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1月5日

唔生性

教育心語 20111104

  曾接觸過有些領取綜援的貧困子弟,發現其生活作風與消費習慣,與中產家庭的子女相仿。初時有點意外,政壇朋友指正:難道窮人就不應享受好一點嗎?當下語塞之餘,更自勵今後多細緻觀察。
  近月在新界西北的屋邨學校工作。據校長介紹:該邨是區內領取綜援率、自殺率與精神抑鬱病發率最高的屋邨之一。到邨內食肆與家長閒聊,復與該校家長代表接觸後,知悉不少家長儘管自己節衣縮食,對子女卻頗為手鬆,盡量有求必應。她們期盼子女能過上「好日子」。故子女要求的電子遊戲機、名牌波鞋衣著、幾千元的智能手機,全都不缺。家長們異口同聲:子女都升中學了,怎可以讓他們失禮自卑呢?為了使孩子專心讀書,絕少向子女披露家境的拮据和成人間的矛盾。
  家長們又自愧學歷低、不懂英文,更不明白電腦和上網,故覺得對子女的功課幫不了多少,就傾向讓孩子過「好一點」的物質生活。簡言之,就是不識教和不敢教。
  有些家長混淆了孩子的「需要」和「要求」、誤認了「學歷」等於「實力」。看輕了自己的強項:經歷——食鹽多過佢食米,行橋多過佢行路。食鹽,就是走出了難耐的嚴酷,嘗過百般鹹酸苦辣。行橋,就是走過險惡世途,遇水搭橋,解難渡險。
  因為體驗過艱辛的歷練,捱過了人情世故的煎熬,才獲得了千金難買的經歷。家長們應該有足夠信心去指導後輩,分享長輩對人生的感悟。家長們應當揭示家中經濟窘迫,十樽七蓋,孩子才會認清事實,才會生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