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恐龍蛋和唐代少女

教育心語  20141226


曾在英國不同博物館的教育中心與教師同行交流: 「設計參觀工作紙的訣竅和理念」。不同年份、在不同博物館工作的教師都有相同的答案:最重要是讓孩子慢下來
孩子們到博物館,若是走馬看花,不曾停下來認真觀察、不認真思考,展品即使再珍貴,最終是過眼雲煙,水過鴨背,一無所得。參觀工作紙(台灣稱作學習單),大體是做兩件事:一是問個好問題,二是設計一些活動,吸引學童慢下來觀察或思考。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有一個為初小學生設計的活動: 「按體積大小排列以下各種動物的蛋」。包括:恐龍、鴕鳥、蛇、龜、鴨、雞、鵪鶉等。我問館內教師中心的同行:這個活動目的何在?答曰: 「孩子們進來博物館,必然會被龐大的恐龍骨架和模型吸引而興奮,但興奮過後,除了體型巨大之外,離館時留在腦中的,還有什麼呢?他們學到什麼呢?排蛋活動的目的,不僅在排列大小,更在於他們記得恐龍是卵生的。」
        沙田文化博物館徐展堂展廳有不少珍貴文物,卻是學生無興趣的陪葬品。例如其中一對唐朝少女騎馬陶俑,釉彩多已褪盡,只餘泥黃底色,高約20 厘米,一點也不起眼。卻見幾個小六學生蹲下來細心觀察討論。原來參觀指引(工作紙)要求學生留意少女外衣是左襟還是右襟、穿著褲抑或裙?腳上穿什麼?目的在要求學生認識唐代女性生活的一些特點: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三步不出閨門」。
好的參觀學習單,其實是導賞指引,不是填充測驗。

2014年12月19日

不用工作紙

教育心語 20141220

十多年來﹐因為參與了培訓教師參觀博物館的工作﹐故有機會聽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導賞員的心聲:「請告訴老師們﹐不要再讓學生拿著《工作紙》來看博物館!」
這些義工導賞員都是有心人。 其正職不少是教師或退休教師。 他們都明白教師的工作和心態。 然而多年的導賞經驗總結:每當學生拿著教師派發的工作紙後﹐便不會再用心聆聽導賞員的說明﹑也再不會留心觀察各項有趣的事物;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工作紙的答案! 心裡想著的是完成工作紙上的問題 (多數是填充題)﹐找出工作紙上的指定答案。 導賞員花了心血準備的講解內容﹐全都聽不入耳。 甚至被學生追問風馬牛不相及的:「這題的答案是甚麼?」「這裡應填上甚麼才對?」這種情況對所謂聽話乖學生尤其嚴重。 因為傳統所謂「好學生」﹐就是能夠滿足教師要求﹑能答出教師期望答案的學生。
於是﹐填充任務至上的學生﹐對博物館內各種珍品視若無睹;導賞員的講解聽若罔聞。 工作紙上不問的﹐仿彿都看不見。 同學間只顧著核對答案﹐鮮少討論或有心思好奇去瀏覽各種展品。
到實地現場學習﹐貴乎體會珍貴的實物和展品﹐進而剌激而作較深入的觀察﹑思考或聯想。 只有投入才會覺得有趣﹐才會好奇追問和思考。
教師交付學生的任務﹐可以是幾個有趣的好問題﹐需要實地留心觀察查詢才知到答案。 延續學習任務如果是「回校後向低年級同學介紹說明或做個展板」﹐ 學生自然就要作點紀錄﹐何需一定是填充工作紙?

2014年12月12日

生涯規劃:職場趨勢 (1&2)

教育心語 20141212, 20141219


作為輔助學生生涯規劃的教師﹐需要對現今和未來的職業走向﹐有個宏觀的看法﹐方能幫到學生。倘若拿著卅年前的老皇曆和我們老一輩的經歷資訊﹐實難做好規劃輔導的實務。
宏觀的前瞻視野﹐包括經濟由地區性轉為全球化的影響﹑服務業比率的增加﹑破壞性創新科技的迅速更替﹐人口結構的轉變……等等。
2007年遠見雜誌做了個專輯:【台灣十大職場趨勢】。七年後的今天﹐其結論拿到香港比對﹐證諸香港﹐繫乎教育﹐似乎仍有意義。 其中大要簡述如下:
1. 高感度人才:不能外判和不會被電腦取代的工種﹐ 是能夠提供人際關係﹑ 美學感性親密關係層面服務的人才。 因為在衣食無缺之後﹐ 人的心靈需要會上升。
2. 前線業務人才:企業最需要的﹐ 是能夠直接回應客戶需要和能夠拉生意回來的前線人材。 易言之﹐ 後勤支援的﹐ 也要能打前鋒。
3. 國際人才流動是常態:到國內﹑ 台灣或東南亞上班會更趨普遍。 尤其高速鐵路和港珠澳大橋通車後﹐ 港人生活圈 (包括休閒生活圈) 會擴大。 外派到兩岸三地的工作會增加﹐ 因為中港台經濟融合只會向前﹐ 不會後退。 青年人要有心理準備離港上班﹐ 甚至可能要搬家到另一城市。
4. 專案工 project workers 派遣工 dispatched workers, 自由工 freelance/自僱工self-employed 和合約 contracted 短工愈趨普遍。 青年人將會不斷轉職。 故青年人宜把握機會多方學習外﹐ 也好向企業展示才能推銷自己。
5. 銀髮族退休期延後。 六十歲不退休或不全退已成常態。 青年人要知道競爭對手包括銀髮族。 此外﹐ 人均壽命增加﹐ 老人服務是新的商機。這個趨勢已成多年﹐ 仍會繼續。
6. 香港服務業佔GDP近九成。但服務業的研究卻少。工業年代的生產指標、作業流程不盡適用於高端的服務業。製造業生產所需的勞工,要遵守嚴明紀律,嚴格按照生產規格操作,講求高效達標,否則產出便成廢品。服務型經濟講求適應差異,度身訂做;講求創意與靈活變通。故教育系統培養的勞動力也要適應時勢,已大異從前。也要求敏感於人際互動、精緻細節、善於溝通、敢於創新。
7. 上班族傾向創業者多。然而,打工仔創業的領域,仍以低門檻的服務業為主,如飲食、低層服務、零售等。須知創業成功者少,失敗者眾,尤以成熟的市場為甚。不少上班族在職場上表現不佳、遇到挫折,便生創業之念,其實那只是逃避而已。創業後,要自編自導自演一腳踢,難度更大。
8. 兼職者眾。台灣約三成的受薪階級有兼職;近八成打算兼職。主因是企業凍薪,同時又釋放大量外包工作,助長了兼職市場。然而,兼職到底是解藥抑是毒藥?兼職可以增加人脈,甚或是轉職的跳板,但也可能讓你兩頭空。
9. 女力崛起。女生學業成績領先趨勢已成多年了。女性出任高層領導日增。據說女性的細心、耐心、善於溝通,甚至是美學概念,都比男性強。在強調感性的年代,女性的自主性和機會比前更多、更強。
10. 高效率的專業服務是王道。凡是還未被專業化、標準化的工作都有可能成為「明日專業」。看官試留意一下水電師傅牌照﹑地盤安全經理﹑地產經紀執照等工種的專業化過程﹐便可以預測到:陪月(產後康復服務)/ 香薰治療/ 腳底按摩(人體經絡反射專業治療師)/ 大衿姐(婚禮統籌經理)/ 殯儀館堂倌(安息典禮統籌師)的發展方向。





2014年12月6日

生涯規劃:入大學以外

教育心語        20141206


過去不少中學的生涯規劃輔導集中在高中畢業班。特別是名校,主要是為畢業生介紹和推薦申請海外大學、介紹本地大學的選科入系門路之類。然而,本港入大學比率長期維持在18%左右,即使連同港外升學或可達三成。如何輔導未能進入大學的七成學生作好生涯規劃,工作一直明顯不足。
        弱勢學校學生以往不少於中三後進入勞動力市場,弱勢學校的升學就業輔導多集中介紹職場工種或安排參觀。這類學生也因對於升學不成,早有心理準備,其生涯規劃多由朋輩或家長互相通風報信、介紹工作門路。嚴格來說,學校根本沒有什麼指引規劃。因為可以選擇的路太窄太少,正是「見一步行一步」。尋找出路,多是騎牛搵馬,甚至馬死落地行。大不了,就賦閒在家,做其待業青年。待業時期長者甚至可達一兩年。經過多次求職失敗後,心灰意冷,信心盡失,求職意欲也消磨淨盡,終於成為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
        生涯規劃,不單去尋找升學就業的資訊門路,更在明白社經大勢和自己的能力性向之後,作出切合實際的計劃路線圖和時間表。既要針對可見的將來作一些期盼和目標,更要為達到這些目標作出必要的準備。在長遠的路途中,設定一些小目標,甚或作出後備方案;免得遇到困阻時,心情大壞而手足無措,臨時周張,失足陷阱,誤踏地雷。
        其實不少弱生及其家長,早在初中也知道該生在港升讀大學的機會甚為渺茫,其生涯規劃應及早在初中開展,否則難以維持其上學的動力。





認真答怪問題

教育心語 20141205


整理書櫃,翻出兩本舊書。當年啟發我當教師宜多看雜書答怪問題。
台灣時報出版社2003 年出版了德文原著《請問諾貝爾大師:大師解答孩子的22 個疑惑》。編者請來22 個諾貝爾得獎者等世界頂級大師回答一些小孩子常問的問題。
        例如:為什麼1+1=2?為什麼有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地球還可以轉多久?為什麼爸爸和媽媽必須要去工作?為什麼要有戰爭等。各大師在書中向我們示範了如何耐心地、深入淺出地回應孩子的問題。這書給我最重要的信息是:不要看輕孩子問的問題。
        另一本則是奧國經濟學者Walter Block 1976 年以西班牙文出版的Defending theUndefendable 的中譯本。此書為「缺德者」的行為作出經濟學的分析甚至辯護:指出這些人的行為對社會「有益」。這些「缺德者」包括: 隨地亂丟垃圾的「垃圾蟲」、炒黃牛票的黃牛黨、娼妓、皮條客、吸毒者、毒販、誹謗者、為富不仁的資本家、高利貸、不參與慈善捐錢的人等。諾貝爾得獎者海耶克當年更為他寫了一個短序。

        時下青少年喜歡挑戰權威,喜歡問一些出位的問題。要回答得好,固然要在專科知識上有硬功夫,更要在回答的心態和技巧上,有「教育專業」的心態與修為;而後者可能更重要。其實,教師從來都不一定懂得解答學生的提問。而這種情况將會愈來愈普遍。在愈來愈不確定的社會現實裡,師生其實是一起學習面對新的問題和困難(例如新科技和社經政治等)。教師宜認真地肯定學生的求知慾,多方進修,方可在學生心中建立威信。

2014年11月27日

生涯規劃:入中小企

教育心語 20141128

於母校畢業禮向青年學生短講中,提到現今的學習跟幾十年前不同。
如今修讀什麼≠做什麼≠對口就業。
學以致用的意義不同了。在服務型經濟中,更重視待人接物的態度、處理人際關係的變通,而非一成不變的硬規矩。港大程介明教授月前為文指出,現今對口就業是少數(醫科例外)。大學修讀工科畢業,三分一以上不從事工程行業。拿了法律學位的,過半不執業律師。理科、社會科學的本科生,對口就業更少。金融業從業員,絕大部分沒念過金融、經濟、會計。
        服務業,基本上看的是「人」,而非學歷。學歷只是入場券。入場後要身懷n 技之長(不是一技之長)。社經急變,要求的知識技能不斷更新。科技的迅猛更新,知識的瞬時衰變,人脈的急速更替,都要求很高的適應力。是以求職宜爭取不斷學習的機會,而非單看即時的薪資多少。
        在可見的將來,公司機構擴縮聚散無常,難託終生。不要以為入了一間大機構便安枕無憂。大如跨國金融企業,要收縮某個區域的業務,裁員面不改容。絕大多數機構都是業務為先,唯利是圖,不是善堂!
        希望青年人知道:在中小企工作是常態。以香港為例,香港註冊公司30 萬間,員工過千的僅得110 所。20 人以下的,佔了94%10 人以下的,佔87%。故此,中小企是大出路。因為中小企靈活,在劇變的商戰中,「轉身快」是生存的必備條件。在中小企裡,更因為人少事多,職工必須學會「一腳踢」,對行業掌握得更深入和細緻。

2014年11月21日

學歷的價值

教育心語 20141122



  周前在母校金文泰中學畢業禮作為主禮人﹐要給師弟妹們講話。
  畢業禮講詞大多善頌善禱﹐鼓勵青年人努力向前﹐祝願畢業同學前程錦繡。 但我心裡明白﹐願望成真不容易。
  作為老校友大師兄﹐我坦誠告訴後輩:畢業後的前路多崎嶇﹐前程不一定順利。 神明尚且未曾應許: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常樂無苦痛﹐前路筆直平坦。我輩凡人只能提醒:前路滿佈地雷陷阱﹑激流險灘﹑人心險詐﹑世界艱難。
  特別是全球化知識型經濟的社會中﹐貧富懸殊會更嚴重。 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快﹐你們將會走在一條跟我們 (戰後嬰兒潮) 這一輩人完全不同的路上。 幾年後﹐你們將會用今天尚未發明的科技﹐解決尚未定義的難題。 這個說法﹐不僅是針對香港的年青人﹐而是世界的總趨勢。 香港青年人今天面對困惑﹐跟台灣日本美國歐洲極為相似。
  且不說遠﹐就依過去十多年的社經趨勢看來﹐現今年輕人在職業生涯中﹐學歷的意義就完全不同:
  學歷≠經歷≠學力≠實力。
  學歷只是基本入場券而已﹐不會永久保用。
  學歷只說明過去學過什麼﹐卻不說明你將來的學習能力。 而且在校園環境下的學習跟實際工作中的學習有大不同;在紙筆考核或書面知識的收穫﹐更代表不了真實世界中和職場裡人情世故的變通。
  學歷會不斷貶值﹐ 難以支撐未來35年工作。
  過去十三年香港的大學畢業生薪津連通漲計算﹐ 不升實降。 一旦轉工轉職,過去學歷的作用便更有限。 社會急變,必須終身學習﹐ 持續進修。通過在職培訓獲得新的學歷,爭取新的入場券。


2014年11月20日

幼稚園入學筆試試題

教育心語 20141121


        輸在起跑線之前﹐比輸在線上可能更準確。
  這也不算甚麼新見解。 按傳統說法:你是否懂得投胎。
  因為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媽媽肚裡的時候﹐往往勝負已分﹐除了先天基因的影響外﹐學生家長的社經地位﹐對孩子的教育和學業成績起重要作用。 這其實自古已然﹐於今尤烈而已。
       如今香港幼童要進入有點名氣的幼稚園﹐都要及早作多方準備。 特別是家長父母﹐平日為孩子提供「多元智能」的全方位學習經歷外﹐又要準備子女的「學習歷程檔案」。 個別幼稚園連報名表也不派﹐要家長以書面申請才會派發「報名表」。 換言之﹐不懂或不擅寫信的家長﹐連報名表也拿不到。
       報名表夾附筆試試卷(美其名曰「意見調查問卷」) 一份﹐要求家長作答。 也有在孩子面試時﹐家長同步即場作答(杜絕請槍代答) 各幼稚園的試題文字略有出入﹐卻大同小異。 綜合多間幼稚園入學筆試試題﹐有以下幾類:
l   你認為理想的幼稚園教育是怎樣的?
l   你期望貴子弟升上甚麼類型的小學?
l   你對「輸在起跑線上」有何看法?
l   平日你與子女相處的親子時間做些甚麼?
l   你如何理解「快樂的童年」?
l   怎樣看「父母是孩童的第一位教師」?
l   為了孩子全面發展﹐你作了甚麼準備?
l   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l   你認同幼稚園階段要教導孩子認識神嗎?為甚麼?
l   你對「家校合作」有何看法?

        試題由三題至五六題不等;每題長短要求由三五行至七八行不等。
  父母過不了這關﹐孩子怎能入學?

2014年11月13日

農民工隨遷子女

教育心語 20141114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光在其貧窮。 到山村做義工的朋友認為﹐這些孩子們最需要的是成人的陪伴和教導。例如﹐他們沒有成人教導理財的觀念:如你給小孩五塊錢,他可能全買冰棒吃掉。 收到外界的捐助,有的學生一學期竟換三四次書包,原因是沒人告訴他書包要保護和清洗。 一個新書包整天拖在地上玩,很快就髒了破了。 有女生到了春夏回暖的天氣﹐還穿五層厚衣服,皆因沒人教她要換薄一點的。簡言之﹐就是沒人理。 情緒支援就更談不上了。可見﹐留守兒童需要關心他們的成年人的陪伴。 父母遠在天邊﹐學校老師就要擔負更多的責任了。
        中國教育發展的另一棘手難題﹐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 這可視之為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出現的「新移民」問題。
        2012年秋教育部公佈:201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60.97萬人,這較2010年增加了93.79萬。有些網民認為這數字估計偏低。
  入城農民工在城中從事的﹐多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粗工。 公餘難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子女的學習。而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準與城市工人相差甚遠。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準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近兩年來﹐政府要求各地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就學。
  但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子女想進入城市的官辦高中極為困難。而城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多由民間興辦,其設備和教學質素多無法和城中「公營」學校相比。農民工子女進入大學機會甚低。

2014年11月8日

貧困偏鄉的教育


教育心語 20141108

中國農村人口急劇城市化,特別是父母進城打工,留下子女在農村,交由親戚或祖輩照料。國內這類0 17 歲留守兒童數量很大。2005 年時約5800 萬人,其中14 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約4000 多萬人。佔全部農村兒童的28.29%,即四分之一強。據2010 第六次人口普查推算,全國有6102.55 萬農村留守兒童,即全國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農村留守兒童;加上城鄉流動兒童規模約3581, 兩者加起來接近1億人,佔全國兒童21.88%
其中,四川、河南最多。其次是安徽、廣東、湖南。上述五個省份留守兒童在全國留守兒童總量中佔到43.64%。大體以中西部省份為主,同時也分佈於沿海東部發達省份的偏鄉。
農村教育困難不單在硬件設備,更嚴重的是師資不足和水平低下。文化水平高的都往城裡跑,致使農村缺乏合資格教師。教學水平低下,學生水平也差。
近年在西部省區農村,為了提升教學果效,便集中資源和教師力量在村鎮或中小城鎮裡辦一些「中心小學」,這就使到村裡的學校師資更差弱,甚至有校無師。因為初小學生太幼小了,不便長途跋涉入城鎮,便留在村裡的「分教處∕教學點」。高小以上的學童都入鎮裡的中心小學;甚至要寄宿在城鎮的學校裡。
這又引出以下難題:僅 9 10 歲的兒童便要離開父母到寄宿學校,其生活自理和成長困惑端賴校內教師的照顧,考驗不小!留在村裡的初小幼童,就更缺教師。據悉,村裡的學校,以往其實是村中唯一的文化點,如今都沒落荒廢了。
偏鄉不單經濟上貧困,文化貧困的問題更甚。


2014年11月6日

太子洗馬

《教育心語》20141107
          本欄上周提及李密於《陳情表》向晉武帝辭任「太子洗馬」之職。有年輕朋友問何謂「太子洗馬」?查各朝代此職的功能稍有出入﹐但大體上都是太子的秘書處成員﹐協助太子處理政務。有人說甚至起著「太子太傅」的作用:即是輔弼未來國君的官員﹑是輔助太子的顧問團成員﹐甚至是儲君「老師」的角色。
          古時要培訓一國之君﹐不是熟讀四書五經便可﹐更要學習處理政務。所以在東宮體系中安排一批德高望重之士﹐通過模仿日常的政事﹑規諫駁議而訓育太子成長﹐以便為其即位親政積蓄必不可少的經驗和能力。
          古往今來﹐未聞有國家總統訓練課程或企業CEO總裁培訓班。國家級政壇領袖也好﹑商界頂層也好﹐多數都是經歷多樣具體的磨練﹑長時間的實戰操作而生成。即使是家族企業的富二代要接班﹐也多讓接班者在企業內外由前線做起﹐再安排老臣子扶助。
          要當個好教師﹐不光是熟悉本科知識便成;而必須有實戰的經驗。故師訓工作不能缺少「實習」這一環節。因教學沒有甚麼不二法門﹑萬應靈丹﹐而要因人而異﹑因時際宜。故校園「在崗」的實習:與學生的互動﹑資深同事現場的提點﹐可能比教育學院的講課更有實效。是以英格蘭近年把職前師資培訓的撥款﹐約六成由高等院校的教育學院抽走﹐放到中小學校去。中小學裡的資深老師任務就更加繁重了。
          我看校長培訓亦如是。跟著一個肯提攜後進的好校長﹐得到不時提點示範﹐加上自己從旁用心觀察﹐可能比到大學聽課有效。

2014年10月30日

生涯規劃:辭職

教育心語 20141031

朋友四十出頭,精力旺盛,工作順遂,又剛拿了個博士學位,理應大展事業鴻圖,卻突然辭職,回家做「師奶」去也。同袍不解,答曰: 「至親染恙日篤,故辭工歸家以事慰親人。」
        記得少時讀昭明文選中李密的《陳情表》。內容是晉武帝詔徵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劉氏年事已高,無人奉養,難以應命,遂上表以辭。篇中歷敘祖母育己的大恩,也傾訴自己不能應命的苦衷。其中文句,雖荒隔數十年仍能記誦:「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梁湘明教授曾指出:生涯規劃和抉擇,不應單看職業工作謀生,更宜關顧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如何踐行人生中的不同角色和身分(例如兒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和持家者的角色)。過去生涯輔導教師往往將重點過分放在「工作者」或「搵食」這方面。然而人生目標和夢想,與不同的生命角色相關(如與家庭崗位角色和任務)。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輔導老師要與當事人探討這些角色身分的緩急優次、互動和衝突,幫助他們了解和平衡這些角色對自己的要求。
        事實上, 「搵食者」角色往往不能滿足個人的興趣、能力、性格、需要和價值觀,我們要透過規劃不同的生命角色,方可以提升生命的滿足感。
        我認識一位「海歸」女孩,最近放棄了相對穩定的大學教席,而爭取留在男友身邊,大概她明白現時她最需要的,就是把握結婚這個機會,難得有情郎嘛。

2014年10月26日

帶領遊戲的學生領袖

教育心語 20141026


港島某校在中四體育課堂中,多年來都要求學生設計或改良一些遊戲,並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參與。體育老師說,其背後的理念是:為學校培養人才。因為翌年升上中五時,這批同學往往成為課外活動的主要骨幹。其他老師在揀選學生領袖時,都會向體育老師查詢:誰人能堪重任。體育老師多年的經驗:能帶好遊戲的,往往都是好的學生領袖。
帶領遊戲,要具備多種能力:思路清晰、解說條理分明、說明時能分輕重、說話響亮有信心,既要能講,又要能做。要示範動作和規矩,又要考慮同學的反應。要能設身處地明白受眾的疑慮和接受程度,又要維持遊玩時的氣氛。
多年來我在培訓學生帶領遊戲時,發現能夠做到上述標準的不多。畢竟還是中學生,做到其中大部分,已算難得。作為導師,總得要從旁導引。
在大型宿營活動時,要帶領約二百人的遊戲,尤其要思慮周詳。我們往往在早一晚要領袖和助手們預習綵排一次,導師們除了多方提點外,也扮演若干同學的負面反應,讓他們及早嘗到其中困難,而作出修訂和應付危機後備方案。
在真正遊戲現場,帶領遊戲的,實際上是台上的領袖和混在台下的「媒」(助手)。導師和助手要一眼關七:留意同學的反應並適時扮無知代同學提問,讓領袖們回應,讓他們解說得更清楚,釋同學之疑。此外,適時維持秩序並協助傳遞信息等。過程中導師不能袖手:要做啦啦隊,協助製造氣氛外,也是評判(實在是平亂的權威)。

2014年10月24日

課改後的弱生

教育心語 20141024


香港2000 年課改後,學業基礎較弱的學生面對的困難更大了。對於不擅「聰明變通」而靠努力「將勤補拙」的學生更不利。出身草根基層、見識較少的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一般更難。
        近卅年來,香港、中國和全球的人力資源需求隨着社經狀况、就業形態變易而大異。課改要求學校培育的學生能適應急變的知識型、服務型、高科技、全球化的經濟和社會,理所當然,也符應家長的期望和要求。
        於是課程和考試改變了,不再重記誦知識,而重處事和解難能力。這對於靠「將勤補拙」的學生來說,是壞消息。因為這些學生不善應變,過去靠着勤力用功,靠死記硬背,也可取得一定分數;甚至憑借「死讀書不求甚解」也能取得合格的成績;偶然幸運「貼中」一兩條大題目,更可能拿個優良。如今考核的,增加了跨學科的知識與應用解難,就使得這類學生面對試卷時手足無措,甚至答非所問。
        尤其是部分考題內容,牽涉到多元的經歷,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生活體驗,就使到生活圈子狹窄、不留心時事、孤陋寡聞或只懂背誦答案的學生舉筆維艱。
        中產子弟失敗後,往往有重生的機會:例如經濟上容許留級或轉區轉校甚至出國,其實都是轉換比賽的場地,再次參賽。草根學生參與家庭或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較少,遊歷見聞闕如、待人接物欠自信,面對多元評核的競爭時,表現多會較差。
        出身草根的學生,失敗後缺少了「重生」的機會,沉淪後再起的支援網絡薄弱,困境更難超越。

2014年10月17日

國際學校的成績表

教育心語 20141017

香港某國際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辦了個家長會,向學生家長解釋:該校的成績評量是採用「標準參照」Standard referenced 而非「常模參照」Norm referenced。即其學生成績報告表裡,不會有與其他學生比較的描述,即沒有全班或全級排名。該校向家長和學生說明學生的學習狀况時,只會描述每個學生在某個科目的學習進展,處於四個階段中的哪一階段:
1. Getting Started 初始起步
  (說得坦白一點,即進度很慢,停留在起步階段)
2. Approaching 進展中
  (即未達標,按傳統華人的說法是不及格)
3. Meeting the Standard 達標
  (能完成任務,已達到基本要求或符合期望中的進度)
4. Exceeding the Standard 超標
  (即表現優異,超乎一般學生)
\

校方表明:期望學生能取得「達標」級數。(按本地家長的說法,即3 級才及格)而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群育狀况,均與學業成績分開。
不少家長以為把孩子放到國際學校,便沒有競爭,功課會較輕鬆,習作沒有那麼多,其實是誤解。閱讀量和功課習作功課其實不少,要求也不低,只是抄寫的功課較少而己。不努力又如何入得好大學?雖然沒有了排名考第幾,同儕間相處時,總會有比較和壓力。其實同學長期一起生活,彼此強弱又焉會不知。主要是彼此如何看待相處。而更重要的是,家長成人如何從旁闡釋開解。
家長學生都應有共識:校內的同學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你的學習夥伴!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將來在職場上尚未認識的人,可能來自浙江義烏、台灣新竹、印度的賓加羅爾、愛爾蘭的都柏林……班級排名有何意義?!

2014年10月10日

成績表以外

教育心語 20141010

學生的成績表主要作用是家校溝通。
有些學校只列某科目成績最佳頭十名或廿名﹐在此名次後的都不列出。目的是肯定取得良好成績的學生﹐算是一種鼓勵。不列名次的﹐應知要更加努力﹐迎頭趕上。不列出後面名次﹐是保護差弱生的面子﹐也算是一種照顧。
學生在校犯了校規而被「記過」或扣「操行分」。這些資料多數會反映在成績表中。作為家校溝通的工具和渠道﹐學校如實反映學生的操行表現﹐合情合理。但這就往往引發部份當事人的家長過份的反應:以為成績表上列出其子弟的不足或犯錯﹐會影響其子弟他日升學就業﹐因而與校方訓導老師發生矛盾。因而甚至明知犯規確是事實﹐卻仍堅持護短,企圖洗脫成績表上的污點。家長可能不明白:成績表是家校溝通工具﹐也是教育孩子的手段;將錯誤紀錄在案,旨在教育孩子要學會對自己行為負責。其實這是一個成長過程的紀錄﹐不是生命中永久的耻辱印記。
升學就業時﹐向僱主或升學機構出示的﹐不是家校溝通功能的成績表。學生離校時﹐應該向學校申領另一份給予外間機構的文件:修業或學歷証明﹑離校証書﹑或推薦信函之類。校方基於愛護和協助學生升學就業﹐當會在文件中選擇披露適當的資料。有些學校發出這些文件會另行收費。
       家長收到成績表時﹐一般都在學期尾末﹐是階段性的總結匯報。 家長知悉這些訊息時﹐往往大局己成﹐補救不易。故平日宜多跟學校溝通﹐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


2014年10月3日

學會看成績表

教育心語 20141003

  成績表內容除了學科的學習成果外﹐有否反映或匯報學生在校的生活情況呢?
  例如:「佩珊與同學相處融洽﹐特別要好的朋友包括:秀芳﹑可兒和班中的孿生兄弟大明小明。 今年運動會中取得跳遠亞軍。 擔任副班長表現認真。 多次在生日會中負責安排食物﹐井井有條。 她對音樂科似乎有點抗拒。 午膳時﹐多次吃剩蔬菜﹐宜多關注其飲食習慣。」
  作為家長﹐看到這等級數的成績表﹐應該慶幸。成績表有這些資料﹐說明學校的評量制度和重視甚麼﹐說明制度操作是否良好;更喜見有個好的班主任老師﹐關顧孩子的生活和情緒。
  其實﹐這些學生日常操行的資料﹐是極其珍貴的訊息﹐是家長所喜見樂聞。 即使成績表中沒有機制反映﹐老師也宜在面見家長時多講幾句。 家長想知的﹐不光是硬崩崩的學業成績(多數己在成績表中紀錄了)﹐更想知多一點軟性的實況。
  有些特殊學校的成績表﹐就是一隻光碟;內裡紀錄了學期裡﹐自己孩子成長的視頻片段。 例如:A同學新入學開學初期﹐仍未學會排隊﹐三月時已經可以安靜地依指示遵守一些集體紀律﹐懂得按規則玩遊戲。 B同學生活技能科中﹐懂得做火腿雞蛋三文治。 C同學學會了綁鞋帶。 D同學能夠自己刷牙……。
  不少家長都驚異﹐智障學生在家和在校仿彿是兩個人。 家長如果知悉這等資訊而與學校配合﹐在家鞏固其習得的技能或提供相似的條件機會﹐學生會學得更好。
  成績表裡可以有結果﹐更可以有成長過程﹑生活紀錄﹐見到關懷。

2014年9月26日

怎樣閱讀成績表

教育心語 20140926

      各校成績表內容和形式大不同。 學校要開班教家長怎樣看懂成績表﹐說明背後的理念。 下列幾點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成績表基本功能是將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向家長匯報。 因此﹐成績表是家校溝通的工具之一。 其中牽涉學生不少個人資料﹐學校一般不會向外人或機構公開﹐除非事先得到家長同意。 家長將其子女的成績向外人公開﹐則是家長行為﹐與學校無關。
      二﹑成績表內容主體是各科學業成績﹐即學生在該科目的表現。 然而﹐中文科與體育科所用量尺與單位均不同﹐英文﹑視藝與音樂科的要求也有異﹐所以聖經科有76分跟數學科的76分意義不同。 嚴格來說﹐各科成績不宜簡單相加求平均。 就像蘋果7個﹑橙五個﹑葡萄串500克﹑香蕉一梳不能相加求平均。 不少學校已取消了平均分這一項。 沒有了平均分﹐那就自然沒有全班或全級排名。
三﹑有些學校只列出學生在該科取得分數的位置。 例如中文科的成績與全級同學相比﹐他在最後1/4的群組裡﹑數學科則在最前的1/4群組之中。 不精準地列明是全級第23名抑或24名﹐原因之一是教育評量極為複雜﹐都有誤差和限制。
四﹑不少學校根本沒有分數和排名﹐只有「質化」的評語。 例如《數學科》:小明基本上掌握四則運算的技巧和原理﹐但在文字題(應用解難題)表現較差。 家長可以配合教師找出其原因:是其文字閱讀能力抑或其他因素所致。 行家都明白﹐這等質化評語很難寫﹐成本最昂貴﹐但比全級排名第幾珍貴得多。

2014年9月19日

教師須是好演員

教育心語 20140919

現今教師不易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宜進入教師這個行業。
學生不光坐在座位中看戲,學生參與課堂乃是必然。因此教師應該首先是一個好的編劇,要針對學生的實况而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和教材:即是要有一個好「劇本」。坊間的教科書大致只能當個參照大綱,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適切全港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如要因材施教,教師必須熟悉學生的背景和想法,掌握其學習的基礎和難點,才可以導引學生的情緒和思路,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現代的教師也須是個好演員和好導演。好演員和導演才懂得掌握戲劇的節奏,張弛有道,流暢而沒有冷場。好的編導演懂得善用舞台的環境和設備,以協助演好這場戲。所以要事先準備好各種教材道具,總不能臨時在舞台上才張羅聲光化電,打亂了「戲劇」應有的流程和節奏,破壞了學生的學習情緒。
此外,教師最好還有一點明星的魅力——也就是能使到學生喜歡你;且不說是粉絲影迷偶像的關係,也要對教師有些尊重欽佩好感(至少沒有惡感)。標準之一是:應該能誠意而富能量和信心向學生說: 「同學們,你有福了。因為我是一個尊重你,而且有心有力的好老師。只要我們合作,一起努力,依我的指引,你必定有進步。」
老師如果連這句話也說得不硬淨,怎能讓學生信服和聽從你的話去做呢?教師是生命感動生命的工作,要先感動自己,才會感動他人。如果自己也不相信自己這句話,還是早一點轉行好。


2014年9月12日

家長代做家課

教育心語 20140912

        2014年五月下旬﹐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頒令要求學校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對中小學生課時、家庭作業、考試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訂出了具體標準。由530日起實施。
        其實﹐去年初北京市教育部門己經發過類似通告。筆者見到當時山東濟南的教育網上平台﹐也曾響應支持。今年又再發﹐說明禁令無效。今次南京市陝西省等教育網站亦響應﹐但我猜想還是沒有甚麼效果。
        因為學生的家課要家長協助完成﹐積習已成。 特別是在沿海大城市(包括香港在內)﹐已是近十年的常態。其中名校尤其嚴重。
        學校交付家長的功課包括:要小一學生觀察記錄一粒豆子的生長過程;功課繳交時間是聖誕節假期後。 易言之﹐新年假期也成了家長的「年關」。據說這是該所學校的傳統,旨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親身體驗生命發展的過程云。 初衷雖好,家長卻「談豆色變」。因為家長每天給豆子拍照,記錄豆子的生長狀態,最後把這些照片和文字記錄按日期整理好,編輯排版,列印訂裝成冊交老師。大家明白﹐對小一學生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基本是給家長的功課。
        事實上﹐國內各中小學校不少己經使用電子科技給家長佈置家課。每天放學後﹐「家校通」系統就會將當天的家課直接發送到家長的手機。孩子也不用抄寫家課冊。家長自會告訴孩子今天有哪幾樣功課和重點。然後﹐每天晚上﹐家長就要陪讀﹑檢查家課並於功課旁簽署以示完成檢核。


2014年9月4日

學校中層培訓

教育心語 20140829

        學校中層主任的工作重要﹐但一般缺乏系統的培訓。 
  多數教師是跟著前輩﹐通過觀察﹐約略知道工作的範疇和工作方式。 日久﹐當前輩退休或轉職﹐便走馬上任擔當中層主任的職務。 大多數是沒有修讀過系統一點的學校行政課程﹐也沒有校內的專業培訓經歷。
        這種狀況的缺點顯而易見。 接任者﹐多是蕭規曹隨﹐照辦煮碗;且不說創新﹐就是依樣畫葫蘆﹐學得七八成便好﹐青出於藍則是異數。
當教育改革風起雲湧﹐要創設新局面﹑要解決新問題﹑要帶領新人攻堅新課程﹑要與校長斟酌新政策﹑要處理複雜的人事矛盾﹑要面對日益敏感微妙的社區關係和家校關係﹐學校的中層主任們﹐任務繁重不在話下﹐更要協助學校建立平日運作常規﹑要克服突發危機﹐壓力真的不輕。
        學校行政的實踐和理論﹐不能硬搬工商管理的一套。 香港大專院校的教育學院﹐僅少數有相關課程。 更重要是能結合香港學校實踐經驗的﹐更鳯毛麟角。 而中層主任的功能職種多種多樣。 訓導主任的需要﹐跟中英數科科主任的要求不同;活動主任的關注和技能知識系統﹐跟物理/音樂/經濟科也不同;總務主任管理的財務校產工友職員範疇所需的﹐更非一個專科教師接受專業培訓時有甚麼相關。 一間學校要培訓校內各職種的中層主任﹐談何容易。
        大辦學團體條件較豐﹐可以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應該做得較好。 但似乎各大辦學團體並不重視﹐讓各校各自為政﹐極為可惜。單門獨戶的小辦學團體就更難做得好了。

不再井蛙

教育心語 20140905

  老師是成人。 成人的學習模式﹐除了閱讀書本文獻外﹐更多是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 一般會更重視學習與生活和工作結合﹑期望能解決實際難題。 故此﹐教師學習的模式﹐除了結構嚴謹和系統性課程之外﹐也注重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非正規學習。
  非正規學習的特點﹐似乎較多隨機性和傾向各取所需﹐然而其印象卻更為深刻﹐所引起的省思和改變可能更大。 因為這種學習是通過實際環境中真人示範和以實物說明﹐以人際間真實的互動的感性沖擊﹐往往比千言萬語更具說服力。
  所以培訓教師的手段﹐很多時是安排參觀和借調﹐給予實地學習的機會。 這種培訓﹐就是希望通過實地和人際互動﹐拓濶員工的心靈空間﹐眼界和視野。
  作為教師﹐實在有必要認識學生離校後的出路或就業生活環境﹐方會更好地輔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 是以我們最近安排了一個辦學團體屬下十三間學校﹐參觀與學校密切相關的其他服務機構﹐包括其畢業生離校之後的工作場所和活動的中心。 又刻意安排商界翹楚﹐為教師介紹商界企業文化的營建和運作。 希望教師因而省思學校平日的操作理念和實效。
  商界企業時刻都面對激烈的競爭﹐有反應迅速﹑重視公眾形象和講求實效等特點;對於長期生活於較單純環境的教師來說﹐有一定的剌激。 在多年的培訓經驗中﹐見到不少教師因為得以在其他機構或學校作深入的觀察和交流﹐既提升工作效能外﹐更會改變一些長期固有的思維範式。 這種果效往往在意料之外。

2014年8月24日

家長選校是否理性?

 教育心語 20140822

近年不少地方教育系統引入市場機制,以期利用無形之手,汰弱留強。這個機制的成效端賴消費者(家長和學生)掌握足夠真確資訊和家長是否會作出理性的選擇。
       「理性」在這裡是指:家長和學生作決定時,會考慮自己真正的需要;不會作出不實際的奢望。然而事實上,家長抉擇消費行為的時候,所付出的成本和機會成本,其實是極難計算。只能約莫猜度,加上抉擇後的結果,往往滯後十數年,其間不確定性極多。更由於沒有什麼成本可言,因為大多數開支,都由政府包起。
       尤有甚者:家長作出決定時,總是傾向基於「期望將來有機會出現」的結果,而非實際會發生的結果。家長以為,把孩子放入一間收取第一組別學生為主的學校,其子弟就會成為第一組別學生,就會有彪炳的學業成績;以為將中度智障的孩子放入輕度智障學校,孩子就會變為輕度智障。是以大量「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進入主流學校,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進入所謂「第一組別學校」,結果淪為該個校園或課室裡的極少數,遭到忽視或不適當的教導和壓力,致使其成長受到阻礙,出現「上流錯配」現象。
       在現行大規模生產的學校制度中,無論資源的配置,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習慣,教師在課堂上處理個別學生的學習差異,極為困難。個別需要特殊指導和學習進度的學生,很容易成為犧牲品。
       家長這種選校心態,我們可以理解,但基礎是否理性?綜合的效果是:下游的弱校即使做得高效,家長卻用腳投票而殺之。

2014年8月15日

與海豚建立關係

教育心語 20140815

  參觀海豚表演的後台時﹐老師校長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怎樣使到海豚如此聽話?訓練員的一席話值得我們當教師的深思:「首先最重要的﹐要跟它建立關係。第二﹐我們有十二字真言:「正面獎勵誘導.足夠清楚指示。」
        同行的老師問:懲罰有效嗎?「不﹐我們從不。即使海豚有情緒時﹐我們也堅持十二字真言。」
        當學生做錯或不聽話時﹐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有否給予足夠清楚指示?課堂教學上﹐有足夠清楚指示﹐明確努力的方向﹐使學生不致無所適從。是極重要的課堂管理微技巧。然而在課堂上不少老師只是重複:「錯﹐不是這樣!」﹐「您唔專心﹐叫你記住又無記性!」卻沒有清楚指示:「應該將手提起到手肘要高過膊頭。」或「先將右邊這一項化簡才移到左邊去。」學生需要教師正面指示怎樣做。
德叔再問海洋公園的海豚訓練員:「與海豚建立關係」其實是甚麼意思?
        她答道:經常關心牠。讓牠知道我們是友善的﹐有信用的﹐不會欺騙牠。不要以為海豚只接受食物獎賞。獎賞有兩種: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例如輕拍它的身體﹐跟它講話和開心的笑容等。日子久了﹐非物質的都可以起作用。」
        「精彩!」一位將於九月退休的老友說:「這段話要讓當老師的聽聽。」
        教師跟學生建立關係﹐就是讓孩子知道:老師的關懷是真心的﹐老師明白他們的喜怒哀樂﹐盡管不認同他們的某些違規行為。
  關係建立了﹐您即使「長氣」囉囌或嚴詞斥責﹐他都不會懷恨在心。

2014年8月7日

教學相長

教育心語 20140808

    香港海洋公園2004年成立了「海洋公園學院」迄今已經十年。 其課程多樣化﹐縱向幅度遍及高初中和小學幼稚園;科目廣度涉及物理生物化學和通識科等。 筆者曾參與過海洋學院中若干課程﹐又試過參加其專門開放給教師的「幕後介紹課程」﹐覺得教師同行應該爭取去觀摩﹐看一下人家如何設計課堂﹐分析其教學手法和背後的理念。 海洋學院設有「教師研習室」,就是跟教師分享設計課程的心得,讓教師更有信心在學校推行環境教育。除了園內活動外,該學院跟濕地公園相似﹐亦提供到校之外展保育講座。老師可以盡量用好這種資源﹐做好教學工作。
        誠然﹐海洋學院導師們有特別的環境和設備作教材﹐但也應看到其間的思考和用心。 德叔多次在此欄提到﹐教師要花心力善用課外環境的多元素材﹐針對學生特點設計學習活動。 因為﹐實在見過不少尸位素餐的教師﹐帶著學生在博物館或課外學習場所「放羊」﹐向公眾和學生示範:「教師是如何無心向學」﹐向相關團體展示:「這間學校的教師是如何混飯吃」﹑示範這間學校的校長和領導層竟然可以容忍「這等教師如此上課」!
        參觀時教師自己也增廣見聞﹐眼界大開。 教學相長!
        在參觀海豚表演後台時﹐對訓練海豚很多疑問:
  -海豚只有肛門﹐如何小便?
  -大小二便如何才不會污染池水?
  -海豚有多長命?
  -每天要食多少東西?冬夏季有否不同?
  -怎樣睡覺?眼睛會合起來嗎?
  -睡覺時會自動到水面呼吸嗎﹗
  -如何使到海豚如此聽話?
  -海豚在水裡真的聽到水面的聲音指示嗎?
        答案讓師生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