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5月18日

以展品印証書本

577 ¾¾¾《教育心語》201705019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有三層共十七個展廳

全館佔地七公頃。由中央公園劃出一片地來建成
藏品二百餘萬。入場費隨緣樂助。館方建議價US$25。$5亦可。 

 內有中國館。館中有仿蘇州網師園一角。可惜無水。 

 埃及館藏品豐富。有把整個建築物從埃及拆下﹐在館內重建。

 展館之一是中世紀宗教文物。內容也豐盛。

2017年MET由中國借來168件秦漢精品展出。
此其一:二千年前的絲質枕頭能保存至今﹐極為難得。


  一般人因知識背景限制﹐對博物館展示文物﹐只能觀賞或瞭解其中一小部份。 個別專門展覽﹐觀眾倘無先備知識和導賞協助﹐更是過門不入﹐走馬看花﹐或入了寶山空手回。
  儘管有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提供展品的基本介紹或錄音導賞﹐最好還是有導賞員現場引導互動﹐才有助觀眾認識展品。
  導賞的解說詞很難面面俱圓。 即使學富五車的專家發表了學術專著﹐策展者精心設計說明﹐也難適切不同文化背景﹑年齡和要求的觀眾。 好的導賞員﹐可以跟觀眾互動﹐針對觀眾特性而調適解說﹐就如教師要因才施教。
  例如古墓葬的墓室選址﹑建築設計﹑棺槨和隨葬品等都大有學問﹐但觀眾有興趣嗎?陪葬品中﹐有死者生前所用的實物 (如鏡梳﹑虎子﹑飾物﹑武器﹑食器﹑官印﹑錢幣等)﹐皆反映死者生前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 各類非實物的陪葬品﹐例如著名的兵馬俑﹑金鏤玉衣﹑搖錢樹﹑動物﹑車馬﹑守墓神獸等﹐更反映當時抽象的信仰﹑期盼和價值觀。 倘能結合已有知識﹐是上佳的形象化教材﹐印証書本和課堂已得的知識。 這類參觀的學習策略﹐主要是通過接觸具體的文物﹐鞏固抽象的概念﹐如盼望和信念等。 陪葬品遺留後世﹐使後人可通過具體的文物﹐而接近這些已經消逝的意念。
  故參觀前要有一些背景資料。 例如相關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社會階級或家族的尊卑格局﹑文化背景﹑當時如何理解和看待亡靈﹑陪葬的信仰等。
  導賞員的優勢是:可以機動地因時制宜調節內容重點﹐向觀眾介紹展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