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 n 20241004
有一種誤解:修讀數理科不成的「差生」﹐就去讀文科。有些學生也自覺﹐我不是讀理科的料子﹐試著讀文科吧。
依我看﹐修讀文科絕對不比修讀理科容易。只是數理科的知識結構不少是有線性序列特性﹐學習時要循序漸進。前一步掌握不好﹐後面學起來便困難。就如在低年級有若干環節缺失了﹐又未能及時補足﹐後續的相關知識鏈便接駁不上﹐新知便會不穩而缺漏﹐不斷累積下來﹐補不勝補便容易氣餒放棄。
所謂「文科」﹐指的是文史哲﹑藝術文化﹑社經政治法律等﹐其內部知識結構也有其本身的邏輯序列﹐只是沒有數理科那樣呈線性先後序列。文科課程多數是獨立單元式。例如學習詩詞文學不必順序由詩經楚辭或李杜開始﹐而大可由曹雪芹而李清照﹑吳梅村﹑秦觀﹑徐志摩或辛棄疾入手﹐然後才回到馬致遠﹑魯迅﹑蘇軾或左思姜夔。無必由之路與不二法門。
先由普列漢洛夫入門去探馬克思﹑或由梵高聯想到范寛﹑由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連繫到德布西的印象派音樂﹐其中聯結﹐並無必然順序。研習做中日英葡式點心美食﹐大致都是相對獨立的單元課程﹐可以跳略或添加再融合。
社會科和文科課程內部連結融合多元而複雜﹐駕馭絕不容易。只是資料可以後補。添補了再融通﹐便可有新的洞識或創見。故先讀了莎士比亞才認識湯顯祖﹐先知道鄭和下西洋後來才結連到哥倫布﹐由原產美洲的番薯玉米輸入中國﹐連繫到中國明末饑荒都可以。各有聯想通道﹐各自精彩。
是以有個印象:錯過了理科順序學習的基礎而難以壘叠知識﹐或可從社會文科入手﹐一樣有機會後發而有所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