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7月16日

泡水館

844  n20220715

 

    陪著一批教師參觀認識市區古蹟和昔時生活。來到西環半山般含道沿著三條斜路(東邊街、正街、西邊街) 迴旋下行到電車路。沿途有不少景物都富趣味故事﹐很值得細味。對各年齡段的市民都值得一知。這是認識早期香港歷史的一條上佳考察路線。
      沿著西邊街下行﹐來到與第二街交界處有一始建於1894(重建於1925) 的粉紅色公共浴室。時下青年很難想像昔日公共浴室的功能和重要性。
      二次大戰後到1960年代﹐一般市民居住環境頗差。一層唐樓七百方呎﹐會間隔成幾個房間﹐甚或冷巷再放置兩層或三層「碌架床」﹐非常擠迫。筆者1950-60年代住油麻地廣東道﹐一層樓便住過廿多人。廿多人共用一個踎廁﹐一個厨房。因地方淺窄﹐不少住客是「無權」使用厨房的爐灶燒水煮食的。洗澡也要排隊互相遷就。因此公共浴室需求是很大的。
     
公共浴室分男女。男的每個浴格較窄﹐女的則較寛。理由不詳。浴室全天供水﹐現今熱水則限時供應。但早年沒有熱水供應﹐冬天如何洗澡呢?故在浴室附近應必有一「泡水館」賣熱水。這類賣熱水的店舖在六十年代末才消失。
     
皆因當年用柴炭煲水很麻煩耗時。1960年代火水爐普及後才改變煲水難的狀況。記得少時在油麻地廣東道至新填地街之間有幾間泡水館。門前柴火不絕以大銅鍋燒水。當時街坊會學校的工友回憶:以「斗零」拿著暖水壼可買兩壼水。若只取一壼﹐則泡水館會給予一竹牌為記﹐稍後/明天可`凭牌換領第二壼。據悉當年澳門一毫可換五個牌﹐即價錢較便宜。
     
不少男工未能在住處洗澡﹐便帶著衣物到泡水館買一桶水﹐並借用其後欄的廁所沖涼換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