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2月6日

導師的態度

761 n n 20201204


         改革通識科課程的訊息中﹐有「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有教育團體問:如屬實﹐關於參觀甚麼地點和內容﹐有何建議?

         德叔認為:參觀地點或主題較次要﹐關鍵是參觀的安排設計和參觀時導師在旁的解說闡釋。即使是相同的解說資料﹐導賞總結時的語氣態度﹐便足以導引學生作出不同的結論。故我一向認為:教師/導師的心態和教學時「聲」「氣」「神情」往往比教科書或教材更重要。

         記得某年陪同香港某校教師數十人上廣州考察某校的自主學習狀況﹐順便見識羊城新貌。全程食宿旅費由學校全包﹐皆大歡喜。然而教師群中有幾個具「批判性」態度的﹐全程一直唱反調。初時同事們尚不置可否﹐後期同事間便有點唇槍舌劍了。

         參觀學校前﹐便認定人家必然將最好的班級展示﹐事先排練好才讓我們看﹐故必然看不到真象。我介紹這是一間開設不久的民辦學校,主要收取進城的民工子弟﹐家長的社經地位較低﹐學業水平不高。我們主要參考人家的教學法﹐如何促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唱反調者問:敞校在港也有點名聲﹐生源多是中產階級以上﹐何不參觀執信﹑廣雅﹑省實﹑華師附中呢?

         考察學校之後參觀文化名勝。有人讚嘆幾年不到廣州﹐舊貌換新顏。卻有人輕藐地指新城區的廣東省博物館﹑圖書館與「小蠻腰」等皆是形象工程而已。進入展館後﹐見參觀人數不多﹐便批評是大白象。我心想﹐如果人頭湧湧﹐又會否批評為何不限制人流。 到五層樓看博物館﹐又指展品十年如一日﹐沒有新意。

         由這類教師帶隊參觀﹐看甚麼都不重要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