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2月2日

中史科的課時

562 nnn 德叔 《教育心語》20170203


  即使中史科在初中三年獨立成科﹐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的中國歷史有個概略的認識﹐也非常不易。 按十多年前我修讀並任教的中史課程﹐大致每周(或六日周期)有兩節中史課﹐共八十分鐘。 一年上課約廿六至卅周。 即是:中一學生在約二千分鐘裡要知悉從三黃五帝到魏晉南北朝近三千年的歷史概況。 由於課程原則是「詳近略遠」﹐中二級學生由隋唐至明末 (581-1644)平均兩分鐘學一年。
  舉例:當年我任教明史共有六周十二節。 內容由朱元璋開國到崇楨帝煤山自縊276年的政治史外﹐還要加點交通和文化史。
  依書直說帝王家譜﹐當然枯燥無味。 講治亂興衰的大格局﹐也嫌缺乏細節血肉支撐。 但中二學子﹐對明史全無先備知識﹐也無生活實際需要和聯繫﹐無心向學實在正常不過。 要學生肯學而覺得有趣﹐實在考教師的功力。
  是以教師先要澄清中二學生學史的目的。 跟著要選取 (或放棄) 這二百多年裡的哪些事件﹐然後組織舖排﹐在這十二節課裡讓學生經歷。
  每位教師選擇時都可能各有重點和喜好。 有人覺得要談張居正或東林黨﹑有人指必須認識宦官和東西廠錦衣衛﹐有人重視君主集權廢相及其影響。 但這又與中二學生何干?
  我訪問了休息室裡的非中史科同事:「幾十年過去了﹐你還記得明朝有甚麼嗎?」答案是:鄭和下西洋﹑長平公主帝女花﹑獨臂神尼﹑龍門客棧﹑明教張無忌﹑游龍戲鳯﹑唐伯虎點秋香﹑金瓶梅和西門慶﹑吳三桂和陳圓圓……大多都不是課堂上得來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