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7月9日

整合閱讀碎片

教育心語 20150710

          生活節奏急促﹐零碎的時間片段也要充份利用。 等候公車等人時,指尖輕撥手機,就等於身邊常備百科全書﹐圖文並茂的資訊﹐包括實時視頻紛至沓來。 
  接收訊息方式大異從前。 電台新聞每條訊息壓縮到150字左右;電視每則新聞平均約20秒 (可能由13個畫面組合而成);地鐵內「走馬燈」新聞每則只得20字。
  平日從電子媒體接收的資訊﹐多是奪目標題式﹑無頭無尾結論式;即使是金句﹐也抹去了語境因緣﹑ 背景脈絡而顯得缺斷不全。  背景複雜到專業行家也難說清楚的事件﹐如病毒基因與醫療﹑政治哲學與國家興亡﹑國際金融的險惡風雲﹑民族間兩千年的恩怨情仇﹐最後都壓縮為140字的微博或30秒的視頻。
  如今的閱讀模式,不是捧著典籍在枱燈下靜讀,而是站在月台和車廂﹐拿著手機或板腦瀏覽訊息碎片。工作桌面上兩塊23吋螢幕﹐共開了五個視窗﹐眼球來回跳躍於紐約﹑義烏﹑悉尼﹑都柏林和開羅之間﹐同時與鄰桌同事在手機上交換意見﹐多工並行。
如果教師的工作是裝備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的未來﹐則怎樣才可以培育學生能夠掌握這種生存技能﹑生活方式和工作要求呢?對於我們這批老一輩的數碼新移民來說﹐既要持續進修學習﹐更要不時退修省思:怎樣教導學生(和自己) 整合海量的碎片成一幅比較完整的知識圖譜﹐方不致迷失於大數據的迷宮之中?對絕大多數家長和教師來說﹐根本就未學過﹐甚至未想過怎樣跟孩子們一起面對數碼年代的這個挑戰。
          數碼世代的閱讀素養﹐不是電腦科老師的專利或專責﹐而是教育工作者的全民任務。 因為大中小學生都要懂得如何起步﹑如何進深﹑如何篩查核証﹑如何抽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