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 20250131
港澳地區佛教寺院不少﹐名稱大都有寺或禪院之名。如:澳門有普濟禪院(觀音堂)﹑菩提禪院﹑香港的志蓮淨苑:慈山寺﹑寶蓮寺﹑西方寺…等。其中專為出家女士而設的亦有用「庵」為名。「精舍」一般是習佛人的居所﹐多數都不對外開放。
道教的道場有:黃大仙祠﹑蓬瀛仙館、青松觀、雲泉仙館等。還有儒釋道三合一的圓玄學院等。
各區更多的是各種各類民間信仰的廟宇。包括:土地公系統的二伯公廟/ 石敢當/ 社壇/ 福德祠等。
又有供奉花粉夫人(保青春美貌);金花娘娘(主要保佑孩子健康);七姐廟(祈佑好姻緣)包公廟﹑藥王廟﹑楊候廟﹑車公廟﹑哪叱廟﹑關公廟(三街會館)﹑龍王廟﹑龍母廟。澳門有康公廟兩間﹑十月初五街的廟中左右也供奉花粉夫人和廣利洪聖爺等各種民間宗教和神祇。供奉三神組合的三聖宮﹐各地三神組合不同﹐如澳門的主祀金花娘娘、觀音、華光帝。屯門的則供奉儒釋道三教。
港澳地區瀕海﹐漁民多供奉各式各樣的水神﹐祈佑水陸平安。:澳門有蓮峰廟﹑天妃廟﹑媽閣﹑三婆廟(氹仔)。本港各區的天后廟﹑水月宮﹑譚公廟﹑南海廣利洪聖爺廟﹑北帝廟…等。
其中水神有各種神跡傳說。但「北帝」又稱玄武大帝/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等。因為在中國五行中北方屬水而被奉為水神。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分別以白綠黑紅黃代表。故北帝以「黑面神」的模樣示人。
譚公(原名譚德)﹐元末人, 據說能呼風噢雨。神像樣貌是個小男孩。據說他十三歲便羽化成仙。
由供奉的神祇﹑碑刻和對聯內容﹐大致可以想見當年人們的祈盼與希望。反映了當時社會和人們生活的難題,值得向學生解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