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0月17日

古銅鏡的背面

《教育心語》20111014  
馬家窰彩陶 (仰韶文化)


     帶學生到博物館學習﹐是將課堂搬到一個新鮮陌生的環境。 備課時﹐要備人備物之外﹐更要備環境流程﹐這就比課堂教學的備課更細緻周詳方有成效。
     博物館中寶物能否成為學生的滋養補品﹐教師的導賞功力是關鍵。多年來都提醒教師:莫將學生交給博物館的導賞員﹐便算「交差」了事。 倘若使用博物館提供的導賞員服務﹐也得先與導賞員溝通﹐說明今次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特性。 當然最好還是自己親自講解。
     教師是展品與學生間的橋樑。 因為博物館專家關注的事物與學童的想法往往有大差距。
     茲舉一例:不少博物館中都有展出古代的銅鏡。 對學生而言﹐無論那是漢﹑唐﹑宋﹑明或甚麼時期的古鏡﹐必然首先想看一下﹐這古鏡能否像今天的鏡子一樣﹐可以映照到人的容貌。 然而﹐我看過各博物館不下數十個古銅鏡﹐其展示方式﹐不約而同都是將鏡子的背面向著觀眾﹐因而觀眾不可能從鏡中看到自己的容貌。 因為用作映照容貌的一面﹐都是光滑平坦﹐全無「特徵」。 文物專家關注的文化裝飾特徵﹐美學風格﹑時代印記﹑銘刻文字等﹐基本上都在鏡的背側面。 是以專家們都傾向展示鏡子的背面。
教師就是要當專家與學童間的溝通橋樑﹐介紹展品的背景和資料﹐並引導如何欣賞展品。
即使花了幾萬元飛去巴黎羅浮宮遊學﹐看過「蒙娜麗莎」的真跡了﹐又「學」到甚麼呢?見過踏燕飛馬或金鏤玉衣﹐到過金字塔或莫高窟了﹐怎樣將景物展品結合學生先備知識﹐引發討論和思考?這全都有賴教師事先備足課﹐現場靈活導賞才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