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5月27日

利斧才砍樹

【888】 n  20230526

  

在科組主任培訓聚會中﹐提起學校中層主任應該有意識擔負策略性領導的工作。這就需要教師能宏觀大局﹐高瞻遠矚﹐掌握社經教育大勢﹐。對學校中長期發展的強弱機危做到心中有數。

會上有老師表示;平日工作已很急忙﹐每天都要「救火」﹐難有時間空間去分析大局﹐走出校園見世面!這類問題該是學校中層的FAQ了。

前輩指出:平素工作固然要低頭用力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對認真的好教師來說﹐初入行時應付好課程教學已不容易﹐埋頭苦幹﹐理所當然。然也宜多參與教育專業團體的交流研討活動﹐廣交朋友﹐拓闊視野﹐多方參照對比﹐掌握業內的熱話和標準。在救火之外﹐也要思考如何做好防火措施。

離開大學課堂久了﹐自然對當下科學研究前緣的動向生疏了。在科技日新月異﹑能掌握大數據的情況下﹐原有的傳統理論有否更新?還是有更多証據支持呢?當人工智能似乎如日中天的背境下﹐教育工作者如何因應?如何持守核心元素﹐幫助學生前進?這就要敏於收料﹐多聽多看。

教師不能光埋首於桌面的文山簿海﹐而對窗外的風聲雨聲爭議聲無覺無知。尤其是校內中層骨幹經驗較豐﹐就更應主動打聽友校行內各類對應策略﹐通風報信﹐供校內同工參考。領導層實在要知悉校園外灰犀牛黑天鵝的動向潮流﹐方可做好一個策略型的領導。

美國總統林肯有名言:Give me six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and I will spend the first four sharpening the axe. 給我六小時去砍一樹﹐我會先用四小時去磿利斧頭。

磿刀利其器﹐重要性從來都不下於努力工作。

 


2023年5月20日

演藝導賞

887】 n 20230519

 

    在中學擔任課外活動主任期間﹐曾安排了多次演藝觀賞活動。效果如何﹐沒有評量。但其中安排波折﹐值得分享。

    當年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芭蕾舞團有到校的巡迴演出服務。每年各只有十間學校。按全港四百間中學計﹐四十年才有一次機會。我想安排全校同學在禮堂欣賞難得的專業演出。跟同事商量﹐卻遇到不少阻力:「拿了兩堂去看芭蕾舞?聽古典音樂?值得嗎?我也看不懂﹐學生懂得看嗎?佔用了實驗課﹐進度怎麼辦?當天不測驗﹐要多出一份測驗卷﹐太麻煩了」。唉﹐我們這一輩沒機會學懂欣賞芭蕾舞或古典音樂﹐就更應為下一代提供機會。年中因老師病假﹑打風而放假之類﹐課程進度在一年裡壓縮或延宕一下乃是常有之事。豈是反對的適切理由呢!最終得到校長支持﹐才得以成事。

    後來在一次教師專業發展聚會安排了教師們一起觀賞京劇折子戲:《秋江》和《三岔口》的錄影。因為主要是動作戲﹐對傳統戲曲劇藝不熟悉的觀眾來說﹐比較容易接受。連外籍教師都看得津津有味。承此經驗﹐再邀請京崑藝術協會鄧宛霞女士帶領的團隊到校演出《秋江》和《大鬧天宮》。演出前也講了一點面譜的入門知識。原來不少師生都是生平第一次看京劇。連放學經過禮堂的小學生在門口經過都駐足觀看。

    學校教育的功能﹐包括突破家庭背境局限﹐增進對社會各階層的認識﹑學習家庭生活以外的社交經歷﹑也拓濶學生的視野﹐接觸其家長不一定提供的文化藝術經歷。

學校領導對學校的文化承傳功能﹐要有意識和使命感﹐在正規課程和考試以外﹐多作一點文藝科普和導賞。

 


2023年5月13日

體育運動科普

836  n  20230512

 

 

跳水運動員練習了十年﹐站在跳台上一躍而下﹐一秒鐘便進入水中﹐完成比賽。外行人在這電光火石一刻裡看到多少奧妙﹑又知否其中的難處﹑背後的辛酸﹑動作之間的差異﹑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教練和隊員的關係﹑體育政策的影響﹑後援行政的配合和支持?作為觀眾﹐最少要懂得的比賽規則?如何分勝負?

所以電視台轉播運動比賽時邀約內行專家 (退役運動員/教練/學者)作解說﹐向觀眾介紹比賽的規則知識﹑點出勝敗關鍵。讓普羅大眾看得明﹑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懂得其中精妙而懂得拍掌叫好。培養觀眾﹐就是體育科普。

香港不流行棒球和美式足球﹐培養觀眾相關的知識很重要。也由於有評述員介紹桌球的規則和精妙﹐我才興起欣賞桌球的興趣。巴西足球名將黑珍珠比利﹐退休後到北美洲推廣足球soccer。再退休後回國當上體育部長之前﹐曾一度去電視台當「講波佬」---足球比賽評述員。足球是巴西國技﹐觀眾在電視屏幕上能看到兩陣的互動﹑個別球員的表現﹐不用評述員描述比賽的過程。但觀眾未必看懂其中一些關鍵訣要﹐包括球不在腳的球員作了甚麼配合。

中小學裡的體育課﹐主要不是培養運動員尖子精英﹐更在於普及體育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模式、培養良好體適能身心靈健康。尤其是因天氣原因不便在戶外上體育課﹐最宜授以相關的體育運動知識﹐講一下各項體育運動的常識和規則﹑體壇的歷史掌故或趣事﹑引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2023年5月6日

導賞也是科普

835】     導賞是科普 n 20230505

 

       博物館展示的文物珍寶﹐其內涵豐富。一般觀眾不是內行專家﹐不一定知悉其中奧妙。導賞員解說介紹﹐必須言簡意賅﹐又要生動有趣﹐絕不容易。

觀眾要欣賞展品﹐先要知道展品的時空背景﹑功能用途﹑物料製作﹑科技設計﹑發掘流傳的故事﹑現代意義和相關的聯想。因為這類資訊﹐觀眾欠缺背景知識下很難凭肉眼看得出﹐需要導賞補充介紹。

觀眾可能不懂或忽略了器物的材料特點。茲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早前展出的書畫國寶為例:魏晉南北朝或稍晚的唐宋紙本/絹本書畫﹐其實極難保存千年以上而不朽。所以能親眼目睹此類文物﹐機會難逢。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尚未懂得冶煉金屬﹐當時用甚麼工具切割/打磨/雕刻精美紋飾於玉器?不說工藝技巧﹐用人手加工需時又若干?倘無導賞﹐觀眾只見玉石一塊﹐古畫一幀。而不知其中精妙處﹐珍貴處。

又如:大英博物館精選反映世界史的一百件文物中有選二千年前奧古斯都Augustus 的頭像。原來這個羅馬帝國的皇帝﹐在全國廣泛展示他卅歲時的雕像﹐建立其英武的形象。導賞員也可將此人的故事與今天我們所用的曆法相結合﹐讓觀眾知道一年由十二個月名稱的來源。其中有紀念他和凱撤大帝Julius Caesar  August 八月和七月 July

觀眾要導賞提供的﹐多是現場實物(包括說明牌上的介紹)沒有展示的文化背景或歷史大局﹑容易忽略的細節﹑文物發掘流傳易手的掌故﹑古今中外相似器物的對比等。都會使觀眾眼界大開﹐豁然大悟﹐而生原來如此之嘆 

    導賞不是上課讀論文。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針對觀眾需要﹐簡約而到位﹐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