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8月23日

南海休漁期

1003n 20250822

 

16/8 中國南海的休漁期完結了。沿海各漁港千帆競發﹐揭開了今年漁季的大幕。18/8到街市想買海鮮。魚販指我太心急了;漁船仍在回港航程之中。市場現在供應的主要是人工漁場養殖的海魚。我曾參觀過在港島黃竹坑工廠大廈裡源源不絕生產﹑供應市場需要的多寶魚﹑盲鰽﹑藍星斑和老虎斑等海鮮。據知有少量遠洋漁獲或急涷魚類上市。

      作為一個地理教師﹐我每年都把握時機向學生介紹一下《休漁期》這個概念﹐以增強學生關於生態環境的理解。

      先秦古書:春三月﹐山川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用現代語譯就是不要竭澤而漁,給魚蝦休養繁衍的時間,保障海洋生態平衡,人類方有用之不竭的漁獲。

     由於捕魚科技不斷改進﹐對海產需求不斷升高。野生海產資源已屆捕撈上限,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行動保護海洋資源,海鮮數量會在未來數十年內顯著下降。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規定,廣東省每年1/516/8實施南海「伏季休漁」。粵省休漁管轄範圍北起閩粵海域交界線至南中國海海域。域內只可用釣具釣魚。其他所有捕撈作業類型和配套服務都「應休盡休」。這包括了拖網﹒圍網﹑蝦拖等全都禁止操作。

     世界上多國(如澳、美﹑印/巴、日/韓等)普遍實施休漁管理措施。旨在育護漁業資源﹐讓海洋生物有時間繁殖與休養生息﹑避免過度捕撈﹐即為海洋生物提供恢復和繁衍的機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自1999年起,廣東在南海實施休漁措施﹐迄今據悉效果令人鼓舞:在實施休漁期後,個別品種的漁獲率及平均漁獲量均有增加。故休漁期由最初的兩個月到如今為三個多月。

 

 

 

 

 

 

 

 

 

 

 

 


2025年8月16日

北京故宮北院

1002     北京故宮北院

n    20250815

 

    北京故宮紫禁城於1925年改為博物館﹐公開讓民眾參觀。今2025年是一百周年紀念。經十年爭議計劃﹐三年前決定:為了保護這座古建築群﹐於北京西郊離    紫禁城30公里的海澱區旺鎮西玉河村,建一座全新的「故宮北院」。這是一所三面環水現代化正規的博物館﹐按計劃將於今年十月開館增慶。

    故宮現存文物1863404/套﹐每年展出的僅是其中很小一部份。甚至有些從未展出過。原紫禁城本身就是文物﹐要小心護養。其建造目的本來就不是展覽﹐不是供每年過千萬人參觀。也不利於保護展出的文物。估計北院開幕後會接納300万中外观众,以缓解故宫博物院的接待压力。

    新建的「北院」﹐包括: 12間文物展廳﹑文物庫房﹑文物修護醫院﹑數位故宮文化傳播用房﹑地下車庫﹑觀眾服務和綜合配套設施等。佔地面積為62.01公頃。(香港維園面積是19公頃)。因而每年能有23萬件文物走出庫房,重見天日。這將是故宫本院每年展陳量的2-3倍。

    為了護養古建築﹑觀眾的安全﹐保護文物防濕熱﹑防蟲蛀、防光照﹒防氧化,甚至需放置在特殊氣體內。故宮北院提供更好的儲存和展覽條件。紫禁城現今開放僅佔總面積的75%。將故宮裡的眾多辦公室﹑庫房和工場遷走了後﹐可增加開放面積。

    新建的北院將會是一座綠色低碳建築。屋頂有光伏發電系統﹑外牆是發泡陶瓷圍護牆、屋面,是泡沫玻璃保溫層及低碳長壽命混凝土等。其中光伏發電量很大﹐造價是市價的三倍。據說是為了適應未來龐大的用電量。

    德叔認為:這是一座承傳千年文化﹑將持續運作百年以上的建築﹐值得花多一點心思資源。

2025年8月9日

尺牘雜憶

1001             20250808 

 

    讀小學時候﹐語文科有一課程內容叫「尺牘」﹐就是學習寫信。印象中有一本薄薄的教科書。據說古時寫信多用一尺長的木牘或竹簡來書寫而得名。課程主要是學習寫信的內容﹑格式與字詞的規範。

    信函分「公函」和「私信」兩大類。公函如刊於報刊的尋人啟事或學生報的徵稿啟事﹑家長給學校為子女請假的信函﹑學校給家長學生關於旅行安排的公告等。

    私人信函主要學寫信給父母長輩﹑親戚﹑平輩朋友甚或後輩等。其中給父母長輩﹐如何稱謂﹐甚至如何自稱﹐都有一定的法度。例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禀者…..這個膝下﹐基本上用於子孫向()父母輩寫信開篇所用。對不同對象則可用:道鑒/台鑒/座右/壇席……之類。對平輩後輩則用:惠鑒/大鑒/足下/青鑒/如晤/如面…等。當年老師特別指出:對並非自己學生的後輩卻仍然要抬舉對方而稱為「兄」。後輩卻千萬不可因對方客氣稱兄道弟而「回敬」對方。

    信封上收信人則寫:XXX先生收/啟﹐往往在啟字前有敬語如:台啟/鈞啟/惠啟/道啟/安啟…等。

    信函後面發信人落款時﹐會客氣地請安問候﹐多為敬候鈞安/秋安/時祺/道安/安好…等。

    對親戚的稱謂(尤其是長輩)更要慎重。記得當年花了兩節課學習對親戚的稱呼:姑丈/姨母/舅父/姑婆之類﹐最後還得靠父母和家中的老傭人指導才過關。如今家中兄弟姐妹少了﹐家族關係便簡化﹐少了表親和堂親﹐也就少了甥舅姑表等關係。加上近年西化稱呼普及﹐統稱Uncle/Auntie 或叔叔阿姨等﹐甚至無大無細﹐直呼其名。

    AI普及﹐電腦代筆將成大勢。尺牘書函市場大大縮細了。

2025年8月2日

推銷靈育

1000          n    20250801

 

 

    在此同框的湯才偉博士周前在此提到有理念的﹐卻未必懂得推銷。德叔深有同感。多年來在學校工作﹐經常接到各類宣傳信函和素材。其中不乏有用的好料。但收信時間卻在暑假前一兩周到九月開學期間。需知暑假前後是學校的休整期。不少同事都放假或忙於批卷﹑出成績表﹑總結﹑收新生﹑開學﹑編班和時間表等。較少有閑參閱外來新材料﹐或作稍後的工作規劃。除非能在推廣宣傳上把握到一些關鍵痛點或時下熱門吸睛的話題﹐否則信函往往石沉大海。

    推銷活動﹐宜多從受眾角度看事物。與家長有關的﹐宣傳對象首先不是家長﹐而是校內「搞家長活動」的負責人。與推廣閱讀有關的﹐可能是圖書館主任。與參加校際比賽的﹐要找相關科目的負責教師或活動主任。推介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的﹐不一定找電腦科主任﹐也可以找負責教學的主任﹐甚至語文科或訓輔德育的老師﹐因為AI這等跨學科的內容﹐似乎要突出這個活動相關的目標和重點﹐好讓校長知悉並推介給合適的負責教師。

    我曾在一間天主教學校經歷一堂好課﹐負責聖經教學的神父辦了一個很成功推介《茶藝》的活動。邀來的客人是台灣佛教慈濟機構的師姐。她穿戴灰黑色整潔的「制服」﹑全程祥和而專業地以電腦簡報協助介紹由種茶﹑炒茶﹑運輸包裝到沖茶﹑品茶。讓師生一起經歷一場心靈洗滌的好課。既長知識﹐又滋潤心靈。

    慈濟師姐推銷的不是茶葉﹐神父需要的也不是茶湯。她們推介的除了品茶知識之外﹐更有安靜心靈的體會﹑感悟感恩眾人業力共聚的成果。

    …原來﹐靈育也可以推銷。

 

 

2025年7月26日

抄襲功課

999             n    20250725

 

 

       年初內地某大學建校百周年大慶﹐全國各地大學祝賀信函紛至。卻發現不少賀信內容雷同﹐甚至除了下款署名各異外﹐信中百多二百字竟然大體相同。使人覺得堂堂高等學府的宣傳部門負責人似乎有點疏懶。雖說賀辭之類﹐幾乎來來去去都不外如是﹐但原文照抄卻顯得這部門負責人稍欠心思。也許眾人都用相同的AI大語言模型﹐產品自然大同小異。

       記得中小學時的習作功課﹐老師要求學生的﹐大致是按教師指示而做﹐依樣畫葫蘆。各生的產品相同甚至跟老師期望一致的便是上佳之成品。我當年任中學教師時﹐不喜歡評批試卷作業﹐主要原因就是厭其千篇一律。當年我反而喜歡看學生每周寫的《周記》﹐因為其中可見不同學生的生活所見所聞所思。也喜歡在周記末端回應學生﹐甚至寫得比學生所寫還要長。

       如今大學生的功課習作如果用AI製作﹐教師如何辨識呢?除了用大學提供的機器對照檢視其「重複率」外﹐就得在命題上花點心思或要求。作為大學裡教育學院的教師考慮的﹐學員主要是在職教師。故此在習作上﹐或會要求學員要以其任教學校的具體實例為証﹐或加上其個人體驗為例﹑甚或要求教師學員舉出其學生的回饋﹑困難和反應﹐結合理念而形成習作等

    絕大多數教師到大學裡進修﹐都是希望學有所得:或溫故知新﹑或有新的感悟﹐或因課堂上知悉一些專業新知﹒或拓濶其專業網絡。我相信學員也不喜歡抄襲。學員在做習作時的省思和學有所得的喜悅/成就感跟抄功課的心情完全是兩回事。

 

 

 

2025年7月23日

放學之後

997        n 20250711

  

    曾多次在不同的教師校董諮議會中﹐討論過教師的放學時間。

    記得筆者剛從大學畢業入職中學教師時﹐老校長對我說: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從今天起﹐你就是我們學校的成員。以後﹐24小時都是教師了!驟聽起來﹐以為是客氣的套話﹐也不以為意。

    在學校工作卅多年之後﹐才明白「24小時都是教師」的意義﹐才感受到教師這頂帽子的壓力不輕。

    任職教師多年﹐從未認真思考過每天要工作多少時間才「放學」。下課鐘聲後﹐只是沒有時間表或轉堂鐘聲的限制而已。工作未做完﹐便回家繼續做﹐甚至經常到凌晨才睡。

    因為放學後﹐除了備課﹑設計和評改習作與測考試卷外﹑還要見家長或開家長會﹑籌備各種典禮儀式(畢業/結業/開放日/周會等)﹑課外活動練習或對外比賽和表演﹑各類科組會議等。所以教師的工作時間絕對不會按時間表「放學離校」。小學教師放學後還要打理學生上校車的工作。倘若要在平日辦公時間內到銀行或機構辦點甚麼手續之類﹐就得把握午飯時間跑一轉。

    我家住在任教學校旁邊。閒時想買張報紙或甚麼的﹐往往不修邊幅穿著內衣拖鞋之類落街購買。試過幾次放學後或晚上時份在街上碰到家長或學生﹐他們跟我打招呼﹐頓時覺得自己有點衣履不整﹐太隨便了。所以課後都要穿戴整齊一點才敢到街上走動。

  

2025年7月19日

親師雙劍合璧

998】親師雙劍合璧


    本周初到澳門做教師培訓。知悉因人口下降﹐已出現縮班殺校潮。據澳門統計當局資料顯示,2024年終澳門總人口68.83萬人﹐按年微升0.7%,但九成以上由外勞居澳增加所致﹐其中外勞女性過半。2012年出生人口有7315, 2024年只有3607人﹐縮減過半了。

    2023/24年度,澳門學生總數為87127人,其中高中畢業生4,621人。記得2010年我初到澳門工作時﹐當時高三級一級人口約六千。現在下降約一千多人了。其中4,424人選擇繼續升學大專,升學率為95.7%

    人口下降致縮班殺校而首當其衝者是幼稚園系統。不少學校近幾年已掀起裁員潮了。澳門學校多是私校﹐校長告知:按稍優於勞工法例規定解僱員工﹐絕大多數教師都會接受。

    培訓講座前跟多位不同學校的教師閒談﹐他們表示縮班大勢所趨而有點無奈。他們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質素下降。家長往往誤解了學生的「需要和要求」(Needs & Wants)﹐不懂教養孩子的影響似乎更棘手和困難。

    以我在香港過去廿多年來的經驗﹐向澳門教師提醒:我們教師的工作如今不光是教導學生﹐而要花點精力做好家長教育。因為教師家長本來就是培育孩子的合作夥伴﹐雙劍合璧方是上策。親師折翼焉能行穩致遠。更何況選擇學校決定學校生源﹐關乎學校存亡﹐家長的對學校的看法起閞鍵作用。爭取家長認同學校的培育路徑方向﹑教導方法是救校之本。

    學童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受家庭影響甚深。然而﹐多數家長從未學過如何教養子女﹐是教育孩子的新手。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應是教導學生的專家﹐宜多做一點培訓家長的工作﹐利己又利人! 


澳門出生率

幼稚園師生比

2025年7月5日

教師的專業敏感

996    20250704

  

    專業教師有責任建立良好的校風。甚麼是校風?教師如何建立?茲舉一例以明之。

    年初某校教師放學後接到學生報告:在男廁嗅到有人吸煙的味道﹐老師立即跟進。根據平日觀察很快鎖定幾個嫌疑學生。在訓導處老師協助下﹐在A學生書包中搜出電子煙和太空油之類物品。經教師們商議後向駐校警民關係主任報告﹐由警長帶往警署查問。後來由警司施行警司警戒令。事後﹐學校更安排警長在周會向全體學生解說吸煙和太空油的禍害和犯法的界線等。

    此事雖小﹐卻展示了該校校風嚴謹﹑教師認真﹑謹小慎微的一面。如果同學對有人吸煙司空見慣﹐視若毋睹﹐根本就不會向教師舉報﹑教師不重視的話﹐聽若罔聞﹐就不會跟進查核﹐就更無後續的檢控和教育行動。

    今年年初立法會已經通過「舉報虐兒」相關法例。其中規定:教師等特定專業人士有責任舉報工作上發現到的懷疑虐兒案例﹐如不舉報要負上法律責任。

    這就要求教師要懂得觀察和判定甚麼是虐兒行為﹐包括虐打﹑故意疏忽照顧﹑心理攻擊虐待﹑性侵等。其中性侵往往無表面傷痕﹐不易發現和辨識。這就更需要教師平素對學生的表現關心觀察﹐跟孩子有傾談互動﹐取得學生的信任方能做到。據悉不少受虐者不敢舉報﹐皆因她們怕舉報後失去親人而無人照枓﹐境況可能更惡劣或不可知﹐以致長期受虐而不敢對外人言。

    可見現今教師的專業表現不限於課堂教學﹑批改作業試卷之類﹐更要關心社會風氣潮流和法例﹑對學生的身心靈各方面的成長﹐有足夠的關懷﹑敏感度﹑適切的對策和建議。

  


2025年6月28日

畢業禮感言

995        20250627 

  

    周前出席一間小學的畢業禮。見到畢業生都穿上黑絹紅帶的畢業袍﹐精神開朗地踏上禮台領受畢業証書。校長在旁解說:同學家長們都認同這一措施。學校跟鄰近一間公司談好價錢﹐學生可以港幣68元租用大小符合身裁的畢業袍四天。只花一個午餐的價錢便增添孩子在典禮中集體榮幸感﹑歡樂感和儀式感﹐家長當然認可。典禮後﹐孩子們跟同學﹑老師和家長捧著紀念品或花束合照﹐樂也融融。

    記得廿年前冬季﹐到元朗一所中學出席其畢業禮﹐當年每班只得一位同學上台代表全班領受証書。該校校長表示:很少畢業生回校﹐而且他們多不符合學校的要求穿著整齊校服上台領証書。事實上該校學生畢業後﹐大多數已投身社會工作﹐極少會畢業半年後特別請假﹐並穿著保留好的校服回校參加這儀式。這更使我問多一句:為何要辦畢業禮呢?畢業生是否典禮的主角呢?學校為何安排畢業禮在畢業離校四五個月後的十二月呢?

    在沙田區另一間中學則讓每一學生都披上黑絹畢業袍﹐於是全體學生都可以上台了。可見所謂規矩﹐大可因時變通。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參與這個重要而值得珍惜的時刻。

    畢業禮後段﹐由校監校長致送紀念品給退休教師和工友。全場氣氛達致高潮。教師和工友幾十年來付出心力﹐為孩子們提供服務﹐實在值得全場起立歡呼長時間鼓掌表示謝意。

    最後由畢業生代表致惜別辭。內容四平八穩﹐用詞華麗﹒排比句連珠﹐不似出至孩子手筆﹐而是AI之作。看來AI好用﹐更要由懂得其長短優缺的人把關﹐增刪必要的元素和內容﹐才是「用得其所」。


2025年6月21日

北帝廟的黑面神

994 n  20250627 

 

    帶領學生認識社區﹐包括建築特色及其相關故事沿革等。教師宜先花點功夫準備﹐找出學生力所能及和感興趣的內容﹐導引參觀和深入探索相關資料。

    香港本來是個漁港。各區都有漁民建立的各類廟宇﹐供奉水神﹐祈求保佑水陸平安。水神包括:天后/媽祖﹑南海洪聖廣利王/洪聖爺﹑譚公﹑龍母﹑北帝等。廟宇的名稱包括:水月宮﹑天后廟﹑洪聖宮/廟﹑譚公廟﹑玉虛宮/真武廟等。

    其中北帝廟供奉的北帝﹐又稱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神像是個黑面神。就是俗稱「玄壇」模樣。例如湖北武當山金殿所供奉的就是真武大帝﹐在九龍城聖德勒撒醫院背後仍保留有玄天上帝廟遺址﹐跑馬地黃泥涌﹑紅磡鶴園﹑梅窩以及灣仔的北帝廟﹑每年以搶包山著名的長洲北部的玉虛宮等。

    北帝為何會被認為保佑漁民呢?按中國傳統五行裡﹐東南西北中﹐分別依次配合了木火金水土﹐顏色則依次為青綠﹑朱紅﹑金白﹑玄黑﹑黃褐。北方五行屬水﹑配玄黑之色。故北方大神管水﹐面相則黑如玄壇。這水神﹐管海也管河流湖泊﹐故不瀕海的內陸地方也供奉北帝。例如在東北的吉林市我曾參觀過始建于乾隆三年(1739)宏偉的玄帝觀;台中市的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道觀等。

    至於另一南方水神洪聖爺(南海洪聖廣利王)﹐又名赤帝﹐原名洪熙,是唐代廣州刺史。他為官清廉,致力推廣學習天文地理以惠澤商旅和漁民。到宋代成了漁民守護神。

    現今廟宇供奉主神外﹐多數也一併供奉其他民間信仰的神明。如灣仔北帝廟中就供奉濟公﹑呂洞賓﹑關帝﹑三仙姑﹑觀音﹑財神和城隍等。這其實也反映了我國民間信仰中的多神格局。









2025年6月14日

跨學科學習

993     n 20250613

 

生活本來就不分科目。平日生活就要用各種知識技能態度面對以解難。就以每天的「食飯」為例﹐就要綜合先天後天的諸種能力去解決這個「難題」:

l  這是甚麼餐飲場合﹑要注意哪些禮貌﹑公德規範;

l  心中喜惡吃甚麼;健康營養上有何禁忌﹑腸胃有否特別的需求和抗拒;

l  有甚麼可以選擇?每樣食物要吃多少﹑先後次序如何?手眼如何協調實踐?

食飯過程中﹐生理思想上就要作出博奕和決策。

知識之間有連結性與互補性。學生在學校安排的跨科學習﹐其實是回歸生活﹐打破學校裡分科教學的迷思而已。跨科活動中﹐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不同學科的視角﹐理解現實世界的複雜難題。其間會整合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動機和學習成效﹑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意與解難能力。

本周到九龍塘一小學作「跨學科學習」的起動工作坊。教師在一至六年級分別選了海洋九龍城成功或富有健康生活方式小小科學家等為主題﹐預計用三天探索蒐料和討論製作﹐於第四天向同學﹑家長和公眾展示所得。

各項主題都選得好﹐有很大空間發揮。我主要提出:事先和活動過程中要做好提示和總結Briefing & Debreifing。其次宜「小題大做」:縮窄範圍﹐聚焦於學生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小主題。最後要注意「研習產出」的形式和可控性。

教師們經商議後作出調整選擇﹐集中於以下各項「小」主題:

小一:實地參觀/請專家介紹認識香港海豚生態和挑戰

小二:經驗造紙﹑剪紙﹑摺紙和紙飛機比賽

小三:參觀九龍寨城公園和周邊飲食文化

小四:閱讀 + 訪問家長或社會人士﹐理解成功的多元性

小五:創建健康飲食餐單和小型健身運動

小六:體驗盲人的需要和設計相關的用品

 

 

 

     

 

2025年6月8日

長安不易居

【993】n 20250606


唐詩人白居易十六歲赴京城應考。考前白居易將自己詩作呈遞給名士顧況看。顧況見作者署名後笑道:「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看完詩作後﹐嘆道:有此句﹐居亦何難。白居易後來果然中了進士。此事傳為美談。

近日往美國紐約市探兒媳。知道紐約近來通脹嚴重﹐百物騰貴。今年年初因禽流感致使雞蛋曾升至每隻要一美元﹐以致不少人只能逐隻雞蛋買﹐近日降價至五美元一盒12隻﹐約港幣三四元左右一隻。外賣一碗牛腩粉約13美元並加銷售稅8%;堂吃則要加服務費18%﹐埋單即約港幣120-130元。真的不易居。昨天到超市買菜,竟然見出售糯米糍荔枝要25.99美元一磅﹐即約每磅港幤200元。

兒媳都在紐約市曼哈頓中城區上班。每天駕車入城﹐過橋有些收費10-16元﹑入中下城區另收9元。城內泊車時鐘20-30美元。尚幸兒子公司提供車位每天8元。不計車價折舊和油費開銷不少。

上周末到鄰州新澤西農場採摘草莓﹐入場費每人五美元。每人檢拾草莓過了一磅則要另行繳費﹐每磅五元。離場時遇到一印裔婦人携著五歲女兒﹐她問我值得進場否?其實﹐在超市買草莓每磅僅2,993.99美元左右。加上交通費﹐到農場摘草莓這件事本來就不是很「值得」的活動。故在農場檢摘草莓﹐多數是一家大小到農場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談談笑笑﹐基本上是一項生活體驗活動。讓孩子親身經歷認識草莓不是長在超市而在農場泥濘土地上。是以有些草莓農場也一併安排有馬牛羊和家禽讓孩子們參觀﹐並售賣相關農產品等。


2025年6月2日

故宮博物院百年

990      20250523

         我國有六百年歷史的故宮紫禁城於1925年成為《故宮博物院》﹐迄今年剛好一百年。海峽兩岸的故宮今年雖無聯合舉辦活動﹐卻仍各有精彩的紀念活動。

    北京故宮以【百年故宮韻   千秋文化魂】為標題連結全年的活動。主要展覽則以《百年寶璽》珍品雅集﹑又廣邀重量級專家齊聚一堂藝術研討會。

    五月中旬借國際博物館日﹐發行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別版郵票。整版10枚郵票以花卉為主題,精選故宮院藏文物及建築中的各種花卉或圖案﹑經典紋飾,涵蓋繪畫、傢具、陶瓷、建築等品類。為此事更在聯合國作了開售儀式。

    台北故宮則以邁向「百年新故宮」 迎接百週年。故宮南院十週年 「故宮100+」院慶活動有特展、文創紀念小品、專書出版等院慶嘉年華。故宮在百年歲月中,有75年是在台灣落地生根。迄今故宮人傳承至第四代了,秉持專業,從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科技、文創等方面,展現創新動能,接軌當代社會脈動,打造故宮新貌。

    今年十月有「甲子萬年」院慶特展﹐於南北院區同步登場。集中訴說故宮文物與時代交會的故事,特別是遷台75年的發展。

    尤其是重點安排了鎮院三寶: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幅名畫﹐首赴故宮南院展出 誌慶。此三寶即使在台北也要碰巧才得一見﹐非常難得。有興趣的朋友宜把握機會到嘉義南館一遊。

2025年6月1日

玻璃博物館

 991     n 20250530

  

四十年前參加旅行團的行程中常有參觀工廠環節。例如到日本﹐曾經參觀過東芝電器和豐田汽車廠﹐到華東華南等地參觀過絲綢廠﹑鋼鐵廠﹑荼葉廠﹑籐器廠﹑電子廠(如手錶廠和翻譯機)等。大致都是加深了觀眾對現代工業生產的認識﹑大開眼界的節目。最近到大灣區旅遊則多是參觀新側生產力或新科技的機構﹐例如低空經濟的飛行器工廠﹑電動汽車廠和人類基因庫之類。

近日在美國紐約州一小城Corning 參觀了馳名世界的玻璃博物館。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康寧曾經是世界的玻璃厨具著名品牌。但美國近卅年工業衰落致使2001年正式結束其生產線。準確一點說﹐是被其他機構併購了﹐名字也改為Corelle  / Snapware / Pyrex (您可還記得中學實驗室裡的燒杯燒瓶等耐熱玻璃器皿就是這個牌子), 生產地也移往其他地區和中國等。現在留下了一座玻璃博物館﹐遊人也頗多。

康寧玻璃博物館分三層。地下是商店和餐廳。三樓主要是一個玻璃美術作品展覽館。純白的展場高大寛廣﹐展出大量現代玻璃藝術品﹐包括一些裝置藝術。

二樓是主要展廳和三個示範工場。最吸引觀眾的是幾項現場實地示範製作玻璃飾物﹑花頩或燈罩等。每場示範都有導賞員解箪﹐示範後工匠/導賞員都會回答觀眾的問題。我特別喜歡專業工匠們回答孩子提問的態度﹐認真而誠懇﹐不因其幼稚而不耐煩。展廳展示內容豐富﹐包括了多種玻璃的製作原理和故事﹐例如燈塔的燈泡和鏡片﹑潛望鏡的實際操作和原理﹑觀眾可以親手使平板玻璃彎曲的裝置﹑光纖傳輸訊息的原理等。

這使我記起高錕教授當年踏破鐵鞋找到並說服康寧為他造出第一條光纖的故事。小米手機的推銷員驕傲地介紹他們手機玻璃由這間工廠出產等。

 

 

 

 

 

2025年5月17日

廣東省非遺

990            20250516

     除了廣州白鵝潭的大灣區藝術中心外﹐在廣州天河區大道中的廣東省文化館亦有非遺的資料展示。內容涵蓋了廣府﹑客家﹑潮汕等省內的三大族群與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工藝節慶活動,展示了粵省的傳統文化。令觀眾能夠一站式欣賞廣東省國家級和省級的非遺瑰寶。詳情可以參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網頁﹐其中不乏有趣有益的訊息。

據統計﹐廣東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816項。每一個項目﹐背後都有其歷史文化的故事。例如:廣繡(如雙面屏風)、瑤族民間舞蹈長鼓舞﹑剪紙﹑紅糖(片糖)的製作﹑潮州的英歌舞和鐵枝木偶戲﹑潮汕木雕﹑廣式紅木宮燈﹑廣州的珐琅﹑欖雕﹑雲浮石藝﹑麥桿剪貼﹑龍舟競渡活動和粵劇潮劇等。

瑤族長鼓舞源於古時的祭祀儀典及巫術舞蹈。隋唐時期,瑤族祖先遷徙到粵北今天的連南地區﹐將長鼓舞帶到今天的連南瑤族自治縣。使這種又跳又唱的風俗流行至今。

展覽中有多媒體科技加持。加入互動遊戲﹐為傳統非遺賦予時尚色彩。讓觀眾覺得好看又好玩。當古老的瑤族長鼓舞遇上視覺音效科技﹑圖文並茂的形式﹐增強活動的現場感。又如在展廳內以射燈直射剪紙﹐形成鏤空光影﹐使觀眾大開眼界。

至於觀賞粵劇 (廣東大戲)的展覽﹐可到荔灣區永慶坊的粵劇藝術博物館。除了常規展覽外﹐更不時有真人現場演出。在仿古的亭台樓閣間﹑歌壇上﹑水榭舞台旁觀賞廣東大戲的唱做念打﹐跟在戲院觀看老倌演出﹐味道又大不同。觀賞時我總喜歡比較沙田文化博物館展覽內容的異同。

非遺深藏著民間生活文化習慣的基因﹐其中不乏適合公民科考察學習的元素。粵港澳深化交流﹐可擴濶全方位學習的範圍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