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0月10日

John Hattie 教學研究的八項發現

 John Hattie  教學研究的八項發現                                            --- 韓孝述

 

    (本文原連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專欄。現合輯成一文供參閱)

澳洲墨爾本大學John Hattie教授及其團隊,從1990年代開始,進行「顯證學習」visible learning研究,以統計學方法,綜合大量教育研究的元分析數據,探討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並以效應量effect size來表示每項因素的影響力。從2009年至今,已出版了10多本有關著作。他們在2020年更建立了名為Visible Learning MetaX的電子平台,因應不斷增加的元分析數量,定期更新每項因素的效應量。

       20218月更新的資料顯示,研究團隊綜合了1850個元分析(內含超過10萬個研究及3億個學生的資料),計算出320項因素的效應量,這些因素的總體平均效應量為0.4Hattie把效應量0.40.6界定為中等效應,低於0.4為低效應,高於0.6為高效應。Hattie及其研究團隊在分析了各項因素的效應量後,可得出八項主要發現:

       【第一項】發現是,以老師為「積極指導者」(activator)的「指導式教學」(guided instruction),例如回饋、直接講授、目標教學及通達學習,對學生成績有較高的效應(平均效應量0.6);而以老師為「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 的「促進式教學」(facilitative instruction),例如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問題為本學習及網上學習,成效並不理想(平均效應量0.17)。Hattie提供的解釋是,從「指導式教學」到「促進式教學」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老師用前者給學生打穩基礎,學生才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筆者主持的一些工作坊上,有老師認為,除了需要循序漸進,「促進式教學」所以低效,也可能是這些策略在設計上難度很大,老師要有足夠的培訓和實踐,才可以收到預期的功效。

【第二項】發現是,若把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歸類為學生、家庭、學校、教師、課程和教學六個範疇,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教師、教學及課程範疇(平均效應量為0.520.490.46),影響力較小的是學校、學生及家庭範疇(平均效應量為0.290.250.11)。從數據可知,教師對學生成績有最大的影響力,但也要留意,全部六個範疇都有正向效應,而且互有牽連,側重其一而忽略其餘,就難以產生協同作用。

第三項發現是,學校所推行的一些政策措施,例如小班教學(效應量0.18)、能力分班(0.1)及輔導班(0.18),未能收到預期功效,而留班(-0.32)更呈負向效應。這表示單靠採取政策措施,而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改善。類似情況還有電子媒介和工具,例如PPT0.26)、回應器(clickers)(0.24)及一人一平板(0.16),老師要有相應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展示所學,並給予立時回饋,電子教學才能夠發揮作用。

       【第四項】發現是與學校有關的情意因素,包括學校氛圍(0.43)、學校歸屬感(0.4)、課堂凝聚力(0.53)、師生關係(0.47)、教師期望(0.4)、不給學生貼標籤(0.61)及減少焦慮(0.4)。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成功學習,按老師對學生的親密度和控制性,師生關係可分為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及權威型四種型態,最有利的是權威型,其特徵是高親密度、高控制性,老師抱有高期望,但願意與學生協商,令學生對參與學習有安全感,不畏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

       【第五項】發現是直接講授(效應量0.59)與合作學習(0.55)同等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實施,以及何時採用。直接講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透過提問和練習,檢視學生是否理解。合作學習要有值得討論的議題,組員要具備知識基礎和協商技巧,並要有整理和匯報成果的能力。在表層學習階段,學生要掌握課題的基本概念和事實,教師的清晰講解,省時有效;在深度學習階段,學生要將概念聯繫起來並展開探究學習,小組討論就更為重要。

       【第六項】發現是自主學習策略(平均效應量0.54)對成績有中上效應。較簡單的策略如抄筆記(0.5)、劃重點(0.44)及溫習(0.49),對提升成績有中等影響;較複雜的策略如組織知識(0.85)、遷移和運用知識(1.09)、規劃目標(0.76)及自評反思(0.75),對提升成績有很大作用。

【第七項】發現是,老師常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只要稍加改變,便能增強成效。例如把平時的小測驗(0.36)改為通達學習式的測驗(0.61),通達學習的單元測驗設有AB兩卷,能給學生提供回饋和補救的機會,令學生努力進取。又例如把課前預習的單向式視頻(0.36)改為互動式視頻(0.58),學生一邊觀看影片,一邊做工作紙或在EdPuzzle電子平台上解答問題,會更加投入學習。

       【第八項】發現是,老師的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對學生成績的效應量高達1.36。老師之間的合作,比如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分享教材和試卷、共同討論學生的學習進展,有助增強教學的信念和能力,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