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7月20日

義工:社會資本

586】  《教育心語》20170721


  工餘參與一些義務工作和公職。主要是青少年社福教育機構的工作。
  幾十年來﹐在義工圈裡交了不少朋友﹐聽了不少故事﹑長了見識。 其中包括生活中較少接觸的智障社群﹑邊緣青少年﹑少數族裔﹑制服部隊等。 作為長期生活在校園的教師﹐義工開拓了我的眼界胸懷。 若非因著義工的關係﹐根本就少有機會瞭解邊青和弱勢社群的心態和需要﹑也基本上對智障人士或少數族裔的生活狀況和困難無知。 表面上他們是義工的服務對象﹐其實義工因此學得大量社會知識﹐是義工的老師。
  此外﹐我很珍惜跟我一起工作的義工們的來往。 他們不少是社會各行業的專才﹐在其業界各領風騷。 其中有家庭主婦﹑法律/ 金融/ 政府公務員/ 建築規劃/ 醫護界等﹐也有電子商貿或旅遊/物流業的精英。 每次工作後的飯局茶聚﹐大家談天說地﹐各抒己見﹐真的是一個民間智庫的縮影。 從街市行情到互聯網動向﹑由經濟脈搏到醫護常識﹑行業內幕掌故到烹調美食的心得等。每次聚會﹐都是知識的盛宴﹐在思想領域上都滿載而歸。
  最近不少義工朋友因年紀漸長而退休淡出﹐卻積極推介其子女進入這些服務多年的義工團體。 大家都不諱言﹐非常珍惜在社團裡的交往和得益﹐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得以蒙福。
  這就是「遺傳的」﹑跨代的社會文化資本。 而這種資本不一定依仗投入金錢和物質﹑而主要靠真誠盡心的服務與付出﹑靠長期的關懷和表現贏取同工的尊敬。 老義工們安排自己子女參與和接班﹐是家教家風﹑也是長遠的投資:為一下代構築一個社會網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