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9月30日

身教

【906】 n 20230929

 

    禮貌不是法律規條﹐而是人際相處約定俗成的規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使不嫌繁瑣﹐也關乎大量社會文化冷知識﹐在實踐上牽涉變化萬千的細緻微妙技巧。既不能背誦規條行事﹐又要因時制宜鑑貌辨色臨場應變。故禮貌的教學﹐除了在課室裡或網上取得硬知識外﹐更重生活中的體驗式學習。當然最核心的是:踐行禮貌是個人價值觀和心態的表現。如果您尊重對方和重視彼此的關係﹐便會用心思和時間精力踐行外顯的禮貌行為。

    家長論壇上﹐家長主動提出禮貌宜「身教」。每天送子女上學﹐在住房樓下見到保安清潔的叔叔阿姨﹐家長主動示範打招呼:光叔早晨﹑群姐早晨。上落小巴﹐也有乘客會主動說「唔該(謝謝)師傅」。記得兒時隨爸媽到商店購物﹐臨走時都會講句「好生意」的祝福語。這不單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也是向孩子示範營建社區氛圍的行為。

    曾到訪某校﹐剛好遇到一個足球滾出球場到行車道上了﹐一個學童跑過來執波。大概學校基於安全原因﹐規定學生不准走出行車道﹐學生便向門房的工友說:「張先生﹐可否替我執個波」。我有點愕然﹐因為很少學生會稱學校工友為「先生」﹑而且知道他姓張。我猜想極有可能是模仿校內教師平日的稱呼。

嘗於婚宴場合見有男孩吵鬧﹐屢勸不改。被父親拖入厠所教訓一頓。臨走時﹐向孩子解說在厠所教訓他是不想在公眾場合「失禮」﹐更要他清理涕淚﹐回復笑臉才回到宴會場地﹐免得又再失禮。   

    家姐是城中修院名校學生﹐學得西方儀禮﹐回家傳授與弟妹。生活中常臨場耳提面命﹐是我學禮貌的導師之一。

2023年9月23日

禮貌怎樣教

905          20230922

 

 

    教師要教導學生「有禮貌」。但有時我們教師家長自己的表現也不很「有禮貌」﹐甚或也許不知道禮貌是甚麼。

    在百度翻查甚麼是「禮貌」。答曰: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傳統、風俗和習慣等方式固定下來。禮貌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它可以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很多問題。維基百科裡,禮貌再細分漢文化圈、日韓、西方世俗、伊斯蘭等宗教文化圈等不同的傳統和淵源。

    禮貌是個大學問。牽涉到大量社會學、道德標準、文化歷史風俗等複雜的內容,而且因時地人而變。其中行為分寸掌握微妙﹐其效果影響更有天壤之別。難怪師長有時也表現得不那麼好。要教學生就更不容易了。因為學生背景殊異,內容固然不宜一刀切,教法也無不二法門,不能靠背誦規條而需應變執生。

    禮貌既然是人際間相處之道,可能最適宜教學的環境就是真實的生活現場。校園是孩童成長中最重要的環境之一,是學習禮貌的最佳場所。更重要的是:學生即使做錯了,有師長臨場指導解說和體諒。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例如課外活動﹑集體生活如:比賽/表演/觀賞等體驗彼此有禮貌的互動、親身經歴或近距離旁觀「缺禮貌」的生活結果與影響,就是上佳的「群育」教材。

    教師倘能適時加添古今中外的故事實例並加解說,學生的印象就深刻了。群育德育一般少有教科書,故教師要準備大量多樣文化背景的故事例証,適時拈來就成教材。這就是富經驗教師的「功力」所在。

2023年9月16日

中國古代尺寸

904     20230915

 

 

    《漢書》說項羽身高八尺二寸。《史記》說孔子高九尺六寸。古時度量衡標準跟今天不同﹐須向學生澄清。

    尺﹐最初多是男人的手由姆指至中指伸展的長度。女子一般手指更短﹐稱為咫。後人以咫尺表示很短很近。因各人手指長短不一﹐故長度從來是個約數。

    史家從存世的出土實物考証知道:夏朝一尺平均相當於今天15.8 cm;商尺平均約19.7 cm;周朝尺長約21.5cm。戰國時各國出土的尺長短不一。商鞅二次變法(350 B.C.)定秦尺;秦兼併各國而陸續推廣秦國的尺﹐平均為23.1cm。漢隨秦制,但似乎控制不易而逐漸鬆弛,尺長也就緩慢增加;新莽復古,校核尺長回歸23.1 cm,被視為善政。

    其實要統一度量衡是非常艱巨的世紀級工程。需時往往要百年以上。因為昔時沒有電子影像傳輸﹑傳訊不暢﹐具體尺寸﹑升斗﹑訂定重量的石斤兩所用的「權」(即砝碼)等﹐要靠中央政府製訂大量實物﹐廣傳各地方政府衙門仿製並推廣到全國偏鄉﹐可以想像非花上百年不為功。

    中國戰亂分裂時﹐制度控制不嚴謹﹐又會增加混亂。東漢、三國的尺長快速增加,西晉統一時將尺長規整至 24.6 cm。南渡之後南朝各國維持該尺,但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混亂近三百年﹐尺長猛增,竟達30 cm。隋統一時規整大尺29.6 cm而小尺 24.6 cm並用於世;唐官市沿隋用大尺。天文和音樂專業計算要更精密﹐則採用小尺。北宋沿用唐制﹐南宋和元朝時曾用金尺﹐總之﹐整體尺都長了。民間裁衣尺和土木泥水匠所用的尺又稍有差異。

    1928年民國參考清代一尺32 cm﹐便訂1/3米即33.3 cm為一市尺,作為“將來使用米制”的過渡。如果你家中仍有存世的中式裁衣市尺應長33.3cm

 

 

 


2023年9月9日

讀史有趣

    中學時老師介紹梁啟超是晚清「新史學」的推行者之一。梁強調讀史不應是讀又長又臭﹐像老太婆纒腳布的帝王家諎。這見解深得我心。是以日後在大學時修了不少文化社會經濟史。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修習了全漢昇先生的宋元明清的社會經濟史。大開眼界之外﹐更欽敬全老師的治學嚴謹和耐力。他窮畢生精力於中外史料中發掘珍寶。

    全老師探索了大運河的經濟作用﹑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銀輸入中國的影響。他在《東京夢華錄》中整理出北宋京城開封的城市民俗生活和物價﹐考證了原產美洲的淡巴菇(煙葉)﹑馬鈴薯﹑辣椒進入中國﹐並如何深刻地改變了後來近千年中國人的生活﹑食譜﹑金融和外貿經濟。

    老師的研究﹐激發了日後我喜愛看雜書的興趣﹐喜歡查找古人家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故事。補充了中學時期所讀歷史的偏頗:偏重帝王將相的作為﹐集中在政治鬥爭;卻少知平民百姓厨房或碗碟有哪些食物﹑有否游泳的泳衣﹑怎樣做雙耐用舒適的鞋襪﹑如何出行赴京考試和經商﹑怎樣設計和建造宮室寺廟房子或路橋﹑開採礦物﹑冶煉金屬和燒製杯盆食具等。於是後來更嘗試摸索著翻看《夢溪筆談》﹑《天工開物》﹑《考工記》等偏門古籍和留意學者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

    記得在武俠小說中知道古人怎樣生火照明﹑把寶物秘笈藏在磚牆內﹐便想進一步知道其細節。在金庸《射雕英雄傳》裡會留意黃蓉初見郭靖時點菜的餐單﹑於《紅樓夢》裡賈府平日起居常規﹑甚至照明的燈籠構造等都覺得有趣而特別留心。

    讀歷史﹐總覺得讀文化史的趣味不下於政治史。


2023年9月2日

在心中

902】n 20230901


    國際飲食企業的大中華區總裁退休回港﹐參與了辦學團體的法團校董會當主席。我邀請他為在職校長分享管理經驗。校長們反應良佳﹐因為他提供了界外思維﹐有異於本地學校管理常模。他本來是本地的小學校長﹐現身說法講的故事貼地有趣﹐剌激校長省思。

    他先看了各校的組織架構表。發現絕大多數的組織圖都是傳統的金字塔模式:頂層是校董會﹑校長﹐跟著是副校長和各科組主任﹐再下面是各科任教師和職員工友等。他覺得奇怪問:學生在哪裡?

    原來一般學校組織架構表旨在說明管治的層級關係。「學生」大概是不說自明吧。他說不能接受﹐學生是學校的核心﹐必須時刻不敢或忘。他隨手畫了個他服務多年企業的同心圓架構圖:中心是顧客﹐直接提供服務的前線員工和分店經理(包括兼職員工﹑清潔和保安)在核心周圍﹐再外層是地區經理管理層﹐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公關/宣傳/印刷/包裝…)。最外層是總部董事局﹑政府和各類法律財經顧問等。他強調分店經理是前線;生產鏈的供應商直接影響產品和服務﹐不能當作外人﹐要密切聯繫甚或監管。總部則要分析各地政經大局﹑文化傳統趨勢而作決策﹐企業才會健康發展。

    後來到一所教會屬下的幾間幼稚園工作﹐竟然見到同一理念的同心圓架構組織圖。中央是學生﹐教職員緊貼中心。外面是家長﹑行政管理層和後勤支援部門。最外層是辦學團體並邀請的專家顧問和合作機構。

    我看辦好學校﹐關鍵是把學生放在心中;也要重視配合社經急變的大局﹐引進校外專家意見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