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5月1日

校舍憶舊

833】   20220429

 

     香港五六十年代但求安置大量急增的學生﹐中小學校舍談不上甚麼設計或美感了。不少校舍就混在普通民居建築之中。徙置區六樓以下是住房﹐七樓天台圍以鐵絲網﹒木板鐵板膠布就是學校課室。不少同學還記得﹐教師校長的校務處在六樓佔兩個住宅單位。

    稍後在公營屋村中建有獨立的火柴盒式小學校舍。每層樓中間是走廊﹐兩旁是課室。可以想象噪音彼此干擾非常嚴重。地下的雨天操場即禮堂。六樓天台蓋上鐵皮和膠板或膠布遮風擋雨﹐就成了不同的多用途課室。學校旁有小型籃球場可上體育課﹐與屋村共用。據知現在仍有幾所火柴盒在運作。

    當年我就讀土瓜灣農圃道官小。上下午校共用校舍﹐各有24班。每班標準45人。上下午共有2160人共用一個籃球場。校舍是三個火柴盒的凹字型組合﹐籃球場放在凹字中間。沒有禮堂﹐只有兩個雨天操場。當年父母親都慶幸我能入讀這間光鮮明亮有鋼窗的新學校﹐街坊親友知我能入讀也欣羡不已。

    六十年代官津中學的設備陸續改善﹐有禮堂﹑操場﹑實驗室和圖書館等。但迄七十年代中期仍有不少私立中學校舍混在住宅/商業大廈中若干層。小息時﹐學生活動空間就在走廊中挨牆而立﹐約十分鐘後又再入課室上課。著名私校如新法等﹐有操場是少有的。不少學校就在附近公園或球場上體育課。

    老牌教會學校﹐因為歷史因素各佔城中山頭﹐連接教堂修院等﹐空間較寛廣。建築也各有特色。如華仁﹑拔萃﹑喇沙﹑瑪利諾﹑聖瑪利和聖嘉勒等是。其中九華男拔慈幼鄧鏡波等甚至有一個或以上草地足球場﹐算是得天獨厚了。

【以下是徙置區的天台學校】


僧多粥少


天然光照明

努力認真

排隊守規才安全


七層大廈
大地在我腳下

達官貴人來參觀


這校有校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