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3月25日

酸鹼體質的謠言

879 20230324

  

科普不易。因為解說要深入淺出﹐甚至有時不能深入﹐只能因對象而給適當的答案﹐使問者有得益有收穫。就如兩歲孩童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答案就不必由卵子受精開始,大概只需說是由媽媽的肚中出來便可。中二/大二或文科/理科學生問同一問題﹐答案重點詳略當然不同。故科普必須因人而異。

       中學生問原子結構或原子軌道,就不須講薛定諤方程、波函數、邊界條件、角動量等,根本就沒有意義。就如向小學生解說紅樓夢中警幻仙子的意象;用中文向不懂中文的人解說甚麼是食客三千。因這對受眾不可能有任何收穫。

       說明事物的來龍去脈或特徵﹐宜舉受眾已知和熟悉的實例或適當類比。也就是此欄多次提到要「教得到位到肉」。

       社交平台資訊良莠不齊﹐錯誤不少。卻不斷有親友轉發﹐實在「教壞人」。

       舉個實例說明:曾經流行:「酸性體質容易患癌」、「多吃鹼性食物,可降低身體酸性」之類。BBC多年前有特輯講科學家追溯此說的來源﹐追到美國一個所謂醫生﹐查到原來全無事實和科學根據。這個「醫生」更因欺詐歛財被捕入獄。香港傳媒(包括明報﹑香港電台和谷歌搜尋)也曾澄清此說的謬誤。但至今仍有人傳播﹐以訛傳訛。

       又有人說鯊魚不會患癌。故吃了鯊魚骨或相關製品會抗癌防癌云。其實由第一句起已無根據。

       網媒中不時有所謂治癌福音之類的訊息;只需問一句﹐如此重大發現哪年拿到了諾貝爾獎?有否寫進醫學院一年級教科書。

       看來科普或可由打擊謠言﹑澄清混淆﹑消除誤解入手﹐效果可能更佳。因為有針對性地拆解坊間傳聞會更到肉貼地﹐印象才深刻﹐才會正本清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