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3月27日

低調試行自主學習

教育心語 20140328

行自主學習,必須要答:孩子為何會「自主」?動機何在?能力何來?環境容許嗎?生理和情意條件成熟嗎?什麼是必要條件?哪些是重要的充分條件?外地的方法,翻譯後就可以移植?如何在香港本土落地生根?要作哪些調校和配套?教師、學校和家長要做些什麼或不做些什麼才可以成就此舉?
對本港教師來說,到廣州思源、山東濰坊或杜郎口見識過了;看過若干國內各地分享實戰經驗的書,似乎還是不知從何入手。再參看美國的翻轉課堂、台灣的「均一教育平台」甚或看了「淘寶同學」和騰訊的「微課」,可能更加眼花撩亂。何况各地課程要求迥異,課件質素參差,解說良莠不齊,介紹操作也怕未夠翔實,缺漏了細節中的魔鬼精靈,其描述成果效能又怕有水分。
        試行新教法,未見成效,疑慮重重,乃是常規。
        我們不贊成盲目跟風冒進。過去各種「新猷」如果有點成績,大抵都是「先試點,後鋪開」,摸住石頭過河,總結經驗,方有所成。過去兩年來,本地有約十餘間學校,各取重點,作了不同嘗試;也開了幾次經驗分享會。旁觀者仍是觀望的多,下水者少。
        如要試行自主學習,不妨先拆解自主學習的成分,逐步引入其中元素,由小步子開始。任何革新都可能失敗,肯嘗試已經很勇敢。故宜考慮由原先教法作小改動開始,更毋須作大宣傳,免得徒負「成敗之名」的壓力。台灣不少成功者都是由自己做起,其校內有些同事直到傳媒來訪,方知隔壁課堂已經起了變化。

1 則留言:

  1. 陳校長:

    教育,尤其是教育改革,都不應盲目跟風,今天想到這樣,就這樣做;明天想到那樣,又那樣做。
    我尤其厭惡那些打著自主學習旗幟,在課上一無所為的老師。相信,此點沒有比學生體會更深。
    我這樣說,不是認為自主學習不好,而是在強調自主學習時,教師事前給了學生什麼樣的準備?
    以使自主學習不至流於"吹水式放羊", 一節課下來,"殺"的不僅是時間,也是學生寶貴的光陰。

    謝謝您的分享和啟發。

    KI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