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9月16日

中國古代尺寸

904     20230915

 

 

    《漢書》說項羽身高八尺二寸。《史記》說孔子高九尺六寸。古時度量衡標準跟今天不同﹐須向學生澄清。

    尺﹐最初多是男人的手由姆指至中指伸展的長度。女子一般手指更短﹐稱為咫。後人以咫尺表示很短很近。因各人手指長短不一﹐故長度從來是個約數。

    史家從存世的出土實物考証知道:夏朝一尺平均相當於今天15.8 cm;商尺平均約19.7 cm;周朝尺長約21.5cm。戰國時各國出土的尺長短不一。商鞅二次變法(350 B.C.)定秦尺;秦兼併各國而陸續推廣秦國的尺﹐平均為23.1cm。漢隨秦制,但似乎控制不易而逐漸鬆弛,尺長也就緩慢增加;新莽復古,校核尺長回歸23.1 cm,被視為善政。

    其實要統一度量衡是非常艱巨的世紀級工程。需時往往要百年以上。因為昔時沒有電子影像傳輸﹑傳訊不暢﹐具體尺寸﹑升斗﹑訂定重量的石斤兩所用的「權」(即砝碼)等﹐要靠中央政府製訂大量實物﹐廣傳各地方政府衙門仿製並推廣到全國偏鄉﹐可以想像非花上百年不為功。

    中國戰亂分裂時﹐制度控制不嚴謹﹐又會增加混亂。東漢、三國的尺長快速增加,西晉統一時將尺長規整至 24.6 cm。南渡之後南朝各國維持該尺,但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混亂近三百年﹐尺長猛增,竟達30 cm。隋統一時規整大尺29.6 cm而小尺 24.6 cm並用於世;唐官市沿隋用大尺。天文和音樂專業計算要更精密﹐則採用小尺。北宋沿用唐制﹐南宋和元朝時曾用金尺﹐總之﹐整體尺都長了。民間裁衣尺和土木泥水匠所用的尺又稍有差異。

    1928年民國參考清代一尺32 cm﹐便訂1/3米即33.3 cm為一市尺,作為“將來使用米制”的過渡。如果你家中仍有存世的中式裁衣市尺應長33.3c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