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燈用以照明﹐增長人類活動時間;等於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先民燃木起篝火,用以取暖、煮烤食物和照明。人們在室外燃燒火炬照明,這是專用的燈火。《詩經》裡稱為「庭燎」。
漢代室內則點燭。大柢是燃燒動物脂肪。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借宮女的金屬長袖通道截流燒脂肪生成的部分黑煙。(見附圖)
張騫從西域帶回胡麻籽(芝麻)榨出來的液體稱之為“油”,應是中國人燃燒植物油之始。從此﹐取自有角動物的脂肪稱脂,取自無角動物的稱膏。至於脂肪、油脂等都是晚出的詞語。植物油較易得而價廉﹐也易儲存﹐是一大進步﹐也易普及到百姓家。家貧用不起植物油﹐就有了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故事。燃燒蠟燭照明﹐用的是礦物﹐成本更高﹐初時僅限於貴族富戶人家。
室外有風﹐燃燈就要防風。這就發明了燈籠:用薄的半透明的紙﹑絹紗或明瓦(薄的貝殼)來防風。這等物料會擋亮光﹐使燈火更昏暗,卻是當年科技條件下最好的方法了。唐宋時在元宵節前後在街市張燈慶賀成為“制度”。武則天時期有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燈火通明﹐只能偶一為之﹐成本太高了。
迄19世紀,西方工業化普及了石油工業的煤油代替了植物油。燈具方面,有了可以調節燈芯上下的裝置從而控制燈火的大小,以及用於防風的玻璃罩。當年稱為「洋燈」。如今大概只能見諸博物館了。
解放初期﹐家父知悉家鄉(中山三鄉)開始有電供應﹐特意從香港買了大札電線回家鄉﹐讓家裡點著了電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