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 叔20250124
帶領學生參觀傳統的寺廟道觀祠堂﹐宜事先向學生作點說明Briefing﹐作為基礎知識和背景材料。因為現今學生多數分不清佛教﹑道教和宗族祖先崇拜﹐哪些是傳統宗教及其特色。
寺廟宗祠觀院的存在﹐既是求神問卜祈禱平安之所外﹐也包含了大量世俗的功能。不僅反映了傳統民間信仰﹐也是認識今昔民俗的良好工具和教材。
首先﹐昔日交通不便﹐山高皇帝遠﹐民間爭執矛盾﹐若非關乎命案﹐多數不會事事都交付官府衙門處理﹐而交由當地士紳族長在寺廟祠堂中主持公道﹐調解糾紛﹐兼行司法執法機關的功能。例如鴉片戰爭前夕在尖沙咀發生的林維喜案﹐要到位於今天深圳南頭的衙門報案﹐由有司辦理。
而民間多崇尚敬畏天命﹐諸事也求神明庇佑。故傳統寺廟祠堂的功能也包含以下諸種事務:
平素生活中生兒育女的登記紀錄(即所謂添丁/上燈﹐男丁可以分豬肉)﹑青少年的教育求學﹑鄉里集體聘請學校/書塾的教師﹑組織和培訓團練更夫﹑處理市場鄰里間的商業交易糾紛﹑鄉約民間的贈醫施藥﹑疫症水火災難的善後與救死扶傷﹑甚至義務殯葬等民生的福利事宜。
故知寺廟宗祠既是宗教場所﹐也是一個兼具多種功能的社區組織或會堂。例如:本港的文武廟不光是供奉文昌帝君(專司功名)和關公(講義氣的武財神)﹐當年也兼有商會平議紛爭的功能。在大埔文武廟中更設有「公秤」﹐以平息在市場中買賣的小型糾紛。
當然宗族祠堂也往往要處理宗族集體拜祭(春秋二祭)﹑土地買賣承繼買賣的登記﹑修編族譜﹑公眾水利維修﹑修橋補路之類的公益建設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