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2月9日

文藝作品更入心肺

563 nnn 教育心語20170210

  如果只得初中三年﹐每周兩節的中史課﹐加上教學素質的參差﹑學習的心態和考核的方式等影響﹐一般人從學校課程得來的中史知識﹐大柢都是一個概略的時序框架。 散亂地附連著個別獨立的人物故事﹑若干政治事件並一堆人名地名而已。 幾年後中學畢業時﹐相關資料已經模糊混淆了。 遑論由此而對中國歷史生特別的愛好﹐更談不上因此而「愛國」。
  「愛」是感情範疇的事。 對自己國家的愛﹐其中的學問太複雜﹐於此不詳論。 只能肯定:對自己的國家「無知」則不會愛。
  對自己國家的認知和感情﹐不能只靠教科書所載﹑教師所講。 而需要中史課外各媒介提供的資訊增潤﹐生活上的經歷充實﹐才有果效。 故民間傳奇﹐武俠小說﹑詩詞歌賦﹑充滿睿智的成語金句﹑壯麗河山的景色﹑賞心悅目的音樂舞蹈﹐使中華文化和人物豐滿而立體﹐使歷史事物間的關係脈絡更清楚鮮明。 紀錄片/故事片等視頻媒體。 其情節內容雖或有誇張改動甚至可爭可議﹐但其視聽和娛樂元素卻具親和力﹐更易入腦而動情。 對一般民眾來說﹐才是「生情」的根源;推動國民教育﹐可能比乾硬的口號結論更有力。
  對我輩戰後香港出生的「太平人」來說﹐甚麼國家興亡﹑共赴國難﹑抗戰殺敵﹐盼望祖國強大等情懷﹐大多不是讀書而得。 而是來自長輩口述其親身經歷﹐說戰爭的離亂逃難苦況﹑講鐵蹄下的屈辱;來自漫畫《財叔》打日本鬼子﹑歌曲《黃河大合唱》﹑電影鐵道/平原游擊隊﹑八百壯士﹑八千里路雲和月﹑間諜天字第一號/長江一號等文藝作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