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3月8日

活動課程化的社經條件

618 n 《教育心語》20180302


        校園活動課程化趨勢的出現﹐既有教育上的需要﹐也有學校內外各種因素的推波助瀾﹐這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多方的共力。
  社會上的社福機構﹑商貿企業甚至政府部門﹐一方面要推廣企業形象﹐也要盡企業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益出點力﹑做點事。因而愈來愈多開放其場地和設備供學校參觀或使用﹑為學生提供職業相關經歷或就業輔導﹑接納學生一起做些社會服務和義工﹐甚至提供人力和財力支持學童的學習等。
        有些學校強調課外活動的教育功能外﹐私底下也不乏視之為一種市場推廣的宣傳手段。 在講求名氣品牌﹑教育也要推銷創新意念的風尚下﹐某些學校競相比拼活動的數量和成績。 面臨收生危機的學校﹐不排除有些可能要靠宣傳活動的成果作為救校/上位的靈丹。
        當家長知悉課外活動不單有助孩子的成長﹐更可能有助子女的升學和就業﹐就會主動要求學校提供相關的活動。 倘校方供應不足﹐持分者就會在市場上尋覓供應。 這種供需在校園門牆之間﹐造就了龐大的商業市場。 大量專業活動機構應運而生外﹐也促使了大量學校活動外判給這些機構。
        付鈔購買服務的家長和學生甚至學校﹐對購買的服務當然要求詳列活動內容﹒理念和產岀果效﹐以求物有所值。 在活動質素要保証問責的風氣下﹐供應者便要強調提供的乃是專業服務﹐由有證照文憑的合資格導師帶領﹐參加活動後達標的學生會獲發相關的証書。
        在問責的氛圍下﹐本來自發「玩玩吓」的興趣活動或善心助人的服務﹐也逐漸納入正規的課程﹐甚至成為學校「必修」課程之一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