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30日

知恥近乎…

984    n 20250328

  

    在澳門一所中學觀課。年輕的數學老師上周做了個小測﹐今天在堂上派卷。她仔細評卷後﹐還多做了一項:把各生的考卷按其得分順序重新排列﹐才順序派卷。同學們都知悉她這個習慣﹐大多都顯得有點緊張。頭幾位同學固然興奮﹐當她宣佈以下同學不合格, 全場便靜下來了。

    課後﹐我問老師:你採用這種派卷方法﹐想產生何種果效呢?她說:讓取得高分的同學有光榮感;至於低分的同學﹐則希望他們「知恥近乎勇」﹐下次考核時更努力。

    今次低分的同學﹐下次真的會因知「恥」而更努力嗎?努力就會取得好成績嗎?尤其是自己的差成績被公開示眾後﹐也許有羞恥感﹐就會改善成績嗎?

    在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促進學習的評量》課堂上跟資深教師討論這做法的果效。多數人對此舉都抱懷疑態度:資深教師們認為學生「知恥」之後﹐採取放棄躺平的機會很大﹐大概只有少數會因此而「勇」。

    這個做法的基本假設是學生成績不好﹐不是「不懂」﹐而是不夠「勇」﹑不夠勤懇﹑不夠努力。這個恥﹐是自知不足﹐有點自責﹐有心想追上去補救。但知恥而沒有解決學生錯在哪﹑「不懂」的原因﹐再努力也未必能提升其成績。

    對落後的同學而言﹐他們需要的是有針對性的輔助﹐具體指導解決其心理或技巧性缺失;讓他知道錯在哪裡﹐如何補救。

    如想讓強學生有榮譽感﹐在派卷時可否只順序派前五名或十名呢?

    現今教育理論似乎少有鼓勵教師公開打擊差生﹐讓其有羞恥感。

 

 


2025年3月22日

有了電燈後

983      

n 20250321

  

    《漢書》有記載:“高奴有洧水可燃”。洧水是今天河南省延河的支流。北魏晚期的酈道元著《水經注》裡說“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水」其實是宋代的沈括把它稱為石油的東西。他更指出石油可以代替松枝不完全燃燒而得碳粉﹐可做墨。然而實際上,當年用原油作燃料也難以點燈,因其煙太濃。

    中國人燃燒油脂照明幾千年後﹐迄十九世紀末才用上電力﹐有了電燈。

        19世紀末,先後在廣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用上電燈。香港第一盞電燈於1890121日黃昏由灣仔的永豐街發電廠生產的電力驅動。(電廠位於今天的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電氣街附近)。澳門則於1906年開始有電力供應。這改變了幾千年來燃燒有機物直接發光照明的歷史。

    但燈泡仍然是以高溫物體 (鎢絲) 的輻射作為光源。墱泡發出可見光外,還有熱量和我們看不見的紅外線、微波等非照明產品。故就發光效率而言﹐效率仍不算高。

    後來出現了螢光燈 (本地俗稱光管)。它主要不是靠高溫發光﹐而是靠螢光物質受高能射線 (如紫外線) 照射後引起的發光現象。所以用手摸上去不及燈泡熱。現在,又應用了發光二極體 (LED)﹐就是把電路中電子的能量直接轉化為光能,其發光效率比螢光燈又高約十多倍﹐即更慳電了。

    太陽能發電分光伏電板和反射光能聚熱發電。尤其分散的建築物頂部裝設光伏電板吸收太陽光能經轉換器轉換成交流電儲存於蓄電池備用。這就使得未有發電廠或電力供應的落後地區得以用上綠色電能。極大改變了當地的生活狀況﹐由日入而息的原始社會跳躍進入廿一世紀的世界。

    光源和燈具進步﹐延長了人們工作和學習時間﹐促進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更增長了人的壽命。

 

2025年3月16日

電燈之前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燈用以照明﹐增長人類活動時間;等於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先民燃木起篝火,用以取暖、煮烤食物和照明。人們在室外燃燒火炬照明,這是專用的燈火。《詩經》裡稱為「庭燎」。

    漢代室內則點燭。大柢是燃燒動物脂肪。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借宮女的金屬長袖通道截流燒脂肪生成的部分黑煙。(見附圖)

    張騫從西域帶回胡麻籽(芝麻)榨出來的液體稱之為,應是中國人燃燒植物油之始。從此﹐取自有角動物的脂肪稱脂,取自無角動物的稱膏。至於脂肪、油脂等都是晚出的詞語。植物油較易得而價廉﹐也易儲存﹐是一大進步﹐也易普及到百姓家。家貧用不起植物油﹐就有了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故事。燃燒蠟燭照明﹐用的是礦物﹐成本更高﹐初時僅限於貴族富戶人家。

    室外有風﹐燃燈就要防風。這就發明了燈籠:用薄的半透明的紙﹑絹紗或明瓦(薄的貝殼)來防風。這等物料會擋亮光﹐使燈火更昏暗,卻是當年科技條件下最好的方法了。唐宋時在元宵節前後在街市張燈慶賀成為制度。武則天時期有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燈火通明﹐只能偶一為之﹐成本太高了。

    19世紀,西方工業化普及了石油工業的煤油代替了植物油。燈具方面,有了可以調節燈芯上下的裝置從而控制燈火的大小,以及用於防風的玻璃罩。當年稱為「洋燈」。如今大概只能見諸博物館了。

解放初期﹐家父知悉家鄉(中山三鄉)開始有電供應﹐特意從香港買了大札電線回家鄉﹐讓家裡點著了電燈。

 

 




2025年3月12日

少娃生態

981      20250307

 

    廿多年前﹐香港人口下降致出現了一輪縮班殺校潮。小班化後局面相對穩定下來﹐近年人口再降﹐殺校潮又再起了。

    出生率下降是世界大趨勢。2022年澳門每名育齡婦女只生育1.11人﹑新加坡則是1.04人﹐香港更低至‌0.70‌人。

    2023年本港出生人口總數共33,288名,比2022年的32,950名多1%338名,終止六連跌,但仍比2021年的38,684 13.9%。教育局《幼稚園概覽2024-25》指出,全港有983間幼稚園/幼兒園,較2023年的縮減26間,是2014年後最低數字。其中南區﹑黃大仙﹑觀塘和東區生源跌幅較大﹐分別是79%69%65%54%。估計要到 2027年才會回升。

    稍為樂觀的是2023年疫後生活復常,有47518對新人結婚 按年增58.3%。希望未來幾年﹐適齡學生會增加。

    2021/22學年有1.3萬位幼稚園教師,較上年少約4%,若按學生人數推算, 2024/2025學年幼師人數或將跌至1.1萬人,5年減逾2000人。

    內地人口也急降。2019年全國出生率仍有10.48‰2023年人口出生率已經降到6.77‰,新生人口數首次跌破千萬,僅為956萬人。人口縮減﹐幼稚園生源最先受到衝擊。內地重慶市市區﹑成都市不少幼稚園收生有困難﹑ 湖南常德市﹑長沙市亦如是。比幾年前收生減半以上。家長因選擇多了﹐選校更要貨比三家。汰弱留強大勢出現。跟著﹐小學生源也會減少﹐小學縮班殺校之風將會出現。

    東亞人口已經進入負增長階段。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ffairs)人口司的預測:20202050年間,中日韓台人口將分別減少8%18%12%8%;。東亞各國為搶救生育率也各出奇謀。韓國仁川每名新生兒可領1億韓圜。日本政府則明言生夠3名子女 未來可以免費讀大學。

 

 

 

2025年3月4日

旅遊香港

980     n 20250228

 

 

       中一地理課上習作:要求學生安排內地訪港旅客兩三天的行程。他們感覺有大困難。主要是他們難以從外地遊客的角度﹐理解甚麼是「值得」一遊。學生缺乏的﹐就是由遊客的角度和需要安排行程。簡言之﹐就是未能知彼知己。

    知己﹐是知道本地有何特色﹐值得向外地遊客介紹。知彼﹐要知悉遊客少有見過嘗過的新鮮事兒。學生年紀小﹐經歷不多﹐就難以設計合適的行程了。一般本地學生要更多留意遊客的行為和訊息來源﹐才知道其新風尚。

    內地遊客首次來港去的景點大概就是:海洋公園.大熊貓.昂平360.天壇大佛.萬宜水庫六角形火山岩石柱.尖沙咀星光大道.中環摩天輪.太平山頂看維港夜景.在購物區買點手信.在景點打卡。近年多了到茶餐廳吃個冰火兩重天的菠蘿油﹑雲吞麵魚旦粉﹑吃個港式ABCD早餐或經驗一下港式飲茶文化﹑品嘗一次廣東式的燒臘或港式快餐店﹐也許走一回女人街或廟街。其實三四天行程也挺密集的。

       安排訪港行程﹐要知道旅客是第幾次來港?留港多少天?花費預算幾何?有何特別喜好等。

    如果是重遊香港﹐可能要介紹深入一點的節目。例如到離島 (長洲坪洲大澳) 見識一下昔日漁港郊野風情。到著名宗教勝地 (如志蓮淨苑/心經簡林/堅道主教座堂/慈山寺等)或博物館戲曲中心細味文化細節。到深水埗鴨寮街逛電器攤檔或電腦商場﹑到中環上大館看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等。

       近年增加了不少內地「網紅」介紹香港深度遊﹐她們喜歡發掘或跟著小紅書的風潮在街頭雪糕車買一個軟雪糕﹑買一盒曲奇餅或老婆餅﹑在路牌或地鐵站名前拍照留念﹑在街頭巷尾食肆內邊吃邊拍邊評美食等。

 

 

 

2025年2月27日

精神健康 4R

979        n  20260219

  

       師生的精神健康有四個重要元素。概括為四個RRest, Relaxation, Resilience, Relationship.

       Rest 足夠的休息:學生宜從小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有足夠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和休閒的活動都非常重要。不少精神問題源於精神身體困乏﹑以致情緒低落沒有勁。即使是平日富興趣的活動﹐也感到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休閒活動包括無關利益﹑不論勝負的鍛煉。當然旅行遠足更是不可少的環節。

       Relaxation   放鬆。教導學生適時放鬆,敏感於自己精神狀況及懂得自我關懷。這包括專注於體能鍛煉﹐例如出一身大汗﹐分泌多點多巴胺等。適時慢動作深呼吸﹐反覆收縮/鬆弛肌肉等也是上佳的放鬆活動。

    Relationship 人際關係:這包括和諧友善的校園和家庭環境﹐有良好的同儕、師生,親子關係。提升彼此的聯繫感;讓學生明白自己在不同關係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對社團有了歸屬感﹑願意承擔責任並作出一點貢獻或犧牲。這種對社團的身份認同﹐多方面的人際關係﹐不致過度專注某一段關係﹐有助於有助於情緒更加穩定。

    Resilience 抗逆力或韌性:人們要適應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壓力和挫折,教導學生以正向的態度處理情緒、應對壓力並克服困難。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謂遭受創傷或打擊後的復原能力。包括了如何平復心情﹐以平常心重新出發。

    其實此四項並不容易做得到。因為遇到形勢急變有情緒不安乃人之常情。故教師在班級裡和校園裡建立一個互相支持﹑可以分享心事的安全網非常重要。所謂安全網﹐就是不怕對朋友說出令人害羞/尶尬的事﹑肯自認不足﹑敢說出自己家庭中的「醜事」等。其實就是一個朋友支援網絡圈。

2025年2月13日

AI 與學校行政

978n 20250214

  

近年全球熱議大型語言模型LLM。這種人工智慧 程式,可以辨識和產生文字並完成其他任務﹐包括聊天﹑回應問答甚至可以生成文章。LLM 從網絡收集數以百萬GB 的文字進行訓練。然而樣本的品質會影響 LLM 學習的效果,但已經可見LLM 的使用會大大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職業的形態﹑人力的需求。

    在大學裡幾個教授曾經要求LLM模型回答考試的試題。有些回答表現不俗﹐有部份則未如人意。大體上還何以拿到 C+/B-的成績。

    教育是面對未來的事業。當全球都使用這種工程技術時﹐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學生將面對甚麼挑戰?簡單地說﹐我們的學校和師生到底是否知道人工智慧將會對其生活和教學起著何種影響?又因此而作出了何種對策?學校的生態將會有何改變?

    是以教育當局固然要作出長遠一點的規劃外﹐也要籌謀在課程教學上作出相應的變革﹐增強師生在這方面的意識﹐甚至在生涯規劃上作點相關的準備。

    作為學校領導層的校董﹐我們在過去兩三年裡﹐也先後接觸過不同型式的培訓﹐從知悉大局的發展﹐到具體一點包括AI將會對學校行政的影響或改變等。只有掌握了大方向﹐校董會IMC在財務和人力資源投放才會比較準確。

    這包括認識教師培訓的方向和內容的調整﹑學校行政文書工作安排和人力調動等。

    根據個人理解:在可見的將來(約五至七年)AI只會提供方便﹐減省底層的文書工作量。但仍然倚賴真人的對事物的專業判斷和決策。即是說﹐AI可以替人起草文書草稿﹐但仍需人手把關修訂。學校不會把專業職能﹑聲譽交付機器主宰。校董們有個共識:只有明白知悉AI缺陷的人﹐才適宜使用AI。因為要由人把關作決策。

 


2025年2月8日

沒收學生物品

977     20250207

 

 

中小學裡常見有教師沒收學生物品事件。究竟處理時有何原則要秉持?有何因素要考慮?筆者不是法律工作者。只是按一般常理分析。

    學校是個集體生活的地方﹐其中師生有一定的公眾行為準則要遵守。為了學校的公共安全﹑或為了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學習氣氛和學習條件﹐學校教師和校長有責任亦有權力去制訂相關的行為準則 (也就是所謂「校規」)﹐要同學們遵守。如果學生違反了守則﹐學校教師有責任亦有權向學生解釋﹑勸說﹑教育﹐甚至有一定強制權﹐要求學生執行。

    不少學校在學年初給家長的信函中有要求家長配合學校的政策﹐協助學校做好校風﹑校規。家長亦應明白校規的原則和必要性﹐與校方配合。如有不同意見﹐可以跟教師和校方商討。

    我在新界大埔區某中學的學生手冊中見到有以下三份文件﹐分別由學生﹑家長和校長簽署確認:

1.學生行為自我約束的約章﹑

2.家長支持督促學生遵守約章﹑

3.校長教師協助學生踐行約章的承諾書。

    總之﹐遵守好校規是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共同任務。

    校方是可以禁止學生携帶違法物品入校;也可以訂立不宜入校的物品。如果物品是學生的私有財產﹐教師大概是沒有權力去沒收。但物品如果干擾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或安全﹐教師有責任檢拾(扣押)並暫時保管﹐於放學時再交給學生或家長/監護人。

    暫時扣押的學生物品﹐不論貴賤﹐都要小心保管﹐切莫丟失﹐更不能據為己有。教師暫時扣押學生的物品﹐因各校校情規矩不同而有異﹐可能包括:手機﹑書籍刊物﹑玩具﹑利器…等。教師宜向學生解說物品不宜帶回學校的原因﹐忌用粗暴手法沒收處置。

2025年2月1日

寺.廟.庵.觀

977      20250131

 

 

港澳地區佛教寺院不少﹐名稱大都有寺或禪院之名。如:澳門有普濟禪院(觀音堂)﹑菩提禪院﹑香港的志蓮淨苑:慈山寺﹑寶蓮寺﹑西方寺…等。其中專為出家女士而設的亦有用「庵」為名。「精舍」一般是習佛人的居所﹐多數都不對外開放。

    道教的道場有:黃大仙祠﹑蓬瀛仙館、青松觀、雲泉仙館等。還有儒釋道三合一的圓玄學院等。

    各區更多的是各種各類民間信仰的廟宇。包括:土地公系統的二伯公廟/ 石敢當/ 社壇/ 福德祠等。

    又有供奉花粉夫人(保青春美貌);金花娘娘(主要保佑孩子健康);七姐廟(祈佑好姻緣)包公廟﹑藥王廟﹑楊候廟﹑車公廟﹑哪叱廟﹑關公廟(三街會館)﹑龍王廟﹑龍母廟。澳門有康公廟兩間﹑十月初五街的廟中左右也供奉花粉夫人和廣利洪聖爺等各種民間宗教和神祇。供奉三神組合的三聖宮﹐各地三神組合不同﹐如澳門的主祀金花娘娘、觀音、華光帝。屯門的則供奉儒釋道三教。

港澳地區瀕海﹐漁民多供奉各式各樣的水神﹐祈佑水陸平安。:澳門有蓮峰廟﹑天妃廟﹑媽閣﹑三婆廟(氹仔)。本港各區的天后廟﹑水月宮﹑譚公廟﹑南海廣利洪聖爺廟﹑北帝廟…等。

    其中水神有各種神跡傳說。但「北帝」又稱玄武大帝/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等。因為在中國五行中北方屬水而被奉為水神。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分別以白綠黑紅黃代表。故北帝以「黑面神」的模樣示人。

    譚公(原名譚德)﹐元末人, 據說能呼風噢雨。神像樣貌是個小男孩。據說他十三歲便羽化成仙。

    由供奉的神祇﹑碑刻和對聯內容﹐大致可以想見當年人們的祈盼與希望。反映了當時社會和人們生活的難題,值得向學生解說。

 

 

 

 

2025年1月26日

寺廟祠堂

975       叔20250124

 

    帶領學生參觀傳統的寺廟道觀祠堂﹐宜事先向學生作點說明Briefing﹐作為基礎知識和背景材料。因為現今學生多數分不清佛教﹑道教和宗族祖先崇拜﹐哪些是傳統宗教及其特色。

    寺廟宗祠觀院的存在﹐既是求神問卜祈禱平安之所外﹐也包含了大量世俗的功能。不僅反映了傳統民間信仰﹐也是認識今昔民俗的良好工具和教材。

    首先﹐昔日交通不便﹐山高皇帝遠﹐民間爭執矛盾﹐若非關乎命案﹐多數不會事事都交付官府衙門處理﹐而交由當地士紳族長在寺廟祠堂中主持公道﹐調解糾紛﹐兼行司法執法機關的功能。例如鴉片戰爭前夕在尖沙咀發生的林維喜案﹐要到位於今天深圳南頭的衙門報案﹐由有司辦理。

    而民間多崇尚敬畏天命﹐諸事也求神明庇佑。故傳統寺廟祠堂的功能也包含以下諸種事務:

    平素生活中生兒育女的登記紀錄(即所謂添丁/上燈﹐男丁可以分豬肉)﹑青少年的教育求學﹑鄉里集體聘請學校/書塾的教師﹑組織和培訓團練更夫﹑處理市場鄰里間的商業交易糾紛﹑鄉約民間的贈醫施藥﹑疫症水火災難的善後與救死扶傷﹑甚至義務殯葬等民生的福利事宜。

    故知寺廟宗祠既是宗教場所﹐也是一個兼具多種功能的社區組織或會堂。例如:本港的文武廟不光是供奉文昌帝君(專司功名)和關公(講義氣的武財神)﹐當年也兼有商會平議紛爭的功能。在大埔文武廟中更設有「公秤」﹐以平息在市場中買賣的小型糾紛。

    當然宗族祠堂也往往要處理宗族集體拜祭(春秋二祭)﹑土地買賣承繼買賣的登記﹑修編族譜﹑公眾水利維修﹑修橋補路之類的公益建設等。

 


2025年1月18日

以秋代年

974            20250117

  

一直沒有深究「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裡為何是秋而非春夏冬呢?以秋代年﹐是何緣故呢?

《說文解字》說:「秋,禾穀熟也」。農業社畲視百縠初生為春﹐熟為秋﹐故秋是收穫的季節﹐也許視秋為是一年農務生產周期的結束﹐故以秋代年。

春秋合為一詞﹐也是年的意思。人老了﹐便說春秋已高,就是年齡老大了。

劉禹錫讚劉備的詩句:“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千秋﹐就是千年。祝頌人家千秋萬歲﹐就是長壽堪比南山了。祝頌事物歷久常新﹐便說流傳千秋萬世。

英語中Autumn與中文「秋」都有凋零老謝的味道﹐有悲涼傷逝之意。。李白有句「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顏」。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衰老使人悲哀。故「秋」往往引申為悲或愁。杜甫詩「萬里悲秋常作客」,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秋後處決﹐則可能始於漢代的天人感應論﹐人間因秋冬是肅殺的時段﹐故除了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外,其他死刑都等到秋後才實行。

記憶中讚頌秋天的﹐有秋收帶來喜悅。范成大詩:「村村籬落總新修,處處田疇盡有秋」。此外﹐讀中二時國文課:易君左的《可愛的詩境》。開頭是:多謝西風﹐她把後園的桂花一齊吹放了, 桐葉的飄零與黃花的憔悴, 是詩人的形容詞, 這裡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莊嚴和純潔﹐以及一切秋虫的歌唱。…

記憶真奇怪﹐竟然記得半世紀前的白話文。

 

 

 


2025年1月11日

粵語詩

973            20250112

 
     小學五級教中文的是我們當年心目中最有學問陳用衡老師。他不時在課堂上念誦詩詞﹐引發我們這些小毛頭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有一天﹐他說粵語也有入詩的例子。他舉了廣東新會縣的梁啟超的一首詠項羽的詩《垓下弔古》為例:

又高又大又嵯峨.臨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長犀利劍.八千靚溜後生哥.
既然禀躉爭皇帝,何必頻腍殺老婆。
若使烏江唔鋸頸,漢兵追到屎難痾!

    當年只覺有趣﹐卻僅記得前幾句﹐到中三時從大會堂圖書館借得《飲冰室文集》﹐在最後部份才找到此七律﹐並其他若干用廣東話寫的詩。

    梁啟超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省城廣州鄉試中考第八的舉人。古文學根柢深厚不在話下。這首七律雖用粵語方言﹐然而平仄對仗都嚴遵格律。

    另又記得革命先輩廖仲愷(廣東惠州人)的兄長廖恩燾旅日時與胡漢民唱和﹐亦有詠漢代人的詩。中有詠蘇武的粵語詩:

麒麟犽乍後生哥,磨利張刀去講和。
狗屁檄文攻鼻辣,龍頭拐杖甩毛多。
既然飲奶都能飽,使乜吞冰得咁傻。
精仔亞陵唔識趣,偏偏提起個番婆。

     我們日常雖講粵語﹐卻常不懂寫廣東話的字詞。從這批由梁啟超﹑廖恩燾等精通古文化的大儒寫出來﹐有利我們今天參考認識粵語字詞的寫法。

    例如:靚溜後生哥~青靚白淨﹐皮膚滑溜的青年(指項羽從江東帶來的八千子弟兵);禀躉~認真踏實;頻腍~倉卒匆忙; 鋸頸~用刀劍自刎;屎難痾~唔得閒到不能去大便;重唱歌~還唱歌。現今坊間多錯寫為「仲」。

    犽乍~放肆橫行致人感到不安;攻鼻~氣味強烈而刺鼻;甩毛~毛髮脫落;使乜~用不著;咁傻~如此愚笨;精仔~聰明小伙子(指李陵);番婆~外國女人;唔識趣~不諳大局﹐不知忌諱。

 

2025年1月4日

學生財物失竊

972        20250103

 


    
學校裡偶有學生財物如金錢﹑手機或一些貴重物品失竊。失竊時間多數是小息或午膳時﹐物主離開自己書包﹐回來後財物失踪。

    小偷盜取財物後﹐不會把財物留在自己身上或書包﹐而多將贜物收藏在以下地方:課室一些隱蔽角落或無人用的書桌內﹑廁所水箱背後﹑消防喉轆柜中消防喉後面﹑操場某個花盆底下等。待風頭火勢過去了﹐放學後少人留意時﹐再靜靜取走贜物。取回贜物前即使給人家找到贜物﹐也無法証明何人是小偷。

    故富經驗查案的教師﹐失竊後會留意在校園裡一些容易收藏贜物的地方。即使找到了失物﹐也會不動聲色﹐靜待小偷來取失物。如果報了警﹐警員也會指示學校教職員莫要私下處理証物﹐而應告知到校調查的警察﹐由他們處理﹑蒐集﹑保管﹑移送﹑交接﹑鑑定以至送到法庭。因為執法部門對於處理証物有特定程序﹐以保障証物鏈 Chain of custody 的合法和完整﹐以便証物可以作為呈堂的証物。

    卅年前某烄在體育課時﹐更衣室有多次財物失竊。師生都猜想竊物者應是同學。有人想出在更衣室設阱誘小偷上釣:把有記號的紙幣放在褲袋內﹐卻露出一角﹐誘使小偷下手。果然有同學被拿﹐人贜並獲。教師群中有堅決反對學校此舉。指學校是教育機構﹐不應設陷阱害人。何況即使今次拿到的竊物者﹐也不能証明以往的失竊與他有關。

    據法律界專業人士的意見:本港社會和法庭對於青少年犯法﹐多數都採取從輕法落。原則以教育為主﹐給予生路﹐免得他們因在青少年時期因一時誤入歧途﹐而抱憾終生。故社區中的連鎖超市抓到高買偷竊等學生﹐一般都致電學校由教師校長領回學校教導而不是送去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