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12月2日

舉頭三尺

【915】   20231201



 

 

    訪校時跟年青教師閒談﹐方知她們多不懂校旁的北帝廟供奉的是何方神聖。他們與一般市民相似﹐分不清儒釋道﹑神仙佛。因而未能善用社區宗教文化資源﹐導引學生正確認識或參觀境內外的宗教道場;甚或視之為迷信﹐敬而遠之。

    到殯儀館參加喪禮出來﹐不少人也不知剛才所見的是道教還是佛教儀式。也難怪﹐也許喪禮主人家亦分不清。後人但求心安﹐全交由殯儀商代辦喪禮﹐也未必會深究。其中也許已滲雜各類宗教儀軌。

    倘教師想引領學生關注認識社區的宗教文化﹐可參考網上線下豐富的資料﹐其中有不少相關的歷史說明和趣味故事。但宜先向學生澄清一些基本概念。

    佛教由印度傳入。在港澳的佛教場所大多稱為寺﹑禪院﹑精舍﹑淨苑之類。道教的則多稱為「觀」。敬奉祖宗先烈的多稱為「祠」。稱為「廟」的﹐一般多是中華本土民間宗教供奉的神明或歷史上有德行的聖賢。包括:孔子﹑魯班﹑華光師傅﹑楊侯﹑關公﹑康公﹑車公﹑包公﹑文昌帝(掌管功名)﹑金花娘娘(能照顧孩子健康快高長大)﹑藥王﹑財神﹑二伯公/土地公﹑城隍。三聖﹑七姐﹑呂洞賓﹑黃大仙.哪吒﹑王母娘娘等﹐其中有些更是小說人物。至於譚公﹑洪聖爺﹑龍母﹑北帝﹑天后都是水神﹐掌管水陸平安。

    更有敬拜古樹和石頭(石敢當)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當然會拜毋需姓名形象的天和地。

    觀音﹑地藏王等本來是佛教的菩薩﹐但日久漢地民間演化成為多種職能的神明。慈悲普渡眾生的觀音菩薩不只由男性變為中性或女性﹐更可以向她借貸或祈求多生兒女。

    民間宗教﹐大體都反映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