合一。杜威倡「做中學」。孔子與學生交往﹐沒有固定課程和教科書﹐乃是從生活中學習﹐應答實踐的疑難而明事理﹐遊歷中因應事物解難而增見聞。
    今天我們講的全方位學習﹐指學習不囿於校園課室的門牆。正是:學生敏於問疑求學﹐教師善於解惑釋疑﹐則時時學﹑處處學。事事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亦文章。
    因實際需要而學﹐用於生活實踐﹐學習會更牢固。


2022年1月23日

長洲考察選材

819  nn  20220121 

 

      課外學習﹐沒有教科書可依。教師要自訂課程和教學法。那就是彰顯教師專業能力的時候了。由訂定教學目標﹐到選取和編排經歷教材﹐到實施和修訂完善﹐基本上要有專業自信與能力。

    自信與技巧何來?一是積累經驗﹐二是向前輩同行偷師。

      跟著前輩或先行者的示範為藍本﹐依樣畫葫蘆﹐大體可以應付過去。不斷總結經驗﹐每次按實況作點修訂改動便會逐步改進。實踐經驗多了﹐信心會較足。

      例如:初期帶學生到離島長洲地理考察﹐計劃中主要是觀察海岸地形和南面的岩石風化地貌。也考察連島沙洲兩岸的土地利用差異﹑另加參觀消防局裡特別適應山村環境的迷你消防車和救傷車。沿途加一點看地圖的技巧。一個上午的課程也勉強可以交貨了。

    探路時發現可以申請參觀當地的天文台氣象觀測站﹐便加了一個節目。後來知道島北面的污水處理廠可供參觀﹐又加入行程之中﹐讓學生學習污水處置的過程和原理。留意到島北有公共屋村﹐可讓學生瞭解離島公屋的特點;又見到長洲每年搶包山的廣場旁的玉虛宮﹐作為文化古蹟也宜認識一下何謂北帝﹐與漁民生活有何關係。有一次留意到島上喪禮的殯葬儀式頗具特色﹐又想加入。甚或長洲幾條街道的零售結構特徵也可以放入課程。所以行程不斷豐富。但如此一來﹐則走一整天也看不完﹐遑論學生體力和專注力的負擔了。

    課外學習素材無限。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選擇沒有一定標準﹐端視乎各校校情。教師的專業能力就要按學生水平和興趣篩選編排。關鍵是教師有否探究精神﹐保育和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022年1月16日

課外活動展覽

818  nnn  20220114


    參觀了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博物館》的【課堂外的學生歲月】展覽。此展覽籌備經年﹐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在內容籌劃和提供展品方面都出了很大氣力。適逢課外活動界猛將的《香港學校課外活動發展史》一書﹐剛於2021年夏季出版﹐為展覽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成為展覽的堅實基礎。

    進場前疑問:課外活動是動態為主的。展出其歷史﹐現存者或多有相片文獻﹐卻少有當年存留文物與視頻﹐如何展示呢?而且課外活動種類繁多﹐如何選擇重點﹐也是對策展者的大挑戰。明乎此﹐倘掛一漏萬﹐都是應有之義。然而今次展覽﹐能概括其大者趣者﹐實難能可貴。

    二次大戰後香港課外活動發展之蓬勃﹐實在是本港教育界的光輝一頁﹐值得記錄展示。大柢因香港華洋雜處﹐英美文化加上中華傳統﹐致使活動的多樣化令人嘆為觀止。1978年實施普及教育前後﹐活動多姿彩。據知某些中學(如九華﹑皇仁等)校內有活動近百項。

    學生組織有源於英式寄宿學校舍堂的社 house﹐又有美式的級社Grades。體育方面﹐既有中國功夫﹐又有英式的板球Cricket.投球netballRounders, 更有美式的棒球。適應社經發展水平局限﹒場地狹小的環境﹐本港有東南亞獨擅的踢毽﹐更有全球唯香港流行的西瓜波足球。流行的棋類除國際象棋外﹐更有華人特有的軍棋﹑鬥獸棋﹑中國象棋等。至於集郵等小眾活動現今就基本上消失了。其實學體會和音統處對提升學生文化素質起了深遠的影響﹐可大書一筆。

    觀看展覽的人﹐藉著展覽內容勾起的記憶﹐都興緻勃勃地各自訴說著自已當年課外生活的點滴和經歷﹐這是其他展覽所少見的。

2022年1月9日

胡適教授月薪

817   nnn 20220107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概嘆:當年胡適27歲從美國回北大當教授﹐月薪是300大洋,比他的美國的老師杜威還高,相當於今天的11萬人民幣。姚洋表示北大教授貶值太犀利了。

         當時是民國初年﹐大城市裡連小學也未普及。作為海歸的胡適是個特例﹐故其薪資特高。如今全中國18-22歲的青年在大專裡的﹐平均有55%,也可以說高等教育開始普及了。在大學當教師也就沒那麼吃香了。

         2021年內地大學畢業生人數909萬﹐2022年將達1076萬。近年報考研究生人數增加快速。2017年還是201萬人,錄取80.5萬。2022457萬﹐錄取率估計不到90萬人,低於1/5今屆報考碩士研究生人數比去年多80萬﹐約為本科畢業生半數﹐創歷史新高。

         報考研究生者眾,是因為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多。學歷貶值的大環境下﹐到企業公司找個好位置困難了。不少本科畢業生就躲進研究院﹐真進修也好﹐避風浪也好。總之就暫時不進職場打拼。也有用「我想考公務員」﹑考個甚麼證書的﹐只要父母肯支持生活費,或者隨便搞點零工,輕鬆生活繼續啃老。

         學歷貶值的環境下﹐家長學生和社會都要調節一下心態﹐適應一個大學生不再珍稀的社會。要接受大學畢業生當的士司機﹐當業務營銷員﹑當全職家庭經理Home Manager﹑當銀行的出納﹑當社區服務等都是很正常和普通﹐薪資不再高貴。在發達國家尤其如此。

         家母2005在波士頓喪禮的負責營銷員便有電腦學士和殯儀專業文憑。老友女兒於紐約取得音樂碩士學位後﹐開了間三文治店維生﹐間中到樂團兼職表演﹐也廿多年了。二十年前臺北士林夜市不就有人標榜博士賣雞排嗎。

 

2022年1月2日

為何選教芒箕蕨

 816   nnn 20211224

 

         教師培訓中有學員問:自然界處處是學問﹐天文地理動植物和人文社經現象﹐範圍廣泛﹐千奇百怪﹐講之不盡﹐如何選擇?

         課程學先驅泰勒Ralph Tyler (1949)指出:課程設計要回答四個基要問題:

1. 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2. 選擇引入有用的學習經驗/教材。
3. 將此等經驗/教材組織發揮其最佳效果。
4. 評估教學流程並修訂無效區域。

         野外考察是以大自然為課堂。就要預計自然環境變動﹐課程設計要更細緻﹐要有應急的「計劃B」。

         訂定教學目標可以結合校內課程﹐也可以針對實地環境和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而靈活調校。在野外選材一般要先行探路備課﹐更要關顧學生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生活習慣等。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選擇教材和體驗是門大學問﹐要慢慢積累經驗。較快速直接的就跟前輩同行走幾趟偷師。
         選擇原則:可包括但不限於
1. 與課程和生活有關的事物;
2. 與學生感覺趣味新鮮驚奇的景象;
3. 與其經常混淆/誤解的事物和概念有關;
4. 與其知識水平相近/ 校內課程相關的事物等。

         很多地理和生物老師都會選取本港粗生的蕨類植被「芒箕」放入其野外考察作教材。一因其常見﹐二因與課程和生活有關。

         芒箕蕨沒有花果種子﹐靠孢子繁殖。其根莖在淺土下匍匐生長快速﹐伸延甚遠。能固定泥土﹐有助水土保持。耐旱﹑耐貧瘠酸性土壤﹐故華南常見。其根莖能避過山火﹐火後很快便長出新芽再佔領空間﹐是典型的先鋒植物。因其顏色鮮綠枝桿堅挺耐看又平價﹐故常用作觀賞植物或作紅白二事花圈花牌的襯底﹑葉柄枝條更可編織簍籃﹑筲箕﹑草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