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 n 20250328
在澳門一所中學觀課。年輕的數學老師上周做了個小測﹐今天在堂上派卷。她仔細評卷後﹐還多做了一項:把各生的考卷按其得分順序重新排列﹐才順序派卷。同學們都知悉她這個習慣﹐大多都顯得有點緊張。頭幾位同學固然興奮﹐當她宣佈以下同學不合格, 全場便靜下來了。
課後﹐我問老師:你採用這種派卷方法﹐想產生何種果效呢?她說:讓取得高分的同學有光榮感;至於低分的同學﹐則希望他們「知恥近乎勇」﹐下次考核時更努力。
今次低分的同學﹐下次真的會因知「恥」而更努力嗎?努力就會取得好成績嗎?尤其是自己的差成績被公開示眾後﹐也許有羞恥感﹐就會改善成績嗎?
在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促進學習的評量》課堂上跟資深教師討論這做法的果效。多數人對此舉都抱懷疑態度:資深教師們認為學生「知恥」之後﹐採取放棄躺平的機會很大﹐大概只有少數會因此而「勇」。
這個做法的基本假設是學生成績不好﹐不是「不懂」﹐而是不夠「勇」﹑不夠勤懇﹑不夠努力。這個恥﹐是自知不足﹐有點自責﹐有心想追上去補救。但知恥而沒有解決學生錯在哪﹑「不懂」的原因﹐再努力也未必能提升其成績。
對落後的同學而言﹐他們需要的是有針對性的輔助﹐具體指導解決其心理或技巧性缺失;讓他知道錯在哪裡﹐如何補救。
如想讓強學生有榮譽感﹐在派卷時可否只順序派前五名或十名呢?
現今教育理論似乎少有鼓勵教師公開打擊差生﹐讓其有羞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