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4月6日

通俗的解說


726 ¾¾¾¾20200403


        博物館的主要觀眾對象是普羅大眾。 到科學館或太空館的不一定修讀理工科甚或不知何謂心宿二和電磁波;到藝術館的更多是不知印象派﹑莫奈Monet或趙少昂是誰。 到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僅少數知道白堊紀﹑鸚鵡螺化石或三角龍為何物。  
        對多數人來說﹐到博物館去﹐主要還是開眼界見識一些未知或學習不熟悉的事物﹐多於去欣賞珍品或朝聖。 到蒙娜麗莎面前打卡拍照的興趣多於去瞭解文藝復興的歷史。
        年前香港公開大學一位學者曾做調查﹐ 結果指出沒有藝術背境的觀眾很喜歡博物館的多媒體導賞活動和協助。 不少觀眾對照了多媒體中的實景和作者的畫作﹐方知道作者的創作意念和特質。 一般觀眾當知悉展品的背景故事﹐方知道展品的價值和意義。 故策展人和導賞員都要考量外行人的觀點和興趣和需求。
        導賞員和教師一樣。 既要「備課」﹐更要「備人」。 要懂得受眾的水平﹑疑惑﹑需要和心態。 導賞解說詞宜通俗淺白﹐要懂得用今天現代語言訴說古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細節﹑用中學水平的話語解釋科技前沿的尖端新知。
        內地電視頻道的文教節目﹐無論是《百家講堂》﹑《文明之旅》或《如果國寶會說話》等﹐講者﹑編導和主持人都嘗試用優雅而淺白的語言和圖象把學者們數十年窮經皓首的枯燥研究成果向公眾介紹。 故此每當見到考古人登山涉水在風霜烈日下的艱苦工作後﹐最終抽絲剝繭地將沉睡地下的古物解密﹐並化作生動趣味的故事﹐我都深被感動。 須知十來分鐘的節目﹐往往凝聚了幾代學者的研究心血。 教師從中可學的甚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