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4年10月28日

獅藝的鑼鼓

962       20241025

 

 

    出席港澳大灣區一個中華文化活動開幕禮。其中安排三間中小學的獅藝表演。今次特別留意三隊南獅表演旁邊鑼鼓的演出。

    觀賞舞獅﹐多聚焦舞獅者的馬步﹑模仿獅子各種動作如:睡覺﹑甦醒﹑精靈遊玩﹑好奇探索﹑跳躍﹑轉彎﹑步行﹑上樓﹑採青等動作。更有舞者能演出醉獅﹑上下椿時驚怕﹑腳震﹑躊躇到最後勇敢克服困難的「劇情」等。但今次近距離觀賞獅藝隊不可或缺的鑼鼓敲擊的表演。真的是大開眼界﹐對表演者和導師的辛勞排練深表欽佩。

    舞獅隊的敲擊隊伍一般由一鼓一鑼三四大小鈸組成。鼓手是表演的領隊指揮和靈魂。他要視乎臨場的變化而「執生」﹐臨時作出調校演出的節奏緩急﹑控制氣氛的轉變等。尤其是點睛儀式時﹐鼓手目不轉睛地盯著各嘉賓的動作﹐帶領團隊因應不同嘉賓點睛的進度﹐適切地配合和應嘉賓的動作。完全體現一個臨場配樂的指揮功能。

    是次中學鼓手都是中四五級的同學。小學的鼓手﹐身材矮小﹐能量卻極大。他們都充滿自信﹑一眼關七﹑留意場地上表演者和觀眾的行動聚散﹑甚至道具擺設安全等﹑氣定神閒﹐指揮若定。

    全程未見鼓手看身前的鼓﹐仿彿大鼓就是其身體一部份。鼓棍上下翻飛﹐徐疾輕重有致﹐有來自鼓邊輕急碎片﹐有在鼓心重擊而迴蕩悠長的雷響。加上團隊適時的叱喝吶喊﹐益增熱烈氣氛;方知鑼鼓團隊是演出的關鍵元素。

    跟獅藝隊成員閒談﹐他們估計一場演出大都要練習上百次﹐才比較保証整體的配合和默契。練習期的幾個月裡﹐導師(學校外判的武館師傅) 指導不同經驗的學員﹐或循循善誘﹐或疾言厲色﹐剛柔並濟。演出時照顧經驗不足的小獅﹐臨場幫扶提點﹐肯定花的心血不少。

 


2024年10月19日

口袋裡的太陽

【961】    20241018 

 

    大英博物館在其800萬件藏品中挑選出100件來自全世界各地而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物﹐巡迴世界展覽。旨在讓各地民眾有機會從中窺見人類歷史的發展特點。這100件文物曾於2019年在本港文化博物館展出。

    展品中最後一件(100號展品)﹐是產自深圳的一件太陽能電池燈和充電器。原來現今世界仍有約七億人未能用上電力﹐近廿億人沒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在非洲一些地區﹐日落後人們便要點燃蠟燭或煤油燈照明﹐既低效花錢又危險。否則就要在在黑暗中摸索或索性停止活動。

    美國一學者到尼日利亞調查該國產婦死亡率特別高的原因時發現:不少產婦死於醫生剖腹生產時停電所致。而輸血時卻沒有血庫﹐因為缺乏血庫冷藏設備必備的電力。

    深圳產的太陽能電池燈﹐ 日間晒太陽蓄電晚上照明﹐延長了人們活動的時間﹐增加了學習﹑生產(例如婦女在日落後有做手工業謀生)和溝通﹑減低了黑暗中的危險。這電池還可以為無線電話充電。

    如果有了較大功力的太陽能電力﹐可帶動各類電器的使用﹐包括電泵﹐冰箱﹑收音機和電視...等。

    這套設備是專為世界上最貧窮的人群 BOP (Bottom of Pyramid) 提供用電而設計的。其部件卻是近年新科技的結晶,包括塑膠和蓄電池﹑矽晶片技術﹑光伏電板﹑LED燈泡等。設備細成本低,卻使當地人民的生活模式躍進了幾千年。

    據悉這意念源自矽谷兩個小伙子。到深圳找到工廠合作設計生產。也曾在大涼山區試行。十五年前﹐一個深圳商人李霞女士再加改良﹐用了 LED 燈在非洲銷售。戲稱為「蠟燭消滅者」。近來被大公司看中投資成社企﹐改譽為「口袋裡的太陽」Sunshine in the Pocket。她坦言在最貧困地區,每套賣五美元可用五年﹐賺不到多少錢﹐但很開心。因為她參與了改善幾百萬個家庭的生活。


 

 (關於李霞﹐或可參看TED Talk x CEIBS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M4m1U7W6/

 

 

 

2024年10月12日

國貨公司

960       20241011

 

 

    去一間位於九龍灣工廠大廈的眼鏡工場配眼鏡。跟其負責人談起不少港人到深圳配眼鏡。莫說「眼鏡城」了﹐就筆者目測深圳口岸羅湖城就有十數間眼鏡店。這位從事眼鏡業幾十年的老行尊表示﹐香港的眼鏡店接到生意後﹐其實不少也是交到大灣區加工﹐做好再送回港。港人到內地配鏡﹐少了一重收費外﹐更因內地租金工資較廉而競爭激烈﹐價錢的確比較便宜。

    那麼﹐香港的眼鏡工場如何生存?負責人說﹐一般簡單的鏡片﹐基本上都由機器自動打磨切割。各地只要有這台機器﹐放入鏡片﹐一小時內起貨﹐產品質素相差很小。香港有些富經驗而「交帶」的老師傅﹐特別擅長做多焦點鏡片﹐手藝好又負責任﹐質素有保証。贏得口碑和信心。當然﹐同一牌子的鏡片質素也有分級﹐價錢有別。這就要內行人才能分辨了。

    如我今次配眼鏡這間工場﹐其訂單主要來自英國﹑澳洲和網上眼鏡店。據說英國很缺這方面的工藝師﹐訂單不少交到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地區加工。我好奇問:鏡片的質素如何?他笑說﹐現今的世界工廠有甚麼做不到?德國的Z牌﹑法國的E牌﹑日本的H牌鏡片全都有在中國製造。

    六十年前﹐本港的「國貨公司」專賣國貨。基於愛祖國.用國貨﹑或愛其價錢廉宜都好﹐但工業製品種類不多。德叔學生年代買得最多的﹐大概是大地牌校褸﹐火車頭商標的前進牌白飯魚膠鞋。祝君早安的棉布巾﹑糖果和文具等。

    如今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更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看來﹐香港市面上大概找不到不賣中國貨品的商店了。或可說:滿街都是賣國貨的商店﹐兼賣外地貨而已。

 

 

 

 


2024年10月9日

文科課程的連通

959           n    20241004

 

  

    有一種誤解:修讀數理科不成的「差生」﹐就去讀文科。有些學生也自覺﹐我不是讀理科的料子﹐試著讀文科吧。

    依我看﹐修讀文科絕對不比修讀理科容易。只是數理科的知識結構不少是有線性序列特性﹐學習時要循序漸進。前一步掌握不好﹐後面學起來便困難。就如在低年級有若干環節缺失了﹐又未能及時補足﹐後續的相關知識鏈便接駁不上﹐新知便會不穩而缺漏﹐不斷累積下來﹐補不勝補便容易氣餒放棄。

    所謂「文科」﹐指的是文史哲﹑藝術文化﹑社經政治法律等﹐其內部知識結構也有其本身的邏輯序列﹐只是沒有數理科那樣呈線性先後序列。文科課程多數是獨立單元式。例如學習詩詞文學不必順序由詩經楚辭或李杜開始﹐而大可由曹雪芹而李清照﹑吳梅村﹑秦觀﹑徐志摩或辛棄疾入手﹐然後才回到馬致遠﹑魯迅﹑蘇軾或左思姜夔。無必由之路與不二法門。

    先由普列漢洛夫入門去探馬克思﹑或由梵高聯想到范寛﹑由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連繫到德布西的印象派音樂﹐其中聯結﹐並無必然順序。研習做中日英葡式點心美食﹐大致都是相對獨立的單元課程﹐可以跳略或添加再融合。

    社會科和文科課程內部連結融合多元而複雜﹐駕馭絕不容易。只是資料可以後補。添補了再融通﹐便可有新的洞識或創見。故先讀了莎士比亞才認識湯顯祖﹐先知道鄭和下西洋後來才結連到哥倫布﹐由原產美洲的番薯玉米輸入中國﹐連繫到中國明末饑荒都可以。各有聯想通道﹐各自精彩。

    是以有個印象:錯過了理科順序學習的基礎而難以壘叠知識﹐或可從社會文科入手﹐一樣有機會後發而有所得。

 

 

2024年10月6日

線性壘叠式課程

958       n    20240927

  

 

       學習成績不好﹐常用的理由是其基礎「薄弱」或「不穩」。原來教師傳授知識予學生﹐不是簡單把新資訊添加於虛無飄渺的容器之中﹐而需要學生懂得把新資訊與其原有的知識系統連結﹐才算得上真的「學到了」。

       如果原有系統本來就結構散亂﹐不成系統﹑或可以連接的鏈塊根本就缺失或遺忘了﹐新資訊便找不到聯繫的接駁點﹐於是新資料在學習者的短期記憶存留一段時間後便消失﹐這就是所謂水過鴨背﹐左耳入右耳出了。

       有些知識點必須建構在舊有的基礎之上﹐知識點之間有必然的因果或序列關連。缺了基底﹐便不能連通叠加。

    例如不懂加減﹐便不易學習乘除;不懂最小公倍數LCM﹐便不易學懂通分母。如果不懂聲韻平仄﹐便難以填詞作詩。不明瞭股票市場價格起落的原理﹐就難以操作期貨的長短槓杆。用衣車縫衣﹐若不能在單層布上車上直線﹐就難以做好在雙層布上車上準確的曲線。

    中學裡數理工程科學的知識結構大多是綫性序列叠加系統。低年級數學知識技能學不好﹐學高年級的數學時便有困難。也常見由於某種原因(例如生病)長期缺課而未能學到﹐這就是所謂「基礎差」。認真做好多樣化的練習﹐其實是希望通達其中扣連的原理。

    就像玩「層層叠」JENGA。構成基底的木條有所鬆缺或不穩﹐上層木條便容易傾倒。故學習進程中要把握時機補足缺失﹐鞏固基礎﹐更要加固上下理據關係﹐才較有利於更上層樓。

    倘缺失太多﹐補完又倒﹐甚至補不勝補﹐就容易焦慮或泄氣﹐就難以堅持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