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31日

菠蘿包石

教育心語 20160101


          地質公園導賞員既是科普工作者﹐也是教師。 好教師需掌握必要的學科教學知識PCK﹐更需因應觀眾極大差異﹐要臨場應變方能因材施教。
          曾多次參加地質公園的導賞活動﹐見到經審核持牌的導賞員都有豐富的知識基礎﹐然而個別卻因經驗或信心不足﹐未能針對對象而調校內容﹐有點可惜。
          以西貢橋咀島海灘上菠蘿包石為例。作為科普工作者﹐如何向觀眾解說岩石的頁狀剝落和塊狀崩解?是否需要詳釋岩石的礦物成分﹑或與白堊紀西貢區超級火山爆發的關係?那要視乎參觀者的先備知識有多少?他們對這類知識的需要或興趣有多大?有多少時間可以講解?導賞員手中有哪些「教具」可以協助說明?
  倘對象是大學主修地理地質的﹐可以介紹當前科學家們尚未有結論的爭議點﹐各家各派學說間的矛盾和推論理據。
          對於高中修讀地理的學生﹐當然宜結合課程﹐列舉現場各種岩石風化的例證﹐甚至出示各地的例子(圖片或平板電腦中的視頻資訊)說明。 更可以深入解釋這等風化現象為何集中在海灘的這一部份﹐而非在更高或更低的位置;亦可解釋岩石的礦物成份在風化過程中的變化。
          對於沒修地理的一般中學生和市民﹐則宜用普羅大眾都明白的生活事例﹑語言和比喻 (如熱脹冷縮﹑洋葱狀/頁狀剝落)﹐說明岩石如何崩解分裂。 相關礦物成份或地質年代就毋須太精確了﹐因為一般市民可能只聽過侏羅紀﹐對白堊紀多數沒有甚麼概念;談酸性流紋岩的二氧化硅含量﹐有點曲高和寡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