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8月21日

導賞時說甚麼


693 n  20190816


        無論展品是一件仰韶文化的彩陶或一座古建築﹐是一具木乃伊還是一片竹簡一幅名畫﹐導賞員和參觀者已經站在展品前﹐觀眾清楚看見展品的形狀大小顏色﹐導賞員還要講些甚麼才合適?
        觀眾的基礎背景各異﹑關注不同﹐想知道的便有差別。 一般都想知多一點關於展品的:
1,歷史地理背景;                                 
2.製作工藝和物料;
3.科技的特點和設計精要;                  
4.功能和用途;
5.文物流轉易手的故事;                      
6.現今的意義;
7.由此連接的其他資料﹑趣事或聯想……等。
        以上各項互相關連又博大精深﹐每一項都可以是篇博士論文。 導賞時間短﹐宜精略簡要便好。
        展品的背景﹐包括了時代的社經背景和周遭地理環境。 例如講仰韶艾化的彩陶瓶罐﹐就得介紹新石器時代是甚麼﹐當時人類衣食住行的生活概況;器物的裝飾發展(由無紋飾到繩紋到彩繪) 講良渚玉器﹐須指出當年先民還未懂得冶煉金屬﹐沒有金屬工具﹐觀眾方會明白光滑玉器的珍貴性﹐並由此導出社會分工的條件。 介紹秦漢竹簡可以介紹世界各地文字載體的種類﹑演變和異同。 談廣東/新界客家建築﹐要介紹華南地理氣候和生產背景。 面對英國石陣Stonehenge的殘垣壞柱﹐最好有回復原狀的圖片對照解說。 參觀港島西邊街一座上百年的公共浴室﹐就要帶領觀眾回到一百年前﹐知悉港島基層市民的生活景況。
        觀眾明瞭展品的時空背景﹐喚醒和勾起其已有的先備知識經驗作出鏈接﹐就較易想像和設身處地理解展品的意義。 倘能因而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探索心﹐進而發生提問互動就更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