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9月19日

論政的知識基礎

教育心語 20130920

教育政策﹐關乎千家萬戶的生活和期盼﹑關乎社經人力資源的質素和供應﹑更牽涉到大量長期資源投放。持分者極多。 而教育系統的輸入和過程變數繁雜﹐不能或不易控制﹐產出(即學生的質素)不易保証。
大家都關心教育﹐不時對各項教育政策多所評斷﹐然而對這些政策的來龍去脈所知不多不全。 評論前﹐特別是專業的傳媒工作者﹐不妨多查究一下各政策的沿革背景:當年諮詢和決策時﹐各類持分者的理據何在?當年贊成的是甚麼人﹐今天他們又怎麼說?例如:
1.     將升中學生按小五六成績分為五組﹐為何十一年前﹐改變為三組?這不是擴大校內的學習差異麼?
2.     小五六的男生生理上較女生遲熟。成績普遍不及女生。 卻要男女生共排一隊升中是否公平?
3.     以往將社會上「不適應主流文法中學」課程的學生﹐入讀職業先修學校﹐為何會取消「職先」?
4.     甚麼人最堅持(或反對)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
5.     為何要將中學大學的學制由五二三改為三三四?
6.     通識科是如何出現的?當年的設想與今天有何差異?為甚麼?今天的批評論點﹐當年有否考慮和回應?
7.     為何會出現直資學校?當年有否考慮過會擴大貧富懸殊?
8.     幼稚園學券制如何產生。 為何不適用於中小學?或為何不將幼稚園轉為資助學校?
9.     TSA有甚麼功能?有人要求取消﹐表示了甚麼?有何影響?
10.  學校外評行之十餘年﹐當年是如何產生?今天有人要求取消﹐意味著甚麼?

政策沿革的知識﹐是理性討論的基礎。 評論教育政策的﹐無論是教師﹑傳媒界或意見領袖﹐都宜做點功課﹐方不致誤導或被誤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