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 20250117
一直沒有深究「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裡為何是秋而非春夏冬呢?以秋代年﹐是何緣故呢?
《說文解字》說:「秋,禾穀熟也」。農業社畲視百縠初生為春﹐熟為秋﹐故秋是收穫的季節﹐也許視秋為是一年農務生產周期的結束﹐故以秋代年。
春秋合為一詞﹐也是年的意思。人老了﹐便說春秋已高,就是年齡老大了。
劉禹錫讚劉備的詩句:“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千秋﹐就是千年。祝頌人家千秋萬歲﹐就是長壽堪比南山了。祝頌事物歷久常新﹐便說流傳千秋萬世。
英語中Autumn與中文「秋」都有凋零老謝的味道﹐有悲涼傷逝之意。。李白有句「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顏」。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衰老使人悲哀。故「秋」往往引申為悲或愁。杜甫詩「萬里悲秋常作客」,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秋後處決﹐則可能始於漢代的天人感應論﹐人間因秋冬是肅殺的時段﹐故除了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外,其他死刑都等到秋後才實行。
記憶中讚頌秋天的﹐有秋收帶來喜悅。范成大詩:「村村籬落總新修,處處田疇盡有秋」。此外﹐讀中二時國文課:易君左的《可愛的詩境》。開頭是:多謝西風﹐她把後園的桂花一齊吹放了, 桐葉的飄零與黃花的憔悴, 是詩人的形容詞, 這裡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莊嚴和純潔﹐以及一切秋虫的歌唱。…
記憶真奇怪﹐竟然記得半世紀前的白話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