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0月29日

雪峰上領証書

【859】     20221028

 

台灣的康軒文教集團辦有K-12的國際學校。近年更發展到大陸幾個城市都有其校園。多年前已知悉其「康橋國際學校」舉辦的畢業活動很有特色。包括:小學畢業生要揹著背包走三天上雪山頂峰領受畢業証書﹐沿途賞識自然美景外﹐也學習山林生態。高中生則在畢業前騎單車環繞台灣島一周﹐在長途旅行中開眼界知風土民情﹐體驗克苦﹑互助﹑溝通等技能態度。近年又辦了泳渡日月潭﹐嘗試長泳的特點﹐也順道做清潔泳灘的公益活動。深感此校的辦學理念很具特點。

學生參與這類野外鍛煉﹐除了要努力達成活動目標時﹐過程中也認識到這個小社群的文化規範(集體紀律)及其壓力﹑理解並學習接受成員間的差異﹑要學會處理彼此的矛盾和張力。在長途的歷煉中﹐有機會知悉自己體能的極限﹐甚至求生技能。活動中有各種負重﹑旋轉、攀爬、彈跳﹑平衡﹑重複單調的動作等,都增加統合肌肉、神經﹑關節等知覺的機會。於探索自己的潛能﹑於待人接物﹑都有大益處。

有人問集團的負責人李萬吉:不怕發生危險嗎?萬一學生受傷家長能接受嗎?他指出:任何活動都有風險,關鍵在於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只要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做好相關醫護準備,即便真的摔了、扭了,也能減低受傷程度。這樣的風險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無法承受任何傷痛,孩子將失去很多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更難培養面對更大挑戰的能力。溫室的花始終難抵現實環境的日曬雨淋。

事實上﹐見過報導:小學畢業生家長在校園裡接到從雪山回來﹑黑了瘦了的孩子時﹐都感動不已。


2022年10月22日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858】 n 20221021   

 

      你可還記得:兒時公園遊樂場玩的韆鞦可以盪得多高嗎?滑梯由頂到底要滑多久嗎?今天你到康文署管理的兒童遊戲場看看﹐其滑梯全程長約4呎﹐滑完不過一秒!攀爬的膠梯台高不過三級。蹺蹺板消失之前﹐上下搖動也縮小到幾吋。氹氹轉的轉盤也消失了。地面舖了厚厚的安全膠墊。估計是安全第一指導思想下的產品。我們不禁問:孩子覺得好玩嗎?對孩子真的好嗎?

台灣有一群家長,深覺各地的公園遊戲設施(簡稱遊具)被更換成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模組;因強調安全,以致遊具尺寸低矮,挑戰性低,功能不足,孩子也因而少了認識自已能力的機會。遑論引起孩子的遊興。於是成立「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六年來成功推動約二百座公園遊戲場改建方案,掀起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新革命,讓孩子更想盡情的在公園裡玩耍。

    當公園或校園的遊樂設施強調安全第一時﹐成人也自然會要求孩子不要跑﹑莫滑溜得太快,盪得太高,跳得太遠。於是拆除了許多傳統的遊樂設施,換成毫不刺激的﹑極度相似的遊具模組。

       香港有個值得支持的組織: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她們強調:看重孩子.看得起遊戲!她們相信,遊戲是孩童的需要和權利﹐對孩子身心發育都很重要。孩子在那裏成長,就應該在那裏玩。多年來﹐智樂積極在全港各區推展不同的遊戲項目外,更參與了兒童遊樂場的改建﹐增加遊具的挑戰性﹐多樣性﹑活動量。還跟「領展」合作買了架遊戲車﹐送遊戲設備到公屋空地提供遊具。讓社區裡有孩子喜歡玩的遊戲設施。

       有興趣的可參看以下視頻﹐窺看智樂做了哪些工作﹐讓兒童玩得更開心。           

https://youtu.be/3eGE3-4CiQk

 或可掃描 QR code








 

 


2022年10月15日

我犯過的錯誤

830   20221014

  

多年教學生涯中﹐犯過不少錯誤。

其中之一是:中一地理課﹐教辨識地圖的「方向」時﹐以為很容易。因為當年家中老傭人三姐是個文盲﹐只懂麻將枱上的幾十個字。打麻將時都懂得東南西北﹐從不會錯。就以為學生都會明白﹐學生也笑著說﹐明白了。豈料在檢查作業時發現不少學生都搞錯了。追問之下﹐原來麻將枱上的東南西北是逆時鐘方向的﹐我們生活上真實的東南西北卻是順時針方向的。這是自己無知﹐不懂打麻將的規矩。

也嘗試過在中三四教授地球的「行星風向系統」。企圖使學生明白地球自轉偏向力 Coriolis force 這風向系統對全球風向影響很大﹐是形成旋風﹑信風和季風的重要因素﹐甚至對物體長距離運動 (包括河水流動沖刷河岸))也有影響;洲際導彈飛越幾千公里當然要計算這個偏向力了。

然而這個力牽涉物體的圓周運動﹑慣性﹑角動量angular momentum, 動量守恒等物理知識,對中三四學生(甚至對大學文科生)來說﹐根本就是先備知識不足﹐難以掌握。我當年花了很大氣力﹑找來多種視頻/動畫﹐包括花樣滑冰的旋轉動作﹑公園的旋轉盤 Merry-go-round 實驗等﹐希望學生通過直觀影象﹐明白事物在圓周運動中如何偏離原有直線軌跡﹑動量守恒等原理。

我當年有點偏執地認為:我都明白﹐學生就應該明白。經過幾年的努力﹐看著大多數學生似明非明的面容﹐又跟同行老師商議交流後﹐決定只要求學生「知悉這個現象」﹐而放棄要求學生明瞭現象背後的原理。

老生常談:向他人解釋事物﹐須按其文化背景﹑學歷水平﹐先備知識﹑語言習慣而設計解說才收效。好教師除了精通學理外﹐更要尋覓適切的教學的方法。



2022年10月10日

John Hattie 教學研究的八項發現

 John Hattie  教學研究的八項發現                                            --- 韓孝述

 

    (本文原連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專欄。現合輯成一文供參閱)

澳洲墨爾本大學John Hattie教授及其團隊,從1990年代開始,進行「顯證學習」visible learning研究,以統計學方法,綜合大量教育研究的元分析數據,探討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並以效應量effect size來表示每項因素的影響力。從2009年至今,已出版了10多本有關著作。他們在2020年更建立了名為Visible Learning MetaX的電子平台,因應不斷增加的元分析數量,定期更新每項因素的效應量。

       20218月更新的資料顯示,研究團隊綜合了1850個元分析(內含超過10萬個研究及3億個學生的資料),計算出320項因素的效應量,這些因素的總體平均效應量為0.4Hattie把效應量0.40.6界定為中等效應,低於0.4為低效應,高於0.6為高效應。Hattie及其研究團隊在分析了各項因素的效應量後,可得出八項主要發現:

       【第一項】發現是,以老師為「積極指導者」(activator)的「指導式教學」(guided instruction),例如回饋、直接講授、目標教學及通達學習,對學生成績有較高的效應(平均效應量0.6);而以老師為「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 的「促進式教學」(facilitative instruction),例如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問題為本學習及網上學習,成效並不理想(平均效應量0.17)。Hattie提供的解釋是,從「指導式教學」到「促進式教學」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老師用前者給學生打穩基礎,學生才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筆者主持的一些工作坊上,有老師認為,除了需要循序漸進,「促進式教學」所以低效,也可能是這些策略在設計上難度很大,老師要有足夠的培訓和實踐,才可以收到預期的功效。

【第二項】發現是,若把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歸類為學生、家庭、學校、教師、課程和教學六個範疇,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教師、教學及課程範疇(平均效應量為0.520.490.46),影響力較小的是學校、學生及家庭範疇(平均效應量為0.290.250.11)。從數據可知,教師對學生成績有最大的影響力,但也要留意,全部六個範疇都有正向效應,而且互有牽連,側重其一而忽略其餘,就難以產生協同作用。

第三項發現是,學校所推行的一些政策措施,例如小班教學(效應量0.18)、能力分班(0.1)及輔導班(0.18),未能收到預期功效,而留班(-0.32)更呈負向效應。這表示單靠採取政策措施,而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改善。類似情況還有電子媒介和工具,例如PPT0.26)、回應器(clickers)(0.24)及一人一平板(0.16),老師要有相應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展示所學,並給予立時回饋,電子教學才能夠發揮作用。

       【第四項】發現是與學校有關的情意因素,包括學校氛圍(0.43)、學校歸屬感(0.4)、課堂凝聚力(0.53)、師生關係(0.47)、教師期望(0.4)、不給學生貼標籤(0.61)及減少焦慮(0.4)。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成功學習,按老師對學生的親密度和控制性,師生關係可分為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及權威型四種型態,最有利的是權威型,其特徵是高親密度、高控制性,老師抱有高期望,但願意與學生協商,令學生對參與學習有安全感,不畏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

       【第五項】發現是直接講授(效應量0.59)與合作學習(0.55)同等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實施,以及何時採用。直接講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透過提問和練習,檢視學生是否理解。合作學習要有值得討論的議題,組員要具備知識基礎和協商技巧,並要有整理和匯報成果的能力。在表層學習階段,學生要掌握課題的基本概念和事實,教師的清晰講解,省時有效;在深度學習階段,學生要將概念聯繫起來並展開探究學習,小組討論就更為重要。

       【第六項】發現是自主學習策略(平均效應量0.54)對成績有中上效應。較簡單的策略如抄筆記(0.5)、劃重點(0.44)及溫習(0.49),對提升成績有中等影響;較複雜的策略如組織知識(0.85)、遷移和運用知識(1.09)、規劃目標(0.76)及自評反思(0.75),對提升成績有很大作用。

【第七項】發現是,老師常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只要稍加改變,便能增強成效。例如把平時的小測驗(0.36)改為通達學習式的測驗(0.61),通達學習的單元測驗設有AB兩卷,能給學生提供回饋和補救的機會,令學生努力進取。又例如把課前預習的單向式視頻(0.36)改為互動式視頻(0.58),學生一邊觀看影片,一邊做工作紙或在EdPuzzle電子平台上解答問題,會更加投入學習。

       【第八項】發現是,老師的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對學生成績的效應量高達1.36。老師之間的合作,比如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分享教材和試卷、共同討論學生的學習進展,有助增強教學的信念和能力,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2022年10月8日

一生受用的技能

【856】 20221007


十多年前﹐駐在一間中輕度智障學校工作。某天看見一年青教師很用心教一個男孩縛鞋帶。但孩子總是在中途混亂了步驟﹐或穿搭錯了左右﹐以致功虧一簣。教師說﹐這孩子應該可以學到的﹐每次都只是犯了小錯誤而已…我已經試了個多月﹐總是差了一點點。

這時有個資深教師經過﹐問我看甚麼?「在看教導學生縛鞋帶。」他也停下來觀看。不一會﹐他說:「不是這樣教的!」他指出如果用兩端不同色的鞋帶教﹐孩子便不會混淆左右﹐較易掌握了。年青教師就製作了黃藍兩色的鞋帶教。果然一小時後孩子學懂了縛鞋帶。

這事有兩點感悟:

一﹑同校的教師之間平日都各忙各的﹐少有交流。即使校內有教學上佳的方法和寶笈﹐都各自存在自已的腦中﹐沒有分享。這是典型的缺乏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的案例。不少機構裡多年從錯誤中學習到的經驗教訓往往沒有整理流傳﹐沒有推廣﹐甚至人亡政息。

是以後來我在各校都推介知識管理的工程。特別是特殊學校﹐老師們要自已開發課程﹑教法和教具﹐花了不少精力和心思。然而友校同業都不知道﹐各自在家中大煉鋼﹐重新發明車輪。校內的同事也未必知曉身邊有寶藏。

二﹑這教師因為相信該男孩可以學到﹐才會鍥而不捨地教了個多月。否則大可「以後你就用魔術貼的鞋吧!」這樣﹐孩子便學不到這種一生受用的技能-----用繩打結。

《小插曲》:三天前到屯門某校開工。羅副校長跟我說﹐你還記得多年前你講過縛鞋帶的故事嗎?我家中就有一個多年來都不懂縛鞋帶的孩子。當年聽你講這個故事﹐我回家就試。當天晚上孩子便學會縛鞋帶﹐用繩打結。

【後記】:    我從未想過﹐我分享一個小故事﹐竟幫到一個孩子學懂綁鞋帶。此文刊出後﹐羅副校長 來訊故事的下半場:原來羅副校在教會裡是SEN家長團契的組長。她在團契裡分享這做法﹐結果有幾個孩子都學懂了綁鞋帶。

2022年10月1日

深度參訪學校

【855】     n   20220930

  

    在職校長和教師培訓課程中﹐我都盡可能加入實地參訪友校的環節﹐藉此剌激思考。讓參訪者有機會省思自已學校裡似乎理所當然的傳統和文化﹐以作改善的參考。

    然而多年的經驗卻覺得不少參訪流於走馬看花﹐往往未必看出其中竅門要訣。因為一般參訪約兩小時﹐到校園各處逛逛。重點看一下該校的賣點或新建設﹐座談交流的時間不多。

    因時間所限﹐被訪的學校代表往往都只能介紹其可見的要點成果。例如:利用天台建了個花園或太陽能光伏板發電裝置;利用操場的角落建設了甚麼家教會或閱讀中心;又或如何改動課室用途成了學生喜用的健身室之類。訓輔部門的同事介紹他們引入了何種理念並採取了甚麼措施﹐致使學校校園生活發生了甚麼變化云云。

    然而卻少有機會聽到主人介紹當引入新想法或措施時﹐遇到何種躊躇﹑困惑和失誤﹐如何在各種方案間徘徊﹑特別是放棄了甚麼﹐才修訂形成今天的方案?如何處理反對的意見﹐怎樣說服帶領後進者跨越重重障阻向前?從哪裡找到助力和資源?在投標和說明書有哪些魔鬼細節次序要注意﹑免得在陰溝裡翻船等。於是參訪的外人只見今日的風光和成果﹐卻未必知悉其中走過甚麼彎路﹑爭議和苦惱辛酸等寶貴的關鍵重點。改革過程的細節往往最具啟發性﹑解難過關的故事可能震動心弦﹐卻是參觀成果時見不到的。

    嘗安排參訪者跟被訪學校的同事一起午餐或課後的會議﹐在拿著荼杯閒談時﹐往往聽到非常重要的訊息和故事。倘能旁觀友校同事的備課或會議﹐也許對習以為常的決策形式或操作﹐會有不同的思想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