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3日

總之﹐唔關我事!

教育心語20110121

  某名牌小學四乙班班主任老師「見家長」。
「張先生﹐大明做功課很馬虎﹐字體潦草﹐歪歪斜斜。 塗填顏色越過界線﹐做功課不認真。 你要多跟進跟進。」家長羞愧地是是連聲:「我會努力。」
「瑞康媽媽﹐令郎上課時不專心﹐經常心不在焉﹐堂上眼望窗外。 而其作文很差﹐用字貧乏﹐你要想想辦法。」瑞康媽回家與丈夫商議後﹐決定請家庭補習教師﹐督導瑞康的功課。
「你的女兒秀芳算術科很差﹐平均十題數錯了六題。 你做家長的﹐雖然忙﹐但都要關注女兒的功課。 否則﹐秀芳會給比下去!」秀芳媽媽立定決心﹐不讓孩子再輸下去。 每天夜班放工回來﹐即使再辛苦﹐也檢查孩子的功課﹐特別是算術習作﹐都要孩子改正了才算完工去睡覺。
下學期各生的考試成績仍然沒有改善。
德叔疑問:秀芳的問題何在?班主任老師表示:「我也覺得奇怪。 因秀芳平日的家課習作都做得好﹐沒有錯誤﹐但測考卻不合格。......唉﹐我們這批家長真無用。 上學期尾已經提點過她們﹐要認真跟進關心子女的功課﹐半年下來﹐毫無寸進。
德叔疑問:小四學生功課不好﹐是誰的責任?填色出界﹑作文時用字貧乏﹑字體潦草歪斜﹑上課時不專心而魂遊窗外﹑不懂算術計錯數……到底成因何在?張先生努力便會使兒子字體端正嗎?請個補習老師怎會使瑞康專心上課?秀芳的數題經過母親修訂改正後﹐教師也無從依據秀芳犯錯的徵狀而瞭解其因由。
對症下葯方能治病救人。 學生成績差﹐為何不是先問師長自己的教學手法呢?

2011年1月15日

英國數學補習外判印度

教育心語20101105

  互聯網的世界﹐空間縮短。地球村內炊煙互望﹐雞犬相聞。其間職業崗位流動﹐工種外判之勢﹐方興未艾。歐美網絡客戶服務的設計與維護﹑會計事務和電腦售後服務外判印度﹐十年有餘矣。
   英國《衛報》報導最新趨勢:印度大學生正為英國學童遙距家庭補習。
   印度旁遮普省數學系大學生正在惡補英國小學﹑GCSE和A-level課程大綱﹐準備承包英國的私家補習這一門大生意。原來印度也有經濟危機﹐許多印度年輕人選擇在大學裡研究或在家工作。所以有大批剩餘勞動力可以投入這個市場。英國補習教師最低時薪是7英鎊,而旁遮普則是2.52英鎊。
   英國的教師工會對補習外判當然不滿。然而事實上﹐英國的數學教師長期缺人。2009年﹐全英只有5,980名數學專科畢業生;在印度,每年拿到科學和數學學位的學生有69萬人。印度的補習教師使用互動電子白板授課﹐用耳機和視像鏡頭跟學生溝通﹐學生可透過螢幕看見教師的臉容和白板內容。每堂課更可錄影﹐師生和家長隨時可以播放複習。
   有幾點感想:一是科技快速改變世界經濟和職業結構﹐此又一明證。二是為何教師們不能保證自己可以將學生教到識,而要借助家庭私家補習?這種情況中外皆然。我看這是現時學校制度的大規模生產模式﹐不能處理個別學生差異和實際需要的結果。如果教師於課後作小組輔導﹐甚至個別點撥﹐或可有助舒解問題。現今香港不少弱勢家庭的子女﹐聘不起私人補習﹐全靠老師課後無償輔導關顧﹐來補救大規模教學的不足。

再談三個饅頭的故事

教育心語20111112

  兩年前﹐龐永欣教授在本欄提過華東師大顧泠沅教授跟美國學者討論中美教育的長短時﹐講過一個《三個饅頭》的故事。 話說有個和尚肚餓﹐吃了一個饅頭﹐覺得不飽﹐便吃第二個﹐吃了也不飽﹐便吃多一個。 他飽了後便發議論:原來吃第三個才會飽﹐早知便只吃第三個饅頭。
   顧泠沅比喻教學是三個饅頭,第一個叫做知識概念;第二個是概念之間的連接,叫原理;第三個是解決問題的策略。美國重視搞解决問題,結果沒有吃好第一﹑第二個饅頭。可中國多年來紿終在吃第一﹑二個饅頭﹐現在發現要吃第三個饅頭才飽﹐便嚷著甚至呼籲要集中吃第三個饅頭:學生應多學習應用策略和解難能力。
   美國學者舒爾曼聽故事後拍案叫絕:我們美國就是沒有吃好第一二個饅頭﹐中美可以互相補足和學習。   後來顧泠沅去美國再會舒爾曼﹐舒指出:我們美國人不吃饅頭而吃三文治。三文治是把不同東西夾起來吃的。 給孩子吃的三文治內容夾法跟成人有別。 所以顧教授指出:現在不是用解決問題﹑分析問題來取代基本知識和技能﹐而是三者在不同的年齡段如何取得平衡。看來關鍵在怎樣找出各學習階段三個饅頭的均衡組合。
   近來跟老師們一起備通識課時﹐留意到困難之一是:學生(甚至老師)沒有吃好第一二個饅頭﹐便忙著吃第三個饅頭。 看來在中四五宜解決好知識基礎;同時在兩個饅頭中夾雜引起食慾的醬汁﹑富營養的美味配菜﹐在中六則多側重「融通答題」﹐學生才吸收得更好。

課堂裡的基本功

教育心語20101231

  課堂上於板幕上展示教學內容﹐旨在增加視覺訊息。無論是何種學習風格的學生﹐都會因接收多一類訊息﹐而加深印象。教師通過邊繪寫邊講解的示範﹐學生於板幕上得以見到事物逐步發展的過程和關係。遇有疑問﹐老師可以停下來,重複或改變展示解說方式。可見「大聲想」配合即場的板幕視象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教師在板幕上寫字﹐是向學生示範筆順。 教師在黑板上解算數題的步驟﹐同時大聲說明解題的策略和原因﹐這大聲想是將潛藏腦中的知識與思路顯示予學生。 地理教師在黑板繪畫一個地圖或示意圖﹐隱然是示範繪圖的程序和技巧。 這些教學手段行之有效多年。
   近年觀課所見﹐教師減少了用黑板而代之以電子簡報powerpoint﹐然而多數用得不好。 最常見的缺點是文字太多太密﹑畫面太雜而缺焦點和美感。 更有簡單地將書本資料搬到簡報上去﹐這是費時失事之舉。 又有在簡報上僅顯示了事物的結果而缺少了生成的過程﹐也是一種遺憾。 因為電子簡報的優勢是可以充份利用各種動畫技術﹐結合多媒體素材﹐增強美感和吸引力。   電子簡報只是輔助教材﹐不能忽視課堂上的講解技巧這項基本功。 教師對學科的鍾愛與教學的激情﹐通過教師富感情的抑揚聲調﹐有條理而清晰的表達﹐兼具幽默警句和故事﹐方會吸引和感染學生。
   見過教師在堂上讀唸他人(或書商提供)的簡報中的文字﹐而忽視了講解的技巧。 暗沉的課室環境﹐加上低沉平淡的聲調﹐不要埋怨學生昏然欲睡。

黑板教學的優勢

教育心語 20101224

  隨著科技發展和經濟環境改變﹐課室裡木製黑板多已變為深綠色﹑白色塑料或磨沙玻璃。 隨著電子多媒體教材進入課室﹐黑板前/旁往往加了銀幕或電視屏。 有些學校又再逐步滲入若干電子白板﹐最近再「升級」為輕觸式電子屏幕。   以上各類「板」「幕」﹐主要功能與優缺何在?   於黑板上繪寫圖文﹐主要功能在向學生展示教師的教學內容﹐也讓學生可以在板上展示其學習所得。 例如教師在板上列出課文綱領或圖表﹐好讓學生通過視覺接收訊息﹐從而更加明瞭教師所授的內容。 例如寫出學生不熟悉的生字生詞﹐對比或澄清同音字﹑以視覺組織圖visual organizer (如腦圖或流程圖) 說明事物的關係﹑或顯示實驗裝置和說明事物現象(如氣壓分佈)﹑以比較表格彰顯事物特性異同等。   如果教材內容可以事先準備﹐大可以各類電子媒介事先精心製作﹐在課堂上迅速提供清晰整齊﹑條理分明而豐富多采的教材以達致更佳教學效果。 但是學生即時的回應和疑難﹐臨場提出「劇本之外」的思路和困惑﹐超乎先前已備的教材﹐則要依靠教師即場回應﹐那傳統的手寫「黑板」最派用場。   因為教師要向學生展示一些解難的思路和步驟(例如計算一題數)﹐往往要在課堂中「大聲想」﹐並即時配用視象協助學生整理思緒。 此時則必須依據學生思路在板幕上有針對性地標出事物關係。 所以﹐教師們不要困於銀幕﹑電視屏幕和預製的電子簡報之中﹐應善用並充份發揮黑板教學的靈活性。 但據說對不少老師而言﹐板書字體工整美觀頗為困難云。

法律與教育

教育心語  20101126

  為校長們而設的法律課﹐常以案例切入。
  案例一:八歲的小明承認偷了鄰座小強的十元和鉛筆刨。 這明明是偷竊。 法律上怎樣處理?學校應該怎樣處理?
  案例二:在中三甲班美琴的書包裡﹐找到鄰班翠芳失去的手提電話。 應該如何調查?應該如何判決?理據如何?有否寃枉嫌疑?應否報警?
  案例三:教師發現小六女生與同班男生放學後親䁥擁抱接吻﹐估計在私人地方會有更進一步親䁥關係。 查問下﹐女生坦承有「攬攬錫錫」﹐全因為是好朋友自願的行為。 當教師的如何是好?
  案例四:家聰的媽媽要求學校將班內的過度活躍症學生小賢調往鄰班﹐否則將其子調往鄰班﹐理由是小賢打了家聰三次。 校長認為調得一個﹐便會有第二個﹐調不勝調。 而調走小賢往鄰班﹐他也可能打鄰班同學﹐更可能犯上歧視殘疾學生的嫌疑。 如何是好。
  案例五:學校社工掌握了校內卅七個吸毒學生的資料﹐卻無告訴校長﹐理由是專業保密。 何謂專業保密?
   以上僅是我們課堂上列舉近百個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這兩個學年裡﹐跟律師們討論這些問題時﹐使我重新省思教育其實是甚麼一回事。 學校的運作常規﹑道德責任﹑法律責任和專業守則有何關係?
   校園裡﹐教師校長攬立法﹑行政與司法三權於一身﹐也代行父母的監護人身份與權責。 我們行事時﹐應秉持何種原則﹐方可建立一個情理法並重的校園環境?
   由於問題複雜﹐課程由前年的三節加到去年八節﹐今年再加到九節。 看來﹐這個課程的需求極大﹐因為現職教師有六萬人。

學校不是講法律的地方

教育心語 20101119

  文題本來是:學校是不講法律的地方。
  後來﹐改為:學校不是講法律的地方。
  比較準確的是:學校不是單講法律的地方。
  教師校長近年壓力大增的來源之一﹐是要面對「不明不白」的官司危機。 由於社會潮流時興「問責」﹐官民間或市民間動輒便興訟法庭﹐將人際矛盾關係交付法院裁決。 對於安逸於校園門牆裡多年的「教書先生」﹐無端接到所謂律師信﹐或者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律師或甚麼議員之類﹐突然找自己談法律﹑權益﹑侵權﹑誹謗﹑版權條例﹑僱傭條例﹑平等與歧視……等等不熟習的問題﹐一時間往往無所措手足。 長期抱「生不入官門」﹑幾十年來專注任教英國文學﹑經濟或理化生的專業人士﹐突然要面對家長或學生拋出一些似懂非懂的名詞-----人權﹑非法禁錮﹑私隱﹑危害精神毒品﹑網絡欺凌﹐甚至司法覆核﹐登時便顯得茫無頭緒﹐手心出汗﹑精神緊張。
  兩年前開始為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一兩堂課﹐初時是談一下校園中的保險和法律相關問題﹐如:公眾責任﹑物業佔用人條例﹑侵權之類。 後來因應要求﹐多談校園常見矛盾的案例﹐如訓導與校規﹑殘疾歧視或因縮班殺校而出現的裁員離職安排等。 可知現今當校長的﹐少一點法律知識都「做不好呢份工」!
   港大教育學院為此連繫了幾位有心的律師﹐加入我們的教學團隊﹐以淺白語言﹑具針對性地為校長們解說分憂。 然而﹐經過這兩個學期的備課研修﹐我們與律師有共識:校園的問題複雜﹐決非單講法律的地方。

家政課

教育心語  20101203

  十年課改的轉變之一:中學的男女生都要修讀家政課和設計與科技課程 (即傳統的所謂木工金工與繪圖設計等)。 有些學校將這兩科合併為生活技能科﹐是有點道理的。
   以某校中一上學期的家政課程為例。 內容包括:健康與健美﹑整潔儀容﹑以針線縫製布袋與車縫直線﹑認識紙樣的作用﹑用熨斗熨好自己的校服和圍裙﹑飲食金字塔﹑認識厨具和洗碗碟﹑做腿蛋三文治﹑豉汁蒸排骨﹑焗提子牛油蛋糕﹑包菜肉餃子﹑餐桌禮儀和上菜的擺設等。 此外﹐家課還包括到市場買雞蛋﹑豆豉與排骨之類----估計極可能由家長或家傭代做這項家課。
   就多年所見﹐當今港孩的生活技能普遍低弱。 有中一男生在堂上坦承從未入過厨房。 又有人拿著雞蛋在碗邊敲打了四次﹐都未能打開蛋殼﹐彷彿體諒雞蛋受傷怕痛。 以茶匙搗勻一隻蛋黃和蛋白﹐用了五分鐘。 事後清洗廚具碗盆﹐卻不懂得先洗些較乾淨的廚具﹐卻用毛巾先抹洗剩下的蛋糕漿和勺子﹐使得毛巾和整盆水都肥膩不堪。
   為了洗淨六隻碗碟﹐弄得滿地是水﹐老師著她取地拖抹地後﹐她竟然隨手便把地拖攤在地上。 以上情況絕非偶見﹐而是各校家政課的常見現象。 看來這種生活習慣和態度﹐責任主要在家長。 這些生活常識﹐應該早在家中學會﹐何用教師花時間教導?事實上﹐家政老師設計的課程精簡周全﹐循序漸進﹐課上也多方提點其中要訣。 倘學生無機會在家庭或生活中實踐﹐最後還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等待他人服侍。

無效的鼓勵

教育心語  20101210

1. 只要努力讀書﹐學業自然會進步。
2. 人生充滿挑戰﹐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必能安然度過會考難關。
3. 你的成績雖較落後﹐但不要氣餒﹐只要有信心和毅力﹐最終定可成功。
4. 一年之計在於春。您不妨定下每日學一個英文生字的目標。如此﹐明年今日﹐你便會多學逾三百個英文字了。
    以上這類對學生的鼓勵說話會有效嗎﹖學生聽了之後﹐在行為及態度上會有所改善嗎﹖
  研究指出﹐空泛的鼓勵語﹐有等於無﹐有些人甚至可能會反感。只有那些具體的﹐才可能發生作用。   何謂空泛?何謂具體
   鼓勵學生時﹐重點在其力所能及的行為或措施者﹐算是具體。
  上述例子中﹐「每天學一個英文生字」﹐便是以「具體行為」作為鼓勵的重心﹐因為它提供了一些實質的方法及途徑﹐目標清楚。「早睡早起」嫌空泛;「每晚不遲於十二時上床」便較具體。「要守時」便不及「本周內不再遲到」具體了。
   文首例子中﹐「只要有信心和毅力﹐最終定會成功」及「只要有自信﹐必能度過難關」之類﹐重心關乎「態度」。而「只要努力讀書﹐學業自然進步」之類﹐僅屬「大方向」而已。這兩種鼓勵﹐因涉及態度及大方向﹐學生難從說話中得知應該怎樣做﹐也沒有清晰的準則去釐定目前距目標多近。
   對於多數學生﹐既未能自定目標﹐更未能設計前進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又未懂得沿途自我監控進度和選定策略。所以師長鼓勵學生時﹐宜有具體的指引﹐方較為有效。
   教導薄弱學生和小學生﹐尤其如是。

讚賞孩子的……

教育心語  20110114

  五年前網上傳來的一個故事。 不論其真偽﹐也值得父母和教師參考。 話說台灣某教授到北歐某國當訪問學者時,應邀到當地教授家中作客。見到教授五歲的小女兒,滿頭金髮,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的湖水,驚為天人。收下朋友帶去的中國禮物,小女孩輕柔的微笑道謝。 朋友禁不住誇獎:「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教授當女兒走了後,嚴肅地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客人大驚。 教授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這件事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的行為沒有關係。而孩子還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是她的本領。她一旦認為天生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或是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孩子造成了誤解。」
   後來,台灣學者向教授的女兒道歉了。同時表揚她的微笑和有禮貌。故事結束時指出:孩子的心靈像柔軟的透明梘皂,每次不當的誇獎都會留下劃痕。   德叔覺得要求客人道歉有點誇張﹐似乎不近人情。 然而師長的確要小心怎樣稱讚或批評孩子。 因為師長是孩子成長期間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的評價都會深入孩子的心靈﹐成為孩童社會化和人格形成的要素。 讚賞和批評孩子時宜歸因於其可控因素:即如「努力﹑專注﹑有禮貌和採用合適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等﹐這些都是其個人可以改變的作為。 將成敗歸因於天生﹑家境或過往的歷史﹐即使也許正確﹐卻無助於促進和保育孩子的學習動機。

自毀長城

教育心語 20101217

  劉兆瑛教授十多年前講過一故事:他進電梯﹐有一小孩在哭。媽媽指著劉教授對小孩說﹐如果再哭﹐這位叔叔會鬧您!孩子繼續哭﹐媽媽說﹐你再哭﹐叔叔就會打您啦!我真替謙謙君子般的的劉教授不值。真無辜。
   德叔在孩提時代﹐常見成人恐嚇小孩子:如果再哭﹐警察就來捉咗你。「警察」有時會改為「區烏公」「拐子佬」甚至「共產黨」之類。總之﹐就是訴諸一種「不可知」的權威﹑用恐嚇取代說理。後來自己在學校工作時﹐常見一些教師將這個權威﹐改成:校長﹑訓導主任之類。「如果你們再嘈吵﹐我就交你給訓導主任(或校中某一惡人)﹐由他處置。」
   近年多次在教師培訓課堂上談課室管理時﹐我總提出:莫將權威/威信交付與他人。例如切忌向學生說:「如果你再不守秩序﹐我會將你交給副校長!」之類。因為這就是向學生示明:我不是權威﹐某某人才是真正的管治者﹐他才是真命天子﹐真的權威。這是自毀長城!
   找訓導老師或者任何其他老師同事來協助處理人多複雜的場面﹐是可以而且是應該的。同事們也應即時拔刀相助。但當事老師必須正面負責處理。暫時處理不了﹐事故平靜後﹐也要再站回前線處理。這就會向學生表明您是負責任的﹑你對學生有要求﹑而且會跟進處理﹑這才有機會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家長們教導子女﹐也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不宜輕易將權威交付他人。
  「爸爸回來﹐你就知死!」「你再不聽話﹐我就告訴老師!」這都是自毀城牆的做法。

獎一個中Yeah

教育心語 20110107

  冬至晚﹐親戚十餘人在飯店餐聚。 剛入小一的愷桐是座中唯一女孩。成人們自然問:「剛考完試﹐成績如何?」愷桐答:「全班考第八﹐全級考十二。」
  有大人笑問:「好叻噃﹐爸爸獎了甚麼給你?」愷桐望著爸爸﹐不語。父親面有難色﹐大概他覺得考第八﹐為何要獎呢?也許是想:考試而已﹐為何要獎?眾人望著爸爸﹐看他的反應。父親猶疑期間﹐愷桐媽媽打圓場:「考得好﹐是應該的﹐為何有獎。」
  老人家卻逼迫著:「考第八﹐值得獎。」卻沒有行動。 一時間﹐氣氛凝結。 眾人望著德叔﹐大概要這個教育界老兵說句話。
  我笑著接過老人家的話:「好﹐我們就獎愷桐一個Yeah吧!」眾人大概一生人也未想過或見過「獎一個yeah」是甚麼?有點愕然。 德嬸和應著:「好﹐就來一個Yeah。」
  眾人會意﹐連忙贊成。 小愷桐有點興奮﹐奇怪地望著我。 想知道「獎一個Yeah」會如何?
  我見她不反對﹐便進一步問:「Yeah有大中小之分﹐你考第八﹐你覺得應該得個小Yeah﹑中Yeah還是一個大Yeah呢?」小女孩眼睛溜轉﹐認真地思考了三秒:「中Yeah吧!」
  「好﹐我們一起來個中Yeah﹐慶祝愷桐考第八。」眾大人齊聲Yeah!引來飯店大堂裡附近數十人對女孩行注目禮。 小女孩也興奮地笑著接受了這個特別的「禮物」。
  孩子努力取得成績﹐不一定要獎﹐但應該慶祝。 這是肯定﹑欣賞和認同。 獎的也不必要是物質﹐誠心的讚賞﹐親友群眾的掌聲也一樣有力。 更要讓孩子有機會省思﹐知道仍有進步的空間﹐所以她只要了個中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