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n 20230303
22年來,全球已有85國﹐過百萬個15歲青少年參加過OECD每三年一次舉辦的 PISA測試﹐測量其閱讀、數學、科學素養。這測試涵蓋了九成世界重要經濟體。其跨國比較的結果,成為全球教改的重要指標。
2018年PISA加考了非認知能力: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和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
下屆(2025年)將為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地區測評學生的英語能力。據說現己有19個地區報名參與。包括台灣和日本﹐未悉香港會否參與。
PISA巴黎總部的專家Tue Halgreen有參與起草英語的測試架構﹐劍橋大學參與評分和分析。他指出:多年來各國表示想知悉學生的外語能力水平。因為在全球化環境中﹐不少地區都投入了大量資源於外語教學。例如:中日韓台在小學階段英語課時分別是188, 105, 204, 144小時。初中階段則依次為315, 351, 340, 243小時。投入不可謂少﹐但成效如何呢?哪種教學方式會更高效呢?不少人都緊盯著結果。
這次英語測試將全部通過電腦進行﹐包括聽力、口說和閱讀能力,但不考寫作。在示範考題可見到考生在屏幕上看圖後回答:圖中人們正在做甚麼?為何他們都在笑呢?無論考生以單字或句子去描述看到的顏色、人物/場景等,或更完整的描述,口說部分都會被錄音,和所有閱讀和聽力的測驗結果,送回劍橋作統一做評估。這有異於過去 PISA 測試由各國團隊自己評量。
我們不必過份緊張看PISA 的排名榜。其實PISA 報告中有不少重要發現。例如香港澳門的教育體系顯示出我們學校間的差距較小﹑高低社經地位的學生得到比較均質的教學,成績差距較世界各地都小。可視為「教育公平」的優等生。詳情可參閱PISA網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